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中所见的寒食、清明节习俗

  【核心提示】寒食和清明是我国传统的两大节日,历史悠久。时至今日,唐宋时期的清明节俗活动不仅其包含的精神内涵,而且许多活动形式,如祭奠扫墓、踏青游赏、亲近自然等,也流传了下来。民间节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俗活动联结着历史与现代,保存着民间民俗文化的基因,也自然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祖归宗的纽带。

  寒食和清明是我国传统的两大节日,历史悠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意即冬至节过后105天为寒食节,过节3天禁止用火。寒食节后1日或2日,即春分后15日为清明节。《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霁而清明”。

  寒食、清明二节的起源

  寒食节的起源,据载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被焚而设。子推曾陪同重耳流亡列国,备尝艰辛;重耳回国后遍封群臣,子推却不慕名利,背母隐居绵山(位于今山西介休市);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不愿出山受封,抱树烧死。文公遂下令子推亡日禁火寒食,以示纪念。此后寒食禁火、卜吉祭墓的风俗由山西遍及全国。敦煌遗书《寒食篇》(编号P.3608V):“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禁火初从太原起,风俗流传几千祀。”《通典》卷52《礼·上陵》记,唐“开元二十年(732)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已成俗”。《旧唐书·玄宗纪》亦记,开元廿年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迨及宋代,扫墓日期渐由寒食节向清明节过渡,清明节渐成为祭墓的主要日子,寒食与清明逐渐融为一个节日。

  众多民俗活动

  敦煌遗书中所记载的唐五代宋初寒食、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有:

  上坟祭祀。《乙卯年(955)二、三月押衙知柴场司安祐成状并判凭》(S.3728)记,三月三日“墓头造食柽五束”。敦煌归义军柴场司于寒食、清明期间,专门拨付柽柳以供官府祭墓造食之用。《新集书仪》(S.5636)中有一篇《大寒食相迎屈上坟书》,“屈”乃屈驾之意,友人相邀,至郊外“同飨先灵”。不仅官府和民间要上坟祭拜,祭墓之俗在敦煌寺院中同样流行。晚唐《某寺粟麦破用历及布施帐》(P.3763V)记:“粟叁斗伍升卧酒,寒食祭拜用”;“粟壹斗,寒食买纸用。”所谓“卧酒”,即酿酒,此酒并非供僧人饮用,而是用以祭墓。《后唐同光三年(925)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牒》(P.2049V)、《后晋时期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稿》(P.2032V)均记,支出粟、油、面等物,用以“卧酒、寒食祭拜及众僧修园用”。可见,寒食节期间寺院需备好面、油等物品,并需支出粟用以卧酒和购买纸张(用作楮钱),祭拜的对象为已故高僧。

  踏青郊游。《青(清)明日登张女郎神[庙]》(P.3619、P.3885):“寒食尽,青(清)明旦,远近香车来不断……谈(淡)楼阁,人画成,翠岭山花天绣出。尘冥寞,马盘桓,争奔陌上声散散。公子王孙一队队,管弦歌舞几般般。酌醇醑,捕(铺)锦筵,罗帏翠幕奄(掩)灵泉。是日淹留不觉寐(昧),归来明月满秦川。”好一幅王孙贵族清明郊游的盛况图景。不仅秦川如此,敦煌、河西一带的清明郊游习俗亦风行。如唐代敦煌人张敖《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一卷》之《寒食相仰书》(P.3502):“时候新春,[青]阳满路,节令寒食,冷饭三晨。为古人之绝烟,除盛夏之温气。空贵渌囗囗,野外散烦,伏惟同嚮(飨)先灵。”

  席座宴饮。敦煌研究院藏北宋乾德二年(964)一份归义军府衙的《酒破历》(敦001号)记:“寒食座设酒叁瓮”。《壬午年(982)酒破历》(S.6452C):“三月四日寒食酒壹瓮”。节日期间不光大量饮酒,其他各种饮食亦备置丰盛。北宋初年《归义军衙内面油破用历》(S.1366):“廿七日寒食坐设用细供一千五百八分,胡饼二千九百一十四枚,胡餢飳八百八十六枚,截饼二百五十枚,小食子面七斗,油五升,帖蒸饼面四石,餪饼面四斗,僧家饽饦面五斗,油一升,灌肠面八斗。赏散酒户胡饼一百四十枚、细供一分,赏设司女人汉七人各中次一分,十乡老面二斗、油一升。计用面五十三石三斗九升七合,油一石七斗三升四合四勺。”所谓“细供”,为上等精美饮食,归义军政权常用此招待贵客和使节;至于胡饼、胡餢飳、蒸饼、餪饼等均为敦煌当时风行的主食。由上可见此次归义军官府举办的寒食节宴饮甚为隆重。除这种大型宴会外,节日期间还有各类不同人员的专门聚宴。如《戊戌年(958)四月廿五日寒食座设付酒历》(Дx.2149),记载了十几队兵马使辖下人员在寒食节期间的宴饮活动,参加者至少有210人,规模亦不小。此外,还有设乐踏歌、游戏玩赏,等等。

  民俗的传承

  唐宋时期,寒食、清明节颇受社会各界重视,民俗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无论是纪念介子推还是祭祀先祖,究其精神实质皆在于彰显前人伟绩、延续先人的精神生命。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我国文化深层次的祖先崇拜、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传统有着紧密联系,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祖根的道德意识,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时至今日,唐宋时期的清明节俗活动不仅其包含的精神内涵,而且许多活动形式,如祭奠扫墓、踏青游赏、亲近自然等,也流传了下来。民间节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俗活动联结着历史与现代,保存着民间民俗文化的基因,也自然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祖归宗的纽带。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3日第435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