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2003年第二期目录及提要
纪念文学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
川水虽逝却留痕
——纪念吴晓铃先生 吕薇芬(2·4)
试论《文选》对作家顺序的编排 曹道衡(2·9)
本文以东汉前期朱浮和东汉后期孔融作品在《文选》中排列次第颠倒这一事实为线索,具体考察了《文选》对作家顺序编排的种种疏误,认为很多是原本如此。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文选》所录采自当时已有的选本或总集,二是出于众手,且编纂时间仓促。
关键词 元剧 也里可温 儒教 中国文化
论魏晋志怪的鬼魅意象 石昌渝(2·15)
先秦两汉志怪书中没有鬼话,鬼话是魏晋志怪的创造,它反映了中国古代鬼神观念发展的历史变化。魏晋志怪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鬼魅意象系统,包括泰山阴府的存在状态、阴间与阳间的空间关系、鬼魅的形貌、秉性特征以及鬼与人的关系等等。魏晋鬼魅意象表现了鬼话的人格化、人情化和文学化倾向,为后世文学的鬼魅题材的创作提供了要件、母题和想象平台。
关键词 鬼神 鬼魅 泰山阴府
竹林七贤名义考辨 韩格平(2·25)
本文认同陈寅恪提出的“竹林七贤”名称产生于东晋的说法,但对陈先生说这一名称与佛家“格义”相关表示异议,认为是侨居江左的玄学家依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出来的。
关键词 竹林七贤 格义 玄学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的忠义观念
——兼论唐代的关羽崇拜 胡小伟(2·32)
针对中唐以后的社会经济转型,儒家进行了新一轮价值评估,以为宋代理学的先导。李晟本为兴唐名将,但“安史之乱”以后的混乱政局常常造成了臣下无力自保,动辄“陷贼”的尴尬,于是朝廷产生了提倡“忠臣”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唐经济放开商业贸易,商帮团伙及仰食漕粮形成的流动,使民间标立了“义”即“谊”,作为平等交往的价值标准,这也在唐人小说里得到了反映。
关键词 唐代 社会转型 唐人小说 忠义观念
《广异记》中的幽冥情缘 刘楚华(2·47)
《广异记》为唐前期大型志怪传奇集,本文专就其中所载人鬼情缘故事与六朝同类故事比较,论证广异记虽上承六朝志怪模式,而叙述转趋曲折,人物形象细致,各方面技法都有进步,尤其在利用宗教元素上已脱离辅教动机,提升了小说创作意识的水平,展示唐人情致,开发小说的新时代趣味,即谓以志怪之体而用传奇之法,是一部初唐小说由志怪演进为传奇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 《广异记》 人鬼恋 冥婚 唐志怪传奇
日本及敦煌文献中所见《文场秀句》一书的考察 李铭敬(2·62)
《文场秀句》一书存在着作品同名而撰者不同或未具撰者名字等多种记录,而且作品的内容亦有含混不清的问题。本文依据多种文献资料,探讨并初步析清了它们的原貌及内容。
关键词 孟献忠 诗句集 类书语对
两宋茶诗与茶事 扬之水(2·69)
分茶、斗茶以及点茶与点汤,均为茶事中曾经讨论过的问题。本文在《全宋诗》与《全宋词》的范围内检阅其详,认为分茶除此前已经学者指出之两义外,宋人通常以其作为点茶之别称。至于斗茶,乃起于贡新,传入宫廷之后,曾盛于徽宗一朝,范围却始终很小,并未成为两宋的普遍风气。所谓“客至点茶,送客点汤”,宋代尚未有成规。送客留别,点茶,点汤,均可。
关键词 分茶 点茶 斗茶 点汤
《蒲氏漫斋录》考论 邓国军 王发国(2·81)
本文对前人不曾作过专题考论的《蒲氏漫斋录》的相关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考索和论述,并纠正了《中国历代诗话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宋诗话全编》等处理该书的一些错误,指出:一、《浦氏漫斋录》和《漫斋语录》等是同书而异名之作,《诗话选》目为两种书,不妥;二、《蒲氏漫斋录》的作者是蒲大受,写作时间至迟不过南宋绍兴末,《批评史》、《诗话选》、《全编》分别对该书作者、作时及不为立目等都有误;三、《蒲氏漫斋录》仅存佚文三十三条,从中表现了蒲大受论学尊洛学、论文崇苏黄,将理学和文学合一的主张。
关键词 诗话 《蒲氏漫斋录》 蒲大受 崇苏黄
《白石道人诗集》版本考 文师华(2·93)
本文对南宋诗人和词人姜夔诗的版本,按照编年、分体两个系统作了考论。
关键词 姜夔 白石道人 诗集 版本
《骷髅格》的真伪与渊源新探 康保成(2·99)
《骷髅格》应即佛教、道教仪式中的“叹骷髅”一类经忏吟唱的格范,它源于佛教密宗的“髑髅法”,最早用于佛教诵经,后来道教仪式、道情、宝卷、散曲、戏曲等纷纷采用。它初为诗赞系,重视四声和平仄,后来吸收了南北曲和民间音乐的成分。《骷髅格》的形成时间最迟不晚于金代,很可能即出自全真教道士之手。我国曲谱的基本原则是从吟诵佛经开始奠定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骷髅格》对曲谱的创立产生过重大影响。
关键词 骷髅格 叹骷髅 佛经吟诵 曲谱 诗赞系
“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 陶 敏 刘再华(2·107)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笔记与小说长期处于杂糅共生的状态,“笔记小说”一词由此产生并为研究者普遍接受。但这一词语本身存在歧义,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这就给笔记和小说研究整理工作造成了许多混乱。“笔记小说”概念导致人们忽视笔记与小说二者文体性质的差异,视笔记为小说的附庸,使笔记研究始终处于“笔记小说”的阴影笼罩之下,笔记文学及其发展历史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充分研究,笔记整理工作往往忽视笔记自身的特点,不注意史料真实性的考定。这种情况同样影响到古代小说研究。因此,检讨“笔记小说”这一概念,对于推进笔记和小说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笔记小说 笔记 小说
《左传》中的楚人引《诗》 王清珍(2·117)
《登楼赋》测年 俞绍初(2·119)
读《管锥编》、《宋诗选注》献疑 王云路(2·122)
陈独秀与“整理国故” 胡 明(2·125)
学术评论
“另一类”的贡献
——读宁宗一《名著重读》及其他 任海天(2·128)
札 记
口吃诗 金陵生(2·14)
要言妙道 跃 进(2·141)
学术活动报道
“梁廷枏暨第六届中国散曲研讨会”召开 (2·135 )
“中国·永州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137)
公示——2002年度本刊审稿专家名录 (2·139)
学术动态
“2002年古都西安·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2·92)
“《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 (2·138)
全国古代文学学科博士点介绍
——陕西师范大学(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