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国演义大辞典》问世了,这部凝聚沈伯俊、谭良啸二十年心血的成果,是海内外唯一的以《三国演义》为中心的大辞典,是有关《三国》的小百科。它的问世,无论对《三国演义》以及三国文化的研究,还是对广大读者的欣赏,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而且随着时日的延伸,将日益彰显其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盛世修史撰典,是历史文化长河必然出现的现象。《三国演义》大辞典也是历史机遇下的产物。《三国演义》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一部流传千古、群众喜闻乐见的名著,然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它的研究却是一个冷寂的状态。无论从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其他几部名著相比,还是与国外,特别是日本、韩国对这部名著从本体到应用的研究相比,都形成一个很大的落差。扫描其根由,一是文革前思想文化领域受“左”的影响,认为《三国演义》宣扬了正统思想;二是1959年历史学界关于为曹操翻案的讨论,一直把翻案的文章做到《三国演义》上,说什么“《三国演义》简直是曹操的谤书。”自那以后,近二十年的时间,《三国演义》的研究几乎形成空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春风吹绿了中华大地,四川、江苏、河南、湖北等省学者异军突起,掀起《三国演义》研究的热潮,成为学术界研究古代小说最令人瞩目的一道风景线。时代造就文化氛围,文化铸造时代精神。热情投身《三国演义》研究的学者沈伯俊、谭良啸应运肩负起了编纂《三国演义辞典》的工程,他们“六载积累,上下求索;两载酝酿,四处切磋;一载苦战,全力拼搏。” 于1989 年推出《三国演义辞典》初版。李希凡、章培恒两位著名学者分别为之撰写《前言》和《序》,充分肯定了它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随之不仅在中国接连再版,而且出版了日文版、韩文版。十几年来,它不仅成为国内研究《三国演义》专家学者的案头必备辞书,而且已经被许多部学术专著、学位论文列入主要参考书目。随着《三国演义》和三国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新的文献资料被发现,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十年后,修订、增补的《三国演义辞典》也随之启动,所以说,这部《三国演义大辞典》的问世,是历史的机遇为这项文化工程完美竣工提供了历史的平台。
当然,一部大辞典的浩大工程,不仅仅凝聚编著者成年累月的心血,更重要的是展示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三国演义大辞典》是在《三国演义辞典》的基础上修订、增补的,字数由95万扩充到150万,其中第一部分至第五部分条目变化不大,主要是内容上的修订。条目增补最多是第六部分“传说故事”、第七部分“成语俗语”、第八部分“研究情况”,几乎都增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条目。这简单的数字,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内容的丰约,而是编著者的学术视野的演进。我们知道,“新故相资而新其故”。学者最初编撰《三国演义辞典》时,有自己的学术定位。但十八年来,随着他们学术涵养的丰厚,学术视野的扩大,最深刻的是提升了他们一种学术史的眼光。沈伯俊先生是我接触的学者当中最勤奋、最刻苦的一位。心无旁骛,一心治学。他以坚实的学术步伐和卓著的学术成果,赢得学术界众多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三国演义辞典》问世之后,他用力最勤、影响最大的是校理《三国演义》几个主要版本,如“毛氏本”、“嘉靖壬午本”、李卓吾评本”,以及《三国演义》评点本,由于他做学问的路数是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学问的功底扎实,涵养深厚,当达到一定的学术境界时,便开启了他全面梳理和研究《三国演义》版本、成书,对作者的考订,以及《三国演义》文本的审美解读和理论探索。从而对各种《三国演义》版本的历史源流、学术文化价值以及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等,作出新的探索与总结。总之,这一切都有益于他学术史的眼光的历练。比如他对“三国文化”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概括,他认为:第一个层次是历史学的“三国文化”观,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精神文化。第二个层次是历史文化学的“三国文化”观,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第三个层次是大文化的“三国文化”观,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以三国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比之前两个层次的“三国文化”观,具有更大的涵盖性和更广的适应性,更便于认知和解释很多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这一观点,可以视作他的三国文化史观。他把这一理念物化到修订、增补《三国演义大辞典》之中,其结果《三国演义大辞典》比之《三国演义辞典》,进一步丰富了三国的文献资料,增加和提升了辞条的学术含金量,融文献性、学术性、文化性为一体,为海内外读者提供了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以《三国演义》为中心的文化大辞典。
作为一部工具书的特色,最终要从它的功能中显示出来。我认为,达到“大众阅读、小众学术”应该是最高的境界。目前,四大古典小说名著均有辞典,为一般读者解答知识性的疑难问题,汇集某些专题性的资料,都具有文献检索的功能,所不同的是辞条的广博之别。《三国演义大辞典》别具一格之处,还具有“小众学术”的阅读功能,这尤其集中在第八部分“研究情况”,该部分包括:1、重要的研究课题;2、重要论著;3、学术会议;4、学术组织;5学术刊物。这就为读者,乃至研究者了解《三国演义》文本研究的概貌,学术发展走向,代表性的观点,提供了一卷博览册子;了解《三国演义》学会的发展动态,研究水平的状况,提供了一张要目单子。这种“小众学术”的阅读功能,对于编著者来说,是站在《三国演义》研究史的高度的一种审视,一种把握,一种选择。条目的允当与否,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学术史的眼光。在这方面沈伯俊先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以后,他长期担任学会的常务性的工作,对《三国演义》学会发展枝枝脉脉的清楚,对《三国演义》学人研究优长特色的熟悉,对《三国演义》文化点点滴滴的盘点,总之,盘桓在脑海里的这些东西,似乎没有人能够比他知道得更多,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全。无疑为他编著《三国演义大辞典》如虎添翼。当然,这都是外在的因素,最主要的则是他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三国演义》研究专家。《三国演义大辞典》“小众学术”的的阅读功能,是它不同于其他小说名著辞典的地方,也是其学术价值所在。
(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