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了什么

  【核心提示】历史虚无主义把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还原”成一个充满血腥杀戮、盲目排外、革命者肆意妄为、社会道路选择错误连连的过程,企图从根本上解构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及意义、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论证,使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失去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所谓“重评”历史不过是表达否定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诉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思想界时隐时现。近十几年里它常以“学术研究”面目示人,主要通过“重评”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来“还原历史真相”。

  历史虚无主义以其特有的方式来“重评”历史。从历史观看,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唯物史观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主张用历史选择论替代唯物史观,用人性论取代阶级论。从价值取向看,历史虚无主义宣称“价值中立”,要以“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研究历史,却把西方社会发展道路预设为“人间正道”,把现代化预定为“西化”,以此为圭臬衡量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是与非。从方法论看,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从既有事实出发,而是根据一些历史现象的表面特征和按图索骥寻得的零星历史材料,主观臆断历史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不是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置于历史场景中加以分析,而是脱离特定历史条件,做非此即彼的评判;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把握历史事实,不是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把握主要的历史线索,而是乐于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于是就有了这些观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发生不是历史的必然,是少数人(革命家)“心血来潮”的鼓动;“中国革命是对现代化的破坏”,“西方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功”,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途”,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发展进步没有贡献,等等。这样的“重评”,颠覆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部结论,否定了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民族独立解放所作的奉献牺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绩。

  历史虚无主义意欲何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强大、人民解放幸福而进行的浴血奋斗和艰辛探索,是当代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可或缺的历史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把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还原”成一个充满血腥杀戮、盲目排外、革命者肆意妄为、社会道路选择错误连连的过程,企图从根本上解构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及意义、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论证,使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失去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所谓“重评”历史不过是表达否定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诉求。

  历史虚无主义并不局限于知识阶层小圈子里的自话自说。近些年来,它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把核心观点转化为感性的影视形象和抓人眼球的通俗文字,通过互联网、影视作品和通俗读物等向社会大众传播,形成了“戏说”、“恶搞”等新的叙述方式。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蔓延必然产生这样的影响:其一,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随意剪裁和解释,会引导大众重新建构起符合其核心观点的历史认知,造成人们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混乱和对待中国近现代史的不严肃态度;其二,它向社会提供一套完全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话语体系,引导大众怀疑主流意识形态“撒谎”,从而消解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其三,它否定当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历史根基,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的历史贡献,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将逐步瓦解大众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所以,表达政治诉求,误导大众思想,是历史虚无主义拿历史做文章的真实旨趣。对此,包容是无益的,警惕是不够的。真正要做的,是揭开这种思潮的伪装,让人们看清“虚无”的本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409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