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几件事

  编者按:本文为著名历史学家向达教授于1964年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学生讲课时的讲义,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一盛事。钱曾《读书敏求记》著录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所作提要有云,“盖三保下西洋,街巷流传甚广;内府之剧戏,看场之平话,子虚亡是,皆俗语之流为丹青耳!”如今脉望馆孤本《元明杂剧》中收有“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一本,明罗懋登著有一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大概就是钱曾所说的剧戏和平话了。

  近几十年来新发现的一些碑刻文献,对于郑和的生平,有所贡献。以下只就三个方面,略述新知,以资设助。

甲 新发现的碑刻等文物可以说明郑和的生平及其七次下西洋的年月

  元代伊斯兰教开始在中国各地传佈。那时伊斯兰教规,还没有后来那样的谨严。有些人虽然出身于伊斯兰教世家,而自己却信奉儒家之学。甚至于学佛参禅,遁跡空门。其中突出的例子就是丁鹤年。(1)

  丁鹤年自元入明,至永乐末年始卒。(1)在明初,以伊斯兰教世家而又信佛教如丁鹤年者,郑和即为最显著的一人。郑和为伊斯兰教世家,有其父马哈只墓志铭可证。(2)可是郑和又信佛教,法名福善,一作速南咤释,即福吉祥。福吉祥亦即福善之异译。永乐、宣德间,郑和曾大量印刷佛经,施入南北各寺,这些佛经至今还有流传。(3)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原来姓马,后赐姓郑。其父马哈只墓在今昆阳城外,墓碑耸立。至今无恙。马哈只墓俯视和代村,即郑和的老家所在。相传有郑和家谱。和代村马姓详细情况,尚待调查。

  郑和于明成祖永乐三年奉使,至明宣宗宣德八年(1405-1433),二十八年间,凡七下西洋。使节行踪,远达非洲东岸。《明史》卷304《郑和传》说郑和等人“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规模之大,为振古所未有。明代黄省曾著《西洋朝贡典录》,序上说郑和海上之举,“维绡掛席,际天而行!”

  关于郑和下西洋,《明史》成祖、宣宗本纪、郑和传,以及《明贤录》,俱有所纪载。唯年月等等,互有出入,莫衷一是。近几十年来,先后发现一些碑刻,有的就是郑和当时所立,对于证正郑和之几次下西洋年月,提供了最可信的根据。其中如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4)福建长乐南山塔寺石刻《天妃灵应记》。(5)在锡兰所立碑,(6)就是最好的第一手史料。今制一《郑和七次下西洋年表》,作为附表一附在后面,对校各种记载,求得比较可靠的下西洋年月,以供参考。

乙 中国历史上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上一节引证《明史·郑和传》,说郑和下西洋,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在十五世纪,我们所造的木船,其长、广,比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最大的邮船,载重八万吨的英国玛丽皇后号不相上下,真是造船术历史上一件了不起的成就。这样大的舰队在海上航行,也需要有极高的航海技术。过去有不少的人谈到这些方面,都持怀疑的态度。

  我国的海岸线,北起东北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差不多有一万二千公里长。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曾说过:“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所以我们沿海的人民,自古以来就和海洋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汉书·地理志》里已经记载了当时我国对南海各国的交通路程。六朝以至唐宋,航海事业大为发达。六朝时代江南有载重万斛的大船。唐代俞大娘的船载重万斛,船上有菜圃及生活用品,养生送死都在船上。宋代造船技术,又有很大的发展。西湖中的船支,大者装载至一千料,长二十余丈,可容百人。“海商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

  1170年,陆游入蜀,路过武昌,看见当时“大军教习水战,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往来捷如飞翔”。(7)

  宋代为着军事上的需要,还发展了车船的建造。车船即是古代的一种土轮船。湖南鼎州所造车船通长三十丈或二千余丈自八车至二十四车。江、浙诸州军打造九车、十三车战船。这是把古代祖冲之和李皋创制的千里船,加以改进扩大而成,船并有仓。这都是造船技术上的一个新的进步。(8)

  到了十一、十二世纪之间,中国发明了罗盘,运用到航海上,称之为南针,或指南针,辅之以观测日、月、星辰、验云气、相水色,测海水深浅。在航海技术上,也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有了相当高的发展。(9)

  宋、元时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南海和印度洋上,在各国的航海船只中,以中国海船为最大、最好,从印度南端往东,各国商人都换乘中国船。(10)

  宋、元时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因为海外通商的需要,有了飞跃的发展。由此再进一步,以至于郑和下西洋所造的大船,似乎是合乎发展规律,又不足为奇了。

丙 郑和下西洋和东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若干国家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历时将近30年。据诸书记载,他的舰队、官兵至二万七八千人。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随行有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阴阳官等人,又有医官、医士一百八十余人。组织相当严密。《西洋记通俗演义》说是随行人中尚有和尚、道士等人。小说家言,不一定可信,但据永乐时所刊《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题记,当时随行人中的确有僧人同行,从行人中留下记载今尚可考者,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三种,都是纪录其目识亲览诸国风物之作。这三书流传至今,版本极夥。又有朱韫珉《海上诗稿》,宋代江西鄱阳人,从郑和使西洋,录所见作诗稿,书名见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存否不得而知。(11)

  马欢是伊斯兰教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他是一位翻译(古名通事),大概通阿拉伯文。费信、巩珍二人,疑是从征而有文化的军士。三人从征时次俱不尽同,故所记有出入,《瀛涯》、《西洋番国志》志各二十则,《星槎》著录四十五则。《明史·郑和传》著录郑和先后经历凡三十七国。今将《星槎》、《瀛涯》、《西洋番国志》、《明史》本传所载经历国名,制一《郑和下西洋经历地名对照表》,作为附表二,附在后面,以供参考。

  据对照表,共有58个地名,除去灵山等属小地名,十一个,尚余47个。在这47个地名中,如大、小(原字为左口右具)喃、西洋琐里和琐里、南勃利和南巫里,应是一个地方,故可除去重复的三个。琉球三岛,麻逸和苏禄,只见《星槎》,地处东洋,恐是费信抄自前人,郑和及其从人并未亲历,亦可除去。一共可以除去七个,下余的总共只剩四十个。有人说真腊为郑和所不到,亦可除去,实只三十九个。又在《郑和航海图》中所收的五百个地名,本国部分占二百,亚、非其它国家占三百,比《星槎》等书所收更多。

  西洋之名,起于元代,大概以今婆罗洲为界,东曰东洋,以西曰西洋。郑和下西洋,其所经历相当于今东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南纬五度左右的地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在满剌加和苏门答剌两处,设有官厂。《西洋记》说是在满剌加国树立排栅城垣,想必就是官厂了。这是一个据点,以备舰队前进和补给之用。南去爪哇,西至锡兰(原稿如此,今斯里兰卡,下同)和印度等地,应俱从这些官厂出发。至今印度尼西亚、泰国,还有郑和的遗跡,如印尼的三宝垅、三宝洞,就由郑和而得名。他的行踪,遍及于印尼、马来半岛、锡兰、东西巴基斯坦、印度、马尔代夫、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麦加、麦地那,以及非洲东岸。在锡兰的卧佛寺进香立碑,碑石今存科伦坡博物馆中。

  郑和下西洋,为明初一盛事。其下西洋的档案存兵部中。英宗天顺、宪宗成化时,具曾有重使西洋之意。档册于成化时为刘大夏所焚毁,详细情形,遂不可考。今只从《星槎》诸书中窥知大概而已。(12)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