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奇形怪状

錢賓四先生 「國學概論」之書摘與名句

 

    
    
1. 國學概論 目次

弁言………………………………………………………………三

新版附識…………………………………………………………五

上篇

第一章 孔子與六經……………………………………………一

第二章 先秦諸子……………………………………………三三

第三章 贏秦之焚書坑儒……………………………………七三

第四章 兩漢經生經今古文之爭……………………………九一

第五章 晚漢之新思潮……………………………………一三九

第六章 魏晉清談…………………………………………一六一

第七章 南北朝隋唐之經學注疏及佛典繙譯……………一八七

下篇

第八章 宋明理學…………………………………………二一五

第九章 清代考證學………………………………………二七九

第十章 最近期之學術思想………………………………三五九

[p1-2]



2. 弁 言

  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其範圍所及,何者應列國學,何者則否,實難判別。本書特應學校教科講義之需,不得已姑採梁氏清代學術概論大意,分期敘述。於每一時代學術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闡發。其用意在使學者得識二千年來本國學術思想界流轉變遷之大勢,以培養其適應啟新的機運之能力。時賢或主以經、史、子、集編論國學,如章氏國學概論講演之例。亦難賅備,並與本書旨趣不合。竊所不取。

  本書為便學課誦覽,凡稱引所及,以及辨證論難,均散入小注,而正文僅為綱要。讀者須兼觀並覽,始得盡其意趣。

  本書於民國十五年夏開始編著,隨講隨錄,成七章;以兵亂輟講而止。後三章於十七年春續成。前七章講於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後三章講於蘇州江蘇省立蘇州中學。以後迄未增改。疏漏錯失,為病實多。若蒙海內學人,賜以商訂,極所樂聞。

  本書於第十章論最近期,特為中學生指示大體。於並世賢達,敘述恐多失誤,疏漏尤甚,敬表歉仄。

  本人於編纂第三、第四章秦廷焚書及兩漢經學時,友人施君之勉,通函討論,前後往返十餘通。開悟良多。講學之樂,積久不忘。至今回憶,猶有餘甘。特此附書,誌永好焉。

[序p3-4]



3. 新版附識

  此稿成於三十年前,迄今回視,殆所謂粗識大體,未盡精微者也。其時中

  學校率有「國學概論」一課,此稿特為講堂授課之用。聽者尚能接受,並多興發。此三十年來,中學程度,普遍低落。即上庠講學,亦少總攬通觀之功。則此書過而存之,亦未嘗不可使治國學者知古今學術流變之大趨。商務印書館趙君淑誠來書,欲將此稿重付流傳,因將手邊僅存之一部瀏覽一過,略校錯字,郵以與之。

  本書第十章,涉及當代。當時以中學青年,皆好縱讀新出雜誌報章,尤喜分曹辯論,各抒己見;不得不略述大端,開示塗轍。而本稿屬筆,在民國十五年夏,脫稿在十七年之春,所述則止於十三四年間。自此以來三十年,天翻地覆,赤禍橫流,神州陸沉,固非作者當時所敢逆料。即篇中所敘學人,至今尚存者,其在當時,於此思潮流變,學術墮地之情,亦豈能逆料其一遂至此乎?

  此次再版,於本章原文,亦一仍其舊,絕不再加增刪。此非謂當時敘述,便成定論。蓋使讀者獲知三十年前人對其當時學術思潮之一種看法。此亦可作一種史料視耳。

民國四十五年丙申春錢穆識於香港九龍新亞書院



[序p5-6]

4 孔子以前未嘗有六經?孔子亦未嘗造六經。言孔子者?固不必專一注重於後世之所謂六經也。 [p22]

5. 詩、書者?古人書籍之兩大別也。不曰詩書?即曰「禮樂」。詩書言其體?「禮樂」言其用。書即「禮」也?詩即「樂」也。...........而詩、樂 本包括於禮制之中。則古人學問?可以一字盡之?曰惟「禮」而已。其守禮知禮者則曰「史」也。故古人言學?皆指「詩書禮樂」。 [p24-25]

