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肃春温,潜移默化

——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与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对读

段留锁 程小龙

 

  提 要:本文比较分析了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与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揭示了两者的相同之点在于都是挚友之间友谊与分歧的产物;都显示出博大的胸怀与恢宏的气度。差异在于鲁诗重理,毛诗主情;鲁诗严谨而充满张力,毛诗自然而多面兼得。这是鲁诗秋肃,毛诗春温,但都很有默化潜移之效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鲁迅;毛泽东;七言律诗;思想内容;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

  段留锁(1963—),男,陕西商洛人,199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现为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教授。

  程小龙(1984—),男,陕西商洛商州人,现为西安财经学院2004级法学系学生,喜欢写字,爱好文学。

 

  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写于1933年12同30日,全诗如下: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关于这首诗的题旨,当事人郁达夫曾说:“说起杭州,鲁迅绝端的厌恶;……对于山水的爱好,别有见解,也是他厌恶杭州的一个原因。”“后来,我搬到杭州去住的时候,他曾写过一首诗送我,头一句就是‘钱士登假仍如在';这诗的意思,他曾同我说过,指的是杭州党政诸人的无理的高压。”[《回忆鲁迅》(1939年)]的确,这首劝阻诗,正是紧紧围绕杭州“诸人”及“山水”的。

  首联“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钱王,即钱镠(852—932),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国王。据宋代郑文宝《江表志》载:“两浙钱氏,偏霸一方,急征苛惨,科赋凡欠一斗者多至徒罪。徐瑒尝使越云:三更已闻獐麂号叫达曙,问于驿吏,乃县司征科也。乡民多赤体,有被葛褐者,都用竹篾系腰间,执事非刻理不可,虽贫者亦家累千金。”登假,同登遐,旧称帝王的死亡为登假。《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汉代郑玄注:“登,上也;假,已也;上已者,若仙去云耳。”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出奔吴国,助吴伐楚。后劝吴王夫差灭越,吴王不听,赐剑迫令自刎,“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又《临安志》称潮来时,有人着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这一联是说:钱镠虽然早已死了,可是仍旧像活着一样,这种残酷高压还存在。伍子胥是忠于吴国而为残暴的吴王所杀,虽然人民追念他的忠心,说他成为神道,驾着素车白马在潮头上,但这究竟是神话,不可追寻。

  颔联“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平楚,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望远》:“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犹所谓平林也。”翮,羽茎,俗称“羽管”,常被用来指代为鸟的翅膀,如魏代曹植《送应氏诗》:“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健翮,矫健的翅膀,常借指高飞搏击的鲲鹏鹰隼一类的大鸟强鸟,并常喻为坚强奋斗的人,如明代顾大典《青衫记》:“喜交知万里扶摇,行看健翮登枢要。”岑,《尔雅·释山》:“山小而高曰岑。”也指山峰、山顶,如南北朝宋代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吕向注:“岑,峰也。”又如三国魏代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这一联是说:平林绿野,风和日丽,山明水秀,花香鸟语的杭州风光与苍苍群山,漠漠大野,疾风劲草,振翅雄鹰是不协调的,不相容的。你如果是“健翮”,你便不喜欢花香鸟语,风和日丽;反过来,这样的环境也容不得你。你若在“小山香满”“平楚日和”中流连忘返,不仅会忘却自已是“健翮”,看不到也不想看到高山大漠,长风旷野,久而久之,还会讨厌憎恶盘旋疾飞于峭壁绝顶的“健翮”。

  颈联“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将军岳,指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将领。后被主和派赵构(宋高宗)、秦桧谋害。杭州西湖畔有岳坟。处士林,指林逋(967—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诗人。隐居西湖孤山,喜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著有《和靖诗集》。孤山有他的坟墓、鹤塜和放鹤亭。这一联是说:作为爱国者而名扬天下的岳飞的坟墓,如今因无人访顾而一片荒凉,隐居在这里的高士林逋的寓所遗址也因无人踏访而一味地寂寥着。

