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奇形怪状

《论语今解·学而第一》 卫君翰

00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时不谄媚,富有时也不骄纵,这种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可是比起能做到贫穷而仍能长保其乐,富有而能崇尚礼仪的人,就还差一点了。子贡说:诗经上说处理骨角玉石时,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是否正是老师现在的意思呢?孔子说:赐啊!现在已经可以和你一齐讨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就可以推悟出另外一件相关的事来。

    这章虽也提及贫穷及富有时应有的态度。但其实重点应该还是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八字之上,也就是希望大家不论求学或处世,都应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小弟说的“两端四角式”启发教学。

    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说:我真的是什么东西都知道吗?不是这样的。比方说有位乡下人有问题来问我,他的态度相当诚恳,那么我就掌握住其问题的两端,仔细地向问题的核心一层一层地推敲,最后终于会得到合理的答案)。这章说明了孔子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两端式的。其实不但孔子自己喜欢以这种近似内分法的方式来思考,甚至连教学也是时常列举正反两方的行为来解释道理的。这就是小弟所指的“两端式教学”。

    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

    由此章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孔子不以学生资质之好坏、财产(学费)的多寡等为教不教的条件;而是以学生本人有无坚定的学习意念作为启发不启发的标准。此外他也十分重视推悟能力的训练培养,并期待学生们能自行经由思考推悟的过程及其结果,获得学习的乐趣(苦思终于得解的快乐)。这章也说明孔子常用的另一种教学法:仅举出道理的一或数个角落,其它的角落就留待听者自行推悟。这种近似外射法的方式即小弟所指的“四角式教学”。

    以下就举一例,略为说明一下“两端四角式”启发教学。

宪问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向孔子请示:怎样作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得能尊重谨慎地对待周围的人事。子路说:就这么简单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得能安顿周围的人。子路又问:真的这么简单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得能安顿全天下的人民。要知道修养自己,使得能安顿全天下的人民,可是连尧舜都很难做到的事啊)!

    由此章的字面看来,孔子此次想用的是四角式教学,可惜的是子路这次虽然连续发问,显示他真的很想知道答案;但似乎并未发挥推悟思考的能力,孔子举一隅,他似乎也只知一隅。但孔子仍然继续开导他。由此亦可知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来讲孔子还是比较重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也就是比较重视学生是否真有心向学;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比较偏近孔子心中的理想,如果学生因资质的限制或是推悟思考的能力尚未训练得当,孔子不是真的就“不复也”了,他还是会尽力教学的。

    平心而论,孔子这种“两端四角式”启发教学是有着不少优点的。不过也有一个严重的缺点,您想到了吗?

    在此亦另举一章说明孔子是相当重视推悟的知的。公冶长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问子贡说:你觉得你和颜渊相比,谁比较优秀呢?子贡回答说:我那能比得上颜渊呢?他知道一件事情,可以推悟出其它相关的九件事来;至于我啊,知道一件事情,只能推悟出相关的一件事来。孔子说:是啊!的确比不上他,我和你都是比不上他的)。

    至于推悟的知与见闻的知之分析以及诗的讨论,限于篇幅及时间,小弟就暂时不提,留待以后相关的章节再写了。
 
    现在回到学而篇本章来,论语中另有一章与本章相似。八佾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子夏问说:诗经上所说的,丽质天生的美女,穿上素色的衣服就更会显得光彩夺目了。这句话是指什么呢?孔子说:画图时不是也是先上各种色彩,最后才以白色分布其间,突显出其它的颜色吗?子夏说:那不是像礼作用一样吗?孔子说:能够带给我启发的是商啊!现在已经可以和你一齐讨论诗经了)。

    八佾篇这章与学而篇本章在形式上有几个相似之处:主角都是孔子与一位得意门生和诗经,内容也都与启发式教学有关,略有不同的在是八佾篇这章里,孔子还明白地点出教学是可以相长的。至于礼后乎,则何者为先?在此孔子和子夏皆无明言,但似乎师生二人是有着共识的,也许和他二人之前的对话有关,但我们今日只能从论语本身来进行推敲了。前几章曾提及:1.狭义的君子要好学,要博学,并以所学之质来依仁近仁,以所学之文来作为建立义的基础,然后还要尽量时时刻刻以义为行事准则而守礼。2.礼就是义外在的表现,义所藉之表现的也正是礼。由此看来,在智、仁(含众德)、义、礼之中,礼果然是最后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君子的义,而它所要突显的应当是君子的仁(含众德)及君子的智了。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招聘专才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