6. 考孔子所謂「學」者?亦重在熟諳掌故?明習禮文。蓋治掌故以明禮?習禮文以致用?固當時之學問然也。即孔子所以見重於時人者?亦惟在其知禮。然孔子之知禮?則異於人。人之知禮者以應世?而孔子則以矯世。 [P42-43]

7. 先秦諸子?截而言之?可分三期:

  孔、墨之興為初期。當時所討論者?質言之?即貴族階級之生活?究當若何而始得謂之正當是已。

  陳、許、孟、莊為第二期。當時所討論者?質言之?即士階級自身對於貴族階級究應抱若何之態度是已。

  此以下為第三期?當時討論之中心?厥為士階級之氣燄與擾動?若何而使之漸歸平靜與消滅是已。

  故初期之問題中心為「禮」?中期之問題中心為「仕」?末期之問題中心為「治」。

[P58-59]

8. 蓋囊括而言?先秦學派?不出兩流: 其傾向於貴族化者曰「儒」?其傾向於平民化者曰「墨」。儒者偏重政治?墨者偏重民生。法家主慶賞刑罰?原於儒; 道家言反樸無治?原於墨。故一主禮?一非禮。一主仕進?一主隱退。一尚文學?一主勞作。此當時學術分野之所在也。 [P67]

9. 周季之學?類別為三: 官史為一系。詩、書、禮、樂?即魯人儒書為一系。諸子百家為一系也。詩、書、禮、樂?亦古代官書傳統?與官史同為古文。諸子百家?則多晚出今文。文字已有古今?而實貴族、平民間一大分野也。 [P84]

10 大抵今文諸家?上承諸子遺緒?用世之意為多。古文諸家?下開樸學先河?求是之心為切。.............然漢儒今古文之爭?其情實雖僅止此?而實中國學術潮流一縮影也。何以言之? 當春秋之季?孔子慨於「是可忍孰不可忍」?而夢見周公?自負後起?遂開諸子之先河?為學術之濫觴?是孔子之以「古」爭「今」也。逮夫儒、墨攘臂?同言堯、舜?而莊周、韓非目擊世變?痛論排抵?其極至於秦人?統學歸政?焚詩、書?坑儒士?則又以「今」爭「古」也。及乎漢興?黃、老、申、商?厥勢未衰?而公孫、董氏?重提古文?漢武從之?崇古黜今; 而今文博士?曲學阿世?自為一閥?別有古學?崛起相抗; 是同為以「古」爭「今」也。東漢末葉?古學既盛?經籍之燄?勢可薰天?會稽王充?獨標異幟?譏切時俗?不蹈陳見?是又以「今」爭「古」也。乃有嵇、阮?扇風揚波?清談是尚?脫略禮法。玄風推盪?皈依西土。豪傑之士?遠行求法?大造譯事。雖往異域?闢新徑?而實何異於有志之士之想慕夫唐、虞、三代之盛者? 是亦一以「古」爭「今」也。及其達摩東來?禪宗繼起?直指本心?不著一字?萬千經典?如撥重霧?則又以「今」爭「古」也。久而倦焉?則又返尋六經?而有濂、洛、關、閩之學?則復以「古」爭「今」矣。然格物窮理?難免支離?鵝湖之會?異同既判?陽明一出?遂揭良知?則又以「今」爭「古」也。自龍溪、泰州之後?疏決洪瀾?掀翻天地?東林、崑山?遞相挽掩?顧氏之言曰 :「經學即理學也。」則重為以「古」爭「今」也。從此吳、皖樸學?蔚成風氣?而常州一派?遂倡今文?康、梁因之而言變法?則又以「今」爭「古」也。自此以下?迄於今玆?文藝思潮?波譎雲詭?深識之士?惄焉憂之。或尋故國之文獻?或究西歐之實業。要其崇實黜虛?捨我依人?將重為以「古」爭「今」之勢?則斷可知也。學術之道?或反而求之於己?或推而尋之於人?「今」「古」之爭?遂若循環而無端。彼漢儒懇懇?固亦無逃於此矣。 [p135-137]

