|
忆陈贻焮恩师二三事 (张 宏)
|
一、"袁外甥"的趣谈
1994年我考取陈贻焮先生的博士,适逢袁行霈师叔的高足孟二冬博士论文答辩,陈先生是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便要我也去见识一下论文答辩会。我随陈先生进场,没想到袁先生见我白白胖胖的,说:"这位是陈先生的韩国留学生吧?"陈先生笑道:"不是,是你们家的外甥。"袁先生有些诧异。陈先生接着说:"他是湖北公安人,是公安三袁的外甥。"说得大家都笑了。我的老家湖北公安,地处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地区,是个湖泊众多的江南鱼米之乡,虽然谈不上什么人杰地灵,但由于多水多竹多树多鱼多荷藕,风光还是十分清新旖旎的,堪称风物秀美,人情淳朴。据说"公安"的"公"字即指刘备。三国时刘备带军驻扎在油江,当地人尊称刘备为刘公,因此改地名油江为公安。刘备以仁德著称于世,风气沿袭所至,使得公安的人情风俗比较醇厚敦朴,一般家庭都以"诗礼传家"为重,子弟大都性情纯正,勤勉好学,富有灵性。特别是在明代形成了"公安三袁"的文学流派,以标榜性灵而独步一时,彪炳千秋,更成为公安人的骄傲。陈先生1964年曾到离公安仅一江之隔的江陵参加"四清"运动,因此对当地的风物人情有切身的体验,曾创作了不少诗词,如:"迎人红蓼发繁花,寄住江村近水涯。"(《江陵寄远》)"湖上翔鸥鹭,村中啼午鸡。绿篁临白水,隐隐见荆堤。"(《文成渊》)"哦唱荆堤晚,霜林璨夕晖。江帆如鸟翼,片片逐霞飞。"(《筑堤晚归》)"长年竹霭笼千室,终古江声漱五湖。"(《江村入腊,小有摇落,而园竹葱茏,犹饶生意,晴日肆力郊原,欣然有得》)"漱流清皓齿,烧竹熟黄梁。饭罢和锄出,江天万树霜。"(《清晓》)先生的这些诗堪称是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的高妙结合。荆堤江帆、霜林夕晖、竹霭漱流,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而《游开元观荆州博物馆,馆近城楼,庭陈关羽马槽,内多郢墟出土文物》云:"道观亭台古,开元盛日修。槽虚关羽马,门对仲宣楼。文物新琼苑,江山旧郢都。深情观断简,疑是屈平留。"则表现了先生对荆楚大地上的历史人物屈原、关羽、王粲(字仲宣)的深情缅怀和颂扬。先生还特别欣赏当地肥美的甲鱼。先生老家湖南新宁也产甲鱼,先生有亲戚养殖甲鱼出口。当陈先生知道我的籍贯后,便与我以"楚人"引为同乡同调。先生曾经有诗云:"三楚从来秀士多,南来且喜共蹉磨。沧浪水接荆江水,屈宋词源万古波。"(《奉陪武师中文系师生座谈文艺》)"莫讶诸君富才调,屈原宋玉是乡亲。"(《武师武大中文系研究生见访》)而先生更每每与我谈到"公安三袁"和甲鱼。在我考博士的时候,陈先生开玩笑地说我得了乡先辈"公安三袁"的灵气,并嘱我回乡探亲时,别忘了给三袁进香,以期多得一点乡先辈的文学灵气;同时要我多吃甲鱼,滋补身体。我体会到,这虽是风趣幽默的玩笑话,但却艺术地表现了陈先生的文学观点,即要讲性灵,讲灵气,讲究性情的开悟。这也是他招考弟子的标准和要求之一。陈先生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人。他一生喜爱文学创作,早年写过小说,曾得到著名文学家废名先生的高度赞扬。大学毕业留校后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同时一直坚持创作古典诗词,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性情。因此,虽然陈先生没有写过研究"公安三袁"的文章,但据此可以想见他对"公安三袁"讲求性灵的文学主张是持肯定和赞同态度的,对"公安三袁"的文学创作是推崇的。1980年先生曾因鼻疾住院手术,袁行霈先生前去探望,先生有感而作《谢袁行霈兄枉驾探视》:"生死由来此折冲,但医微恙意犹慵。不期闲共中郎话,妙语如泉洗病容。"就拿袁宏道(字中郎)来比袁行霈先生。这可说是上面所述"袁外甥"的故事的潜台词和前幕。因此,陈先生要我读"公安三袁"的集子,然后问我最喜欢哪位的创作,谁的创作水平最高?等等。我体会到,先生是在不经意之间,从我感到亲切的乡先辈入手,从他们所表现的我熟悉的家乡风土人情的艺术境界里,获得感发和启迪,从而对文学创作有一个感性的体验,以此来培养我对文学的直感和悟性。这可谓是先生因材施教的高妙手法之一。
二、乡音吟诗
先生一生淡泊宁静。晚年退休在家后就更加清静而带点寂寞。但是先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情趣,表现出了对生活和艺术执著的热爱。吟诗就是先生的喜好之一。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平仄押韵,而吟诵则是分别诗词平仄是否合辙押韵的最好方式之一,也只有在吟诵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出诗歌的韵味风致。因此,吟诵诗词成为学习、创作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先生小时侯虽未念过私塾,但是先生的祖父、父亲及周围的亲戚都喜爱文学,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这种薰陶使先生养成了创作古典诗词和吟诗诵词的习惯,并形成用湖南腔吟诗的方法和特点。先生虽然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但是普通话一直南腔北调的,带有湖南家乡的方音。我们曾经开玩笑地表扬先生的普通话说得比毛泽东主席好。先生听后风趣地幽默道:"毛主席没有把湖南话定为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就算他老人家很不错了!"由于先生的湖南老家话保留了古代入声字,对先生吟诵出古典诗词的平仄音韵大有益处。