  尾联“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洁荡足行吟。”何似,犹言还不如。游旷远,到无拘束的旷远地方去。行吟,《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这一联是说:还不如全家搬到更空旷、更辽远的地方,在那风波广阔的所在,尽可以像屈原那边走边吟了。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写于1949年4月29日,全诗如下: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毛泽东所“和”的柳亚子的原诗是《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写于1949年3月28日,全诗是“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这首诗,一、二句表达的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说项依刘,劝说项羽接受刘邦的领导。柳诗作时正值中共中央争取南京国民党政府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希望民主人士共同努力。柳在此处表示他虽也是国民党元老,自觉无能为力。一说,用的是杨敬之到处讲项斯的好话和王粲去荆州依附刘表的故事。唐杨敬之《赠项斯》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柳表示说人好话、依附他人,他很难做到。三、四句隐含待遇不厚:夺席谈经非五鹿,后汉戴凭驳倒许多讲经的学者,夺取了他们的讲席(见《后汉书·儒林·戴凭传》)。又,前汉显贵受宠的五鹿充宗讲《易经》,曾被朱云驳倒(见《汉书·朱云传》)。这里借指自己有夺席谈经的学问,决不是五鹿充宗那样依附权势、徒具虚名的人。  无车弹铗怨冯驩,战国时齐人冯驩投靠孟尝君田文。田文门下食客分三等:上等坐车,中等吃鱼,下等吃粗饭。冯驩列下等,他弹剑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田文把他列为中等,他又弹剑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舆。”(见《史记·孟尝君列传》)铗,剑,或说剑把。冯驩,《战国策·齐策四》作冯谖。五、六句诉说思想矛盾:头颅,代表自己。南北朝陶弘景《与从兄书》:“今三十六,方作奉朝请(一种闲散官职),头颅可知。”肝胆,代表内心。一寸丹,即一寸丹心,一片丹心。七、八句表明回家隐居之意:分湖,湖名,在江苏省吴江市南。这里指代作者家乡。柳亚子原注:“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元季杨铁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胜村。第宅为倭寇所毁,先德旧畴,思之凄绝。”

  显然,柳诗因“事”而“感”的是郁闷不平,是怨气、泄气、赌气等牢骚,毛诗正是对此而“和”。

  首联,叙过去交往。粤海,指广州。古属粤(也作越)地,南滨大海,辛亥革命后又曾为粤海道道治,故称。1926年5月,正是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同月,国民党中央监委柳亚子来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于会议期间第一次会见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毛泽东,并曾一起赴茶楼品茗叙谈,议论国事。当时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提出排挤打击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国民党左派柳亚子、何香凝等愤然投了反对票。柳亚子在1941年《寄毛主席延安》诗中,曾有“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之句,问忆他们这段交往往事。索句,索取诗章。渝州,四川省重庆市旧称,简称渝。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当时,柳亚子也在重庆。8月30日,毛泽东借曾家岩桂园宴请王昆仑、柳亚子。柳曾赋赠一诗道:“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后向毛泽东索取《七律·长征》一诗。10月7日毛泽东复信柳亚子,附手书《沁园春·雪》词相赠。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稍后,他应柳亚子之请,再把此词写在柳的纪念册上。23日柳在毛泽东手书后附记道:“一九四五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沧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

  颔联,叙今日重逢。三十一年,指毛泽东1918年初次来北京(时称北平)到1949年再来,前后相隔31年。旧国,这里指故都。古代“国”字,可当都城讲。唐代杜甫《元日寄韦氏妹》诗:“京华旧国移。”北京在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国都,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又未成立定都,故说。落花时节,指暮春时候。唐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华章,华美的篇章,对别人作品的一种美称。柳亚子《北行日记》l949年3月25日载:“下午,赴飞机场迓毛主席,以代表名义去者三十人,余亦其一。”“夜,毛主席派车来迓,赴颐和园饭局,共两席。”(《自传·年谱·日记》)宴归,他即兴奋地连赋三首七律,其中一首说:“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换到今兹。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延水鏖兵吾有泪,燕都定鼎汝休辞。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3天后,他却写《感事呈毛主席》一诗,向老友倾吐到北平10天以来的内心抑郁不平之感。

  颈联,坦诚劝导。肠断,形容极度悲伤,这里含有损害身心健康的意思。风物,风光节物。晋代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这里引申为世事。放眼量,打开眼界,观察衡量。