11. 余嘗謂先秦諸子?自孔子至於李斯?三百年學術思想?一言以蔽之?為「平民階級之覺醒」。今魏晉南朝三百年學術思想?亦可一言以蔽之?曰「個人自我之覺醒」是已。此其端?肇自王充?倡內心批評之說?傳統之尊嚴既弛?而個人之地位漸以襮著。又值世亂?生命塗炭?道義掃地?志士灰心?見時事無可為?遂轉而為自我之尋究。 [p167]

12. 風尚既立?流弊亦起。 [p176]

13. 然晉人之所謂「我」者?終亦未能見「我」之真也。何則? 晉人以「無」為本?趨嚮不立?則人生空虛?漂泊乘化?則歸宿無所。知擺脫纏縛?而不能建樹理想。知鄙薄營求?而不免自陷茍生。故晉人之清談?譬諸如湖光池影?清而不深?不能具江海之觀?魚龍之奇; 其內心生活?終亦淺弱微露?未足以進窺夫深厚之藏?博大之蘊也。 [p180-181]

14. 論一時代之學術者?首貴乎明其思想主潮之所在?此固也。然參伍錯綜?有其新茁?有其舊遺?旁衍橫溢?潛滋暗長於時代主潮之下?而與為推遷。逮夫時代變換?風尚翻新?則此潛滋暗長者?乃躍起而為新時代之歸嚮。此又治學術史者所不可不知也。季漢以來?迄於魏晉?本內心批評之精神?而極於自我之發見?一惟以個人小己為歸宿?此三百年間學術風尚之主潮也。於是而有兩漢舊傳之經籍?循此潮流而蛻化其面目焉。有印度新來之佛教?循此潮流而長養其勢力焉。至於南北朝以下?隋唐一統?清談既歇?而經學、佛教?遂平分學術之天下。溯其淵源?莫非流轉滋長於清談一派主潮之下者也。 [p187]

15. 故佛學之興?其先由於漢儒說經?支離繁委?乃返而為內心之探求。接步莊老?體尚虛無。而機局轉動?不能自已?繙經求法?不懈益進。馴至經典粲備?教義紛敷?向外之伸展既盡?乃更轉而為心源之直指。於是以禪宗之過渡?而宋明學者乃借以重新儒理。其循環往復轉接起落之致?誠研治學術思想者一至可玩味之事也。 [p214]

16. 言中國學術者?有一伏流焉?即陰陽五行家言是也。其說遠肇古初先民?迷信傳說?及六國鄒衍?推附之以儒、道精義?而其學乃大成。迄於秦漢?方士、經生?相為結合?以迎媚時主?而其學乃大盛。東漢以降?儒術漸替?莊老代興?而陰陽家言之依附滋長如故也。其時乃有道教之創立。 [p215]

17. 故自宋言之?當時所謂學術思想者?惟道院而已耳?惟禪林而已耳。蓋儒術衰歇?自晚漢而已然。雖以傳統尊嚴?制科所在?注疏詞章?僅為利祿。粗足語夫學問之真者?轉在彼而不在此也。惟長生久視之術?既渺茫而莫驗?涅槃出世之教?亦厭倦而思返?乃追尋之於孔孟六經?重振淑世之化?陰襲道院、禪林之緒餘?而開新儒學之機運者?則所謂宋明理學是也。 [p220-221]

18. 二程愛言工夫?不喜講本體?又重內心之直證?而輕物理之研尋?較之濂溪、百源、橫渠?彼則道家之氣息為重?而此則禪味之功深也。此又宋學一轉手也。

[p235]

