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此章在谈论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看似安于贫穷的行为,但其原因并非安贫,而是乐道。而其所乐的是何道呢?小弟以为这所乐之道有二:一是因为其志在学习及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无暇顾及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亦即学而篇首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意;二是因为不取不合义的利,故乐自义来。除此之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亦还有一层较为消极的意义即是:注重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便容易因陷于物欲而失其应有的向学之志。
论语中另有三章与这“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意境相似。
述而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当作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它的乐趣啊。至于那些用不合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不过像是天边的浮云一样)。
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一般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忧愁,颜渊却能持续地保有他的快乐。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
里仁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嘴里说着要立志追求人生的大道理,但却又认为简陋的衣服与粗糙的食物是为可耻,如此之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任何东西的)。
论语中另还有两章也可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以及求知的急迫。
述而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以后就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啊,一但发愤用功就忘了吃饭,从中得了快乐就忘记烦恼,甚至连自己已经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公冶长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还未能实践之前,就只怕又听到了新的道理)。此章固然主要在指出子路有闻必行,但是隐约也含有一种对于求知的急迫感。
敏则在论语中出现于八章,其意义或为勤勉,或为聪敏,亦属于构成仁的众德之一。
“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一向是孔子欣赏的德行及教学的重点,它和敏合在一起,亦见于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基本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既然把“敏于事而慎于言”放在这章主要在谈论为学精神态度的章节中,其敏于事的对象,应该主要是指求学,而求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修文(知识技艺等外在的修为),质的修养(内在的品性道德等修养)亦属其范围;另一方面,慎于言则多少有些强调以下几章的意思——为政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我来教你如何才是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是求知的态度)。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不过却是相当有道理的。对于知道的事情要有信心,对不知的事情要承认不知,如此才能脚踏实地学习。比方说:对于猫狗只知道猫不知道狗,那看到狗时就一定知道它不是猫,但是只知道它不是猫,并不等于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止于此,就是以不知为知,而非不知为不知了。一定要承认自己并不知道它是什么,进而再去学习,才有可能知道它其实是狗。述而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孔子说:也许有人是自己完全不懂却还去创作的,我与他们不同)。子路篇,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有所保留而不说)。子张篇,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贡说: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另外,在阳货篇及尧曰篇里都提到了敏的好处:“敏则有功”(勤勉做事就一定会有成果)。
最后如果做到了好学就是君子了吗?
以论语其它部份一齐看来,狭义的君子要好学,要博学,并以所学之质来依仁近仁,以所学之文来作为建立义的基础,然后还要尽量时时刻刻以义为行事准则而守礼。那本章为何读起来有点好学即成君子的感觉?这与孔子讲学时十分注重学生个人的资质及推悟的知,并且喜好的“两端四角式”启发教学有关。
综合以上整理,本章应详译为: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好学是一个必须的条件。而要作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之追求,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则应该要勤快努力地全力以赴,并忠实地检讨自己对真知是否了解;遇到有机会时,也应向任何学有专精的人士请益,并验证自己所学。如此都能做到了,才称得上是好学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