  尾联,真心挽留。昆明池,即昆明湖,在北京西郊颐和园万寿山下。4月25日后柳亚子搬居颐和园内。观鱼,观赏游鱼。《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后人常用濠上观鱼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富春江,浙江省钱塘江中游河段。《后汉节·严光传》载:东汉严光(字子陵),不愿当光武帝刘秀的官,曾隐居富春山,垂钓富春江。后人因名其钓鱼赴为严陵濑、子陵滩。这里针对柳亚子“分湖便是子陵滩”诗句,借比他家乡吴江分湖。

  1961年,毛泽东在《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其一》中对鲁迅有“博大胆识铁石坚”等赞誉,1966年在《给江青的一封信》中又说过“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仅就鲁、毛这两首《七律》而言,“博大胆识”的确是其“相通”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两首诗都是挚友之间友谊与分歧的产物。郁达夫(1896—1945)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但在1928年创造社错误地攻击鲁迅时,郁达夫不但没有参与,反而与鲁迅站在一起,加深了与鲁迅的友谊,并和鲁迅一同编辑《奔流》月刊。1930年左联成立,经鲁迅提议与力争,郁达夫得以列入发起人名单。以鲁迅为旗帜的左翼文艺运动一方面篷勃发展,一方面受到反动当局的摧残。革命文艺工作接连遭到绑架,暗杀,郁达夫也受到恐吓,谣传黑名单中有他的名字。1933年郁达夫举家离开上海到杭州,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胁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是,离开上海,不等于能够避开恶劣的环境,杭州甚至更甚于上海。鲁迅深知这一点,自然关心朋友的行踪。因此,“阻”“移家”这看似有干涉别人“私生活”嫌疑的诗句,正是至交之间“心的呼唤,爱的奉献”。

  柳亚子(1887—1958)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革命诗人。他的学识、诗词和为人得到世人的高度肯定。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柳亚子的诗词为“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致柳亚子》(1945年10月4日)]在毛泽东的诗友中,相互酬唱奉和最多的恐怕要数柳亚子了。在政治上,柳亚子是国民党元老、孙中山的追随者、著名的民主人士,毛泽东与柳亚子的交往和友谊,是以政治上、诗词上的共同语言为基础的,政治上的志同道合,是他们成为金石之交的思想基础;诗词往来,是他们结为挚友、诤友的桥梁。因此,“牢骚太盛防肠断”这看似“大不敬”的“逆耳”之言,给人的却是“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也精”(郑板桥对联)的中肯直率之感。

  其二,都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鲁迅向来推崇“砉然劲翮剪荆棘”的壮美。他本人一直在创造着“老拳劲翮奋搏击,风毛雨雪齐飞扬”的人生境界。他多次使用“隼”、“旅隼”、“翁隼”的笔名。他曾说:“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里是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旺,消去鄙吝的心。”(《鲁迅全集》第6卷597页)鲁迅也不是不喜欢杭州旖旎的风光,偶而去玩玩,还是很开心的,但他的另一种感受更为强烈:他“自觉和灵峰之梅,并无感情”,他说“杭州的市容,学上海洋场的样子,总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如象袁子才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小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川岛:《亿鲁迅先生1928年杭州之游》)他甚至说“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鲁迅全集》第3卷4页)因此,“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完全可以看作是鲁迅如此人生观、审美观的诗意注解。

  1917年秋至1918年春,毛泽东写有《四言诗·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1918年春,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还有1964年的《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把这些“奋斗”,“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等与“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作一比较,更能突现毛泽东“登高壮观天地间(李白)”的气度与胸怀。——也正因为如此,鲁、毛都对郁、柳的归隐,表达了旗帜鲜明的反对立场。

  但从艺术特征来看,两诗的差异却是明显的,仅举两点:

  一是鲁诗重理,毛诗主情。鲁诗前6句句句含有为什么不应该把杭州作为居住地的意思,后两句明确指出应当到什么地方去。首联从政治环境方面写杭州不可居。颔联从生活环境方面写杭州不可居。颈联把政治与生活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以说明:或干预社会,或归隐山林,两种生存方式的结局都是冷落又凄凉的。在杭州,无论哪条路都不可行,行不通。尾联是结论,——不管从哪方面着想,都不如快快离开杭州这个地方,离开这个“钱王”仍在肆虐,伍相终不可寻,战士隐士同归凄凉的地方。因此,鲁诗可谓层层深入,有着以理服人的力量。