19. 蓋伊川之言致知?尚徘徊於內外心物之間?至考亭乃始斷然主向外之尋索也。此又宋學一大轉步也。然考亭謂:「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其願宏矣?其志偉矣?而未可以驟幾也。於是又自格物窮理一轉而為信古人、讀古書焉?又歸其要於學、語、庸、孟之四書焉。蓋朱子信心甚強?於四子書尤畢心盡力?遂以信古者為自信?鎔鑄眾說?匯為一罏。言其氣魄之遠大?議論之高廣?組織之圓密?不徒上掩北宋?蓋自孔子以來?好古博學?殆無其比。而又能以平實淺近之塗轍?開示來學?使人日孳孳若為可幾及。於是天下嚮風?而宋學遂達登峰造極之點。 [p253]

20. 余論先秦子學?為「階級之覺醒」?魏晉清談?為「個人之發見」?則此六百年之理學?亦可以一語括之曰:「大我之尋證」是已。蓋自魏晉以降?虛無淺薄之個人主義既不足以饜人心?乃遁而求之於佛理。而佛之為道?雖有閎大幽眇之境?而其所持戒律?與其生活之方式?又與我先民歷古相傳社會家族所以維繫永久之道格不相入?則終亦何以推行而無阻?亦復何以據守而自安? 於是繙經求法?所孜孜兀兀以得之者?僅亦以為參考之一說; 而修齊治平相生相養以善吾之生者?終且反求之於古籍。遂以心性說儒書?亦復時參陰陽莊老之言以自廣。要其宗旨血脈所在?則與夫老、釋者不同也。後世或專以 涉老、釋為理學家病?亦豈為知理學之真哉? [p278]

21. 言清代學術者?率盛誇其經學考證。固也。然此在乾、嘉以下則然耳。若夫清初諸儒?雖已啟考證之漸?其學術中心?固不在是?不得以經學考證限也。蓋當其時?正值國家顛覆?中原陸沉?斯民塗炭?創鉅痛深?莫可控訴。一時魁儒畸士?遺民逸老?抱故國之感?堅長遯之志?心思氣力?無所放洩?乃一注於學問?以寄其守先待後之想。其精神意氣?自與夫乾、嘉諸儒?優遊於太平祿食之境者不同也。

[p279]

22. 夫學術猶果實也?成熟則爛而落?而新生之機?亦於是焉茁。 [p291]

23. 凡一時代學術思潮之變遷?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鉅。從其後而論之?莫不有其遞邅轉移之跡?與夫盛衰興替之所以然。若有大力挾之而趨?一時學者特入乎其括?循乎其機?隨逐推遷?不能自主?有不知其然而然者。顧當其未變之先?與夫方變之際?則雖有大智?亦不能測其所將屆。而其可變者?固若百其途而靡已也。 [p359]

24. 要之成周以降?則中國古代文化學術一結集綜整之期也。如風之鬱而動?如時之積而消?先秦之際?諸子爭興?是為學術之始變。秦人一炬?古籍皆燼?至於漢室?國力既盈?又得為結集綜整之事。至晚漢、三國、兩晉以往?則又學術之一變也。隋唐盛世?上媲周、漢?則又為一學術綜整之期。至於十國擾攘?宋人積弱?迄於元明?則又學術之一變也。滿清入主?康、雍、乾、嘉之際?又一結集綜整之期。至於今世變日亟?國難方殷?則又學術將變之候也。而其為變之兆?有已得而見者。余嘗論先秦諸子為「階級之覺醒」?魏晉清談為「個人之發現」?宋明理學為「大我之尋證」。則自此以往?學術思想之所趨?夫亦曰「民族精神之發揚」?與「物質科學之認識」是已。此二者?蓋非背道而馳、不可並進之說也。至於融通會合?發揮光大?以蔚成一時代之學風?則正有俟乎今後之努力耳。夫古人往已?其是非得失之跡?與夫可鏡可鑑之資?則昭然具在。後生可畏?來者難誣?繼自今發皇蹈厲?撥荊棘?開康莊?釋回增美?以躋吾民族於無疆之休?正吾歷古先民靈爽之所託憑也。學術不熄?則民族不亡。凡我華胄?尚其勉旃!

[p411]

 

[关闭窗口]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招聘专才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