因此先生的湖南腔就不仅没有成为先生不好意思的地方,相反倒派上了艺术用场,成为先生吟诵诗词的一大特色。系里的袁行霈师叔也喜好用山东话吟诗,加拿大的华裔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喜爱用北京话吟诗。这些同好者聚在一块,就一定要各显身手,南腔北调地热闹一番,在自得其乐的同时,切磋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音韵奥妙和无穷魅力。到先生家作过客的,没有几个没有听过先生吟诗的。那湖南腔独特的抑扬顿挫的音韵和先生中气十足的洪亮嗓门,总是给听者一种直入人心的艺术冲击力,使古典诗歌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来。先生吟诗还被中华诗词学会录过音,灌制成磁带,供爱好吟诵诗词的人们学习。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遇见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陈少松教授,他也爱好诗词吟诵,并开设了这方面的专题课,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还出版了如何吟诵古典诗词的专著。他说他听过陈先生的吟诵,非常有味道,有机会的话,一定登门拜访,跟陈先生切磋技艺。我不知道他是否找到了机会,我想先生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三、深情赏梅
先生晚年还爱好吹箫。《梅花三弄》是他最喜爱的曲目。先生对梅花有着很深的感情。早在1943年先生不到19岁时就创作了两首题咏红梅的诗:"小园昨夜霜风紧,冻绽寒梅一朵花。仔细看来浑未醒,枕痕印颊有红霞。"(《厅前红梅一朵花发》)"未得春光独早归,几枝争放傍寒扉。云霞著色犹嫌淡,冰雪调妆总不肥。簿醉香腮生浅晕,娇羞粉颈泛微绯。最怜篱落黄昏月,摄取幽姿映翠帏。"(《红梅》)描写之细腻生动,想象之亲切体贴,可见先生对红梅之情有独钟。1988年先生曾携夫人到南京游梅花山,有诗云:"主人喜我远方来,命驾钟山约赏梅。古寺崇陵匆谒过,繁花深处久徘徊。""暗香疏影惜幽姿,吉地梅开喜庆时。"(《南游十绝句》)90年代先生搬到朗润园之后,先生的书斋阳光充足,冬日里放几盆水仙,很快就长得茁壮,蓬蓬勃勃地开出茂盛的花来,清香袭人,弥漫整个房间,先生说水仙是梅花的弟弟,因此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梅棣盦。见水仙就想到了梅花,可见先生对梅花的喜爱推崇和久居北方不见梅花的渴想。正是这一份难以释怀的渴想,使得先生在1997年的早春,应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的邀请,以73岁的高龄,携夫人专程到南京赏梅。我当时忙于撰写博士毕业论文,未能随先生前往。不过先生赏梅归来留下了很多照片,其中一张是先生穿着西服,戴着礼帽,拄着文明拐杖,和身着一袭深色旗袍的师母相拥着在一大片梅花树下的合影。画面是那样的清幽素雅而又热烈烂漫,散发出浓郁的温馨浪漫的气息,那是先生与师母相爱一生的生动写照,也是先生一生钟爱梅花的写照。这次浪漫风雅的南京赏梅之行,慰藉了先生对梅花的挚爱之情,完成了先生生命之旅中的一大夙愿。先生之钟爱梅花,一则出于文学家爱美的天性,而在经历了人生的磨练之后,先生更多地是激赏梅花傲骨凌霜迎风怒放的勃勃生机和坚毅不屈的崇高品质。先生已将梅花的这些品性融进了自己的人格操行和生命意志之中。先生晚年面对疾病的折磨所表现出的高迈凌霜的超越豪情和顽强意志,可谓深得梅花的品性和生命力!
四、醇和内敛的人生境界
陈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遭受脑瘤疾病的折磨。但先生以对生命和人生真谛的深刻洞察和体验,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力,以非常坦然平和的心境,面对疾病和死亡,没有一丝的慌乱惶恐,没有流露出半点痛苦忧戚的阴影。那纯净醇和的气色,展示着过滤掉生命的杂滓之后的坦荡明朗而又宁静深邃的境界,表现出了一种很高的生命境界。每当我们面对先生那张静穆安详平和的脸色时,我们就油然提升起生命的崇高境界。是的,先生在完成了108万字的《杜甫评传》后,在出版了自己的古典诗词集《梅棣盦诗词集》后,在为北大中文系培养出了葛晓音、钱志熙等中青年文学史研究专家,直至带完我这个关门弟子后,先生可以说是卓越地完成了自己著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完美的句号。而也正是在这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著书育人的奋斗过程中,先生淬砺了自己生命内涵的浓度和质量,培养了自己颖悟内敛的人生智慧和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磨练出坚忍不拔、处变不惊的生命意志,使得自己不仅在学问上,更在精神境界和生命境界上达致一种超然圆融的境界。因此,与先生相处,即使无言晤对,也能够从先生静穆安详的淡泊神情和高风绝尘的超迈风致中,从先生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生命感发中,获得一种甘美如怡的宁静和内敛深邃的力量,获得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心灵启迪和智慧超度。先生的形象和气度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和生命光彩,一如燕园未名湖的清泉般滋润着学子的心田,让我们在无声无形的薰陶中获得一种涤除浮躁、达致远大澄净境界的定力和伟力。
2001年4月3日谨记于北京缸瓦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