  毛诗针对柳的牢骚,借奉和方式叙旧谈心,进行了坦诚恳切的开导规劝,表达了对挚友的一片爱护真情。首联,从远处着笔,叙旧发端。颔联,承上由远而近,逐步收笔,叙写眼前的第三次会见。颈联才接“读华章”三字发表议论,转到了对原诗思想情绪的坦诚劝导。尾联,在启发老友“放眼量”之后,便自然引出由衷慰勉、挽留之意作结。因此,毛诗可谓声声见心,有着以情动人的力量。

  二是鲁诗严谨而充满张力,毛诗自然而多面兼得。鲁诗前三联每一句都实写杭州——写历史、写人物、写风光、写世情,通过对描写对象的精到的选择,构成两两相对相比的醒目格局,在相互联系与比照中展现层层情景,既从外在的人与物的关系上,又从内在的情感上凝结为内蕴丰厚的紧密整体,严谨而充满张力。句句写杭州自不必说,每两句相对相比也十分清晰:钱王仍在对伍相难寻,上句对下句;“平楚日和”“小山香满”对“健翮”“高岑”,句内对,上下句也对;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岳飞对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归隐者林逋,也是上句对下句。三联创造出三层情境;第一层为社会历史层面,也是以古喻今的社会政治层面;第二层为自然风物生活情趣层,也是以自然审美暗含人生审美的个人生活层面;第三层同第一层有相同之处,都写历史人物,但这一层写历史人物的现实遭际,重在表现今人对古人的态度,从而形成现实的人情世象层面。一层进一层地表达出规劝之意,既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从内在逻辑关系看,第三层是对一、二层做结的一个层次:不论是向往伍员岳飞的英雄豪壮,还是羡慕平楚日和小山香满的恬静闲适;不论从干预社会政治生活方面审视,还是从归隐山林的退隐思想出发,只要在杭州这块地方,都将得到与个人愿望相反的结果——冷落与凄凉。从时间关系上看,三层之间由远而近,由历史而现实。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得前三联形成的整体更现出一气呵成之势。尾联是前三联的自然发展,但不是平稳发展,而是如湍急的流水突遇断崖,诗的节奏、音调、气势突然改变,飞流直下,并扬洒为白色瀑布,掀起层层激浪,浪花四溅,仿佛一切都被裹挟着冲向别一番风波洁荡的广大天地之中,眼前的景物为之一变,顿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之感。

  毛诗起首没有用突兀之笔,中段没有用翻腾之笔,收处也没有用逸宕之笔。通篇平易近人,煦煦可亲。正因为句句都是言出肺腑,诚于中而形于外,所以不讲章法,而自然一气相生,旋转自如,血脉动荡,首尾浑成,所谓“好诗圆转如弹丸”:首联“饮茶粤海”、“索句渝州”,说的是过去的交往,句不求骈俪,事自成对偶;颔联,“还旧国”、“读华章”,说的是今日的重逢,用流水对法,语势流走;颈联,“牢骚大盛”、“风物长宜”,又是紧承“华章”而言,也是用流水对法,自相生发,直达诗的顶峰;尾联,拈出“昆明池”与“富春江”,趁势收转,结在实处,既符合与眼前生活环境,又针对所和诗句原意。全诗贴切、自然、深厚、温煦,言近旨远,语短情长,颇有情理融会、多面得兼的特色。

  总之,鲁诗如秋,毛诗如春,肃也罢,温也罢,的确都很有默化潜移之效。

参考文献:

[1]周振甫.鲁迅诗作鉴赏[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2]周振甫.鲁迅诗歌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倪墨炎.鲁迅旧诗探解[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4][日]铃木正夫著,李振声译[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5]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出版社,1994.

[6]吴功正.毛泽东诗词鉴赏[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7]胡亿肖.毛泽东诗词白话全译[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8]张义方.不朽的诗篇[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发布日期:2008-02-18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