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热点辑录
——2012年终特刊:历史学之二

  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术发展潮流,并推动国际历史学不断纳入与充实“中国视角与经验”。回望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会继续为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核心提示】2012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仍是国内史学界最为繁荣的研究领域之一。无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还是社会史、外交史等专题,均得到平衡推进,在史料、视角、方法上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和新特征。

  2012年是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中外学界为此举办了各种学术活动。诚如研究者指出: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虽然都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但也有着自身丰富的历史内涵,独特的生成、演变逻辑和社会政治影响,关于这一主题的深入开掘,不仅有助于丰富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而且对深化认知清朝与民国、传统与现代复杂的历史关系,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国史研究成果显著

  中华民国史专题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如何正确看待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及其对日政策演变,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共合作都是2012年的研究热点。国家领袖和政治精英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始终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为瞩目的领域。辛亥革命爆发后,旗籍权贵集团、地方督抚、知识精英的政治心态和思想转变,是理解清朝覆亡、民国肇建及其新政权合法性构建与政治认同的关键要素。此外,学界围绕早期孙中山的行医及革命活动与澳门华商的关系、孙中山的司法思想与实践、孙中山与张謇实业思想比较等方面,推进了关于孙中山思想与活动的整体认知。

  中外关系史、社会史研究的新进展

  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交事务日益频繁的今天,检讨近代以来的对外关系进程对于增进彼此了解、提升历史经验尤显必要。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分别召开相关学术会议,深入反思全球化视阈下近代中国外交的制度纠结和观念变迁。学术界采用了域外史料和局外人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王美平以报刊舆论为中心考察了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观的变迁,李细珠从近代韩国当地报刊媒体中探寻近代韩国视野中的清末新政,王立新探讨了1830年至1932年间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从文化征服的胜利者姿态走向倡导文化合作,这种思想转变改变了传教运动的面貌。学术界对于精神层面更加注重近现代思想变动中外来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从东亚互生视野审视近代知识建构和思想变动的互动。社会史研究方面,虽然城市社会史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乡村结构变迁与秩序重建仍然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心。2012年近现代社会史研究特别注重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2012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仍是国内史学界最为繁荣的研究领域之一。无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还是社会史、外交史等专题,均得到平衡推进,在史料、视角、方法上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和新特征。相信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定会取得更多成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21日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