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理论与研究
——纪念吴承明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086

  2012年8月18日,为了纪念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逝世一周年,来自海内外30多名专家学者集聚在吴老生前长期工作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同经济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当代经济史研究室的各位同仁一起,共同回顾吴老不平凡的一生,深切缅怀吴老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大贡献与学术风范,坦诚交流对吴老一系列重要学术思想与方法理解和体会,并畅谈自己对中国经济史学科创新与发展的看法与建议。各位学者专家们的发言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精彩纷呈。兹将其主要内容概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 吴承明先生生平事迹、学术贡献与道德风范

  这次会议内容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由吴承明先生生前的弟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经济所”)副所长刘兰兮研究员主持。刘兰兮研究员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吴承明先生的生平,指出吴老早年曾从事经济管理与经济调查工作,上个世纪50年代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时中科院经济所),在长达六十年多年的时间里,吴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力量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和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全球公认的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经济史学大师。她引用中南财经大学赵德馨教授的话,言简义赅地总结吴老一生治学的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视野宽广.洞达中外.且从历史哲学的高度予以审视。”二是“注重定量分析.努力对一些宏观数量做出估算。”三是“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转移研究的重心,转换研究的范式。”“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为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起到开辟道路和导向的作用。先生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导向者。”

  吴老生前助手,经济所苏金花副研究员接着介绍了吴老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她认为吴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修养深厚,学贯中西,融通古今,数十年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树立了经济理论与历史实际密切结合的研究典范,是国际知名的经济史学家,也是公认的中国经济史学界泰斗。她指出吴老的学术成就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研究。2,市场史研究。3,中国的现代化研究。4,历史观与方法论研究。吴老在研究方法上,提倡“史无定法”,认为一切经济学的理论都可以视研究对象的需要而拿来作为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

  吴老的女儿,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吴洪教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吴老的家庭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吴老妻子因病卧床休养长达31年之久,他几十年如一日,一面投入紧张而繁忙的研究工作,一面默默承担起打理家务、照顾家人和抚育小孩的重担,生活艰辛却始终乐观豁达。80年代中期,吴老正遭受妻亡、子丧等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却正赶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定稿出版的关键时刻。吴老咬紧牙关坚持写作,几至晕厥,终于完成这一重要历史性巨著。吴老温厚仁爱的人格魅力与刻苦治学的感人形象令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首都师范大学阎守敬教授在发言中特别指出吴老一生历经诸多政治动乱与人生种种劫乱,而能不折不挠,对经济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这种精神与人生态度令人由衷敬佩。经济所陈廷煊研究员在发言中深切缅怀了吴老对自己一生的帮助和指导,经济所刘克祥研究员特别指出吴老是一个做事认真负责的人,是一个特别奖掖后学的人。并举吴老对待入党的事例,说明了吴老胸怀坦荡,不计名利,是一个特别令人敬爱的长者。江太新研究员在发言中也举吴老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为例,指出吴老在编辑中资史第二、三册时,许涤新先生早已过世,但吴老仍然坚持在署名时将许涤新先生列为第一主编。这部书在定稿时,吴老实际上在各位作者的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地改写,但吴老却一直拒绝收取任何主编费,将全部稿费分发给各位作者。这充分体现了吴老不计名利的高风亮节。

  二、对吴承明先生学术风格、治学方法的认识与理解

  经济所董志凯研究员在发言中集中阐述了她对吴老“史无定法”这一重要学术思想的理解。认为史无定法之说并非吴老首创,但则吴老在上个世纪80年代经济史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并非简单重复先人之言,而是博采众长,基于对经济史方法论的全面认识。

  经济所李根蟠研究员以“缅怀智慧之星”为题,畅谈自己对吴老经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解,认为吴老是一位“心怀大势”,而又“重视细节”的智者。其研究风格比较注重对历史进行宏观、综合的考查,但对于微观、细节的考证亦不忽视。继续和发扬吴老的研究风格,可以有效防止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碎片化”,即过于注重局部细节或个案研究,“见木不见林”的研究倾向。

  经济所叶坦研究员以“怀念吴老,敬畏学术”进行发言,她在发言中首先畅谈了自己对吴老“史无定法”这一观点的深刻理解,认为这一提法改变了学者的惯性思维模式,“非一”,不绝对,不以某种方法定为一尊,体现了吴老作为一名学者,对学术本身的崇敬与敬畏。

  经济所青年学者隋福民副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在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计量研究方面,吴老的态度是开放的,也是十分谨慎的。吴老生前曾明确指出,明中叶以前的经济史不太适合计量研究。在运用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方面,吴老认为一些经济学模型对历史作一些不合实际的假设毫无意义,不太主张从模型出发来研究经济史。

  西南财经大学刘方健教授在发言中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吴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一是学贯中西,极具国际视野,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吴老积极引进和介绍海外学界的学术成果和方法,充当了中西方交流的桥梁,启迪了一代年轻学者,引领了国内经济史学科发展的方向。二是在研究方法提倡“史无定法”,极具包容性。三是对明清以来国内市场研究及对后学的奖掖与帮助。

  山西大学刘建生教授用“广博睿智,道德文章”八个字来概括自己对吴老的评价,缅怀了吴老对山西大学经济史学科建设与研究工作的长期的关心与支持,并畅谈了自己对吴老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学术风格及对吴老提出的“史无定法”这一学术观点的理解与认识。苏州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的方健先生认为吴老的研究理论与实证并重,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清华大学仲伟民在发言中认为吴老“史无定法”这个提法对于经济史学科的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三、吴承明先生启迪、奖掖后学的学者风范及其教学方法、办刊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松义研究员在发言中回忆了自己在同吴老长期交往所受到学问上的教益。特别指出,在经济史学科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方面,吴老曾告诫从事经济史学者既要懂些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做计量的要尽可能计量,也要懂得历史学的知识与考证方法,这一点对他本人及社科院历史所的经济史研究团队影响极大。另外,在清史研究中,如何科学看待康乾盛世,是他本人长期以来比较疑惑的问题,吴老在给方行先生的信中,指出清代经济发展,制度落后,愈是盛世,愈是保守,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看法全面客观,切中肯綮,令其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中回忆了吴老对自己的教育与培养经历,认为吴老是一位爱人以德的良师。对后进全力以赴进行培养;对学生的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不断向学生提供相关的领域的知识与海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为学生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海内百川,待人谦和,但对学术本身是有原则的,对各派学者的学术观点及者优缺点如数家珍,不盲目顺从或接受,也从不隐晦自己的学术见解。

  吴老的学生,华东理工大学吴柏均教授回顾了自己求学期间吴老对自己的指导与教育,指出吴老在对自己的教育中,首先注重史料,强调从第一手材料着手进行研究,加强理解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功;吴老特别重视对国内外研究趋势和相关信息的了解和把握;在方法论上,既重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特别注意到计量分析的局限性,认为研究者需要意识到相关资料的缺陷及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吴柏均先生在发言中还对吴老的市场史研究及市场理论观点进行深入阐发。

  河北大学刘秋根教授在发言中畅谈了自己对吴老的学术风格和学术高度的认识,并以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剥削”为例,说明了吴老的学术著作与研究方法对其科研工作的深刻影响。

  曾长期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工作的经济所魏明孔研究员在发言中介绍了吴老长期以来对杂志编辑部工作的关心与指导,提出吴老曾以民国时期《食货》杂志短命夭亡的历史事迹,谆谆告诫编辑部的同志要坚持兼容并包的办刊方针。认为一个学术单位或团体出现学派是学事,但一个杂志如果只成为一个学派的发表阵地则是大忌,对于不同学派、不同风格、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一定要有容人之雅量。吴老的意见对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的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四、继承先辈学术品格,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科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会议的第二部分则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室主任魏明孔研究员主持,与会专家学者踊跃发言,畅谈了如何继承吴承明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与学术品德,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科今后的创新与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丁长清教授指出,中外关系对于中国的影响至为深远这,但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一部纵贯古今的通史性的,全面的中外关系史的著作,呼吁学术界重视,集中力量完成一套中外经济关系史丛书,尽快完成一部中外关系史的通史性著作。

  厦门大学戴一峰教授作了题为《再论新世纪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生长点》的发言,他指出,我国过去的经济史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只偏重于生产关系的考察而不太注重生产力的研究。也忽视了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忽视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关系。我们应当勇于继承傅衣凌、吴承明等前辈学者的治学思想与方法,努力拓宽经济史的研究范围与视野,大胆吸纳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人民大学清史所夏明方教授发言的题目为“分工理论与中国经济史研究”,认为吴老关于存在没有分工的市场的观点,对于考察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经济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吴老关于市场演化动力的多元化与表现形态、发展路径的多样化的理论,对于人们理解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关系,理解和重视传统小农经济的效率与生命力尤为关键。

  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在发言中,从自己在国内和英国和欧洲等地学习考察的人生经历出发,比较中英两国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各自农业生产、土地制度方面的影响。从一个侧面深化了对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为什么会长期延续的认识,认为这种人类学的观察和体验对于经济史的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南开大学王玉茹教授的发言题为《经济史的实证研究:史料与方法并重》,她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及吴老对其长期以来帮助、教诲。指出经济史应重视实证研究,经济史的研究要创新而不是盲目趋新,她评论近来风行的中国历史上的GDP研究,认为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现有资料条件尚不具备。她认为经济学的概念不能随意照搬,GDP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概念,不能搬来研究经济性质不同的中国古代社会。她还指出经济史的研究不能只做计量,还要研究制度。现在有种风气似乎无计量,无模型不成文章,这很危险。

  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在发言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吴老经济史的方法论思想和他本人对当前经济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看法:1,注重历史研究的延续性,贯通古今。2,“史无定法”,经济史研究要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能够计量的要尽可能计量分析。孤证优于无证,多个证据的罗列要优于孤证,计量分析优于证据罗列。3,关于计量分析,他认为吴老晚年比较重视结构分析,相对价格的分析与全要素生产力的分析。他认为GDP的研究是可以做的,它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综合性的计量研究。在做近代史的计量分析,要注意区分GDP和GNP的概念,避免上纲上线,作无谓的争论。4,经济史的研究要有人物,反对光用计量模型来研究经济史,见数不见人。认为历史上的人物、人口、人群、人力等都是经济史应当研究的重要内容。

  经济所林刚研究员在提交的书面发言中,认为吴老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研究,以探讨和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他以吴老对小农经济的研究和观点为例说明这一点,指出吴老高度重视小农经济的研究,强调小农经济的效率与生命力。吴老这些重要的观点和思想,值得我们下一辈继承并发扬光大。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