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哲学研究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各国关注。11月26日,多哈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展开新一轮会谈。

  基于研究气候变化的气候科学,一门新的哲学分支——气候哲学应运而生。在中国,气候哲学才刚刚起步,有待拓展。本报记者就其内涵与动向采访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

  气候问题需从哲学高度深思

  对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作出经典论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当前,国内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者已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喜乐告诉记者,生态文明需要从具体的“定价”问题上加以认识。生态环境是“有价”的,所谓“价”不仅是“价值”,而且是“价格”。这意味着生态环境不能被无偿使用,需要研究出配套的价值计算方法。对此,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还需要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合作。

  近年来,气候危机的到来以及气候问题滋生的各种利益冲突,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博弈全面展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史军指出,气候哲学是对传统环境哲学的扩展和超越。气候哲学不仅要为气候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指导,更要借助气候问题建构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并试图建构一种充分的社会与全球体制来保障这种新的关系。当前国内社科界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是经济学家,其主要工作是计算各国“碳预算”,以便为国家争取更多的发展排放空间。“碳预算”实质上是一种分配正义,是一个需要哲学家进行充分探讨与对话的领域。

  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戴建平提出,气候变化不仅给科学研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考验着人类在经济、政治上协调合作,在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上反思自身的决心。因此,气候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气候科学假说的提出和检验、气候与政治的关系等,成为哲学家亟须思考的课题。

  气候哲学关注正义问题

  在采访中,多位学者指出,气候哲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科学与哲学交叉的特色,气候模型的本质、气候伦理、气候争议等为其核心问题。

  气候哲学关注气候科学的有限性。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亚瑟·彼得森告诉记者,气候哲学将气候科学理解和预测气候的可能性与限度作为研究领域,聚焦于“气候科学如何获得可靠性”及“气候科学中不确定性的类型”。彼得森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三个方面:统计的可靠性、方法论的可靠性和公众的可靠性。这三个“可靠性”是气候哲学“可靠性”的代表,在有关气候科学的公共讨论中扮演重要角色。

  史军说,气候哲学关注的核心是碳排放空间的分配正义问题,包括当代人之间的气候正义,以及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气候正义。其原因在于,那些在造成气候变化上责任最小的群体,即贫困、脆弱人群和尚未出生的未来世代,所遭受的负面影响却是最大的。气候哲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气候科学哲学、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程序正义、国际气候正义、代际气候正义、应对气候变化的价值基础与伦理原则等。

  戴建平告诉记者,气候模型是气候科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工具,关于气候模型的哲学分析集中于气候模型的本质和检验以及气候模型与经验的关系等问题。他还指出,不确定性是气候科学研究和气候争论中的核心要素,相关讨论主要涉及不确定性的认识论来源、不确定性的管理和决策等方面。气候科学共识的形成及其意义、如何看待对气候科学的异议和怀疑,也是当前气候哲学讨论的重要话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政府和社会有一套广泛认可的哲学框架,英国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和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各自的气候政治学,产生了广泛影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气候哲学研究期待多学科合作

  据史军介绍,国外气候哲学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国内气候哲学研究则开始于2010年之后,并集中在气候伦理、气候正义、碳公平等问题的研究上。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罗克伦理学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是国际气候变化伦理与政策研究的前沿机构,2004年发起了气候变化伦理维度的合作研究计划,并联合欧美16家气候政策研究机构共同发表了《气候变化伦理维度白皮书》。

  在国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2010年10月成立了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该院将气候哲学作为重要研究方向,设立了气候伦理研究室、气象哲学研究室、气候政策研究室等。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与罗克伦理学研究所建立了全面合作机制,2011年和2012年先后在中美两国召开了两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这两次会议都以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伦理价值问题为探讨的核心内容。第三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拟于2013年春季在南京召开。

  史军告诉记者,气候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跨学科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法。只有从科技、政治、经济和哲学等多学科对其进行透彻分析,才有可能揭示问题的本质。

  链接:气候问题相关新兴学科

  气候经济学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研究气候对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特征,以及经济学在理解和解决气候问题方面的作用等问题。

  代表人物:尼古拉斯·斯特恩、威廉·诺德豪斯

  代表著作:《斯特恩报告》、《均衡问题:全球变暖政策的选择权衡》

  气候政治学

  兴起于21世纪初。主要研究国际政治尤其是地缘政治、全球治理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气候问题与国家安全、社区治理以及政治哲学中的正义等问题。

  代表人物:安东尼·吉登斯、戴维·希尔曼、约瑟夫·史密斯

  代表著作:《气候变化的政治》、《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气候社会学

  兴起于21世纪初。以社会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气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气候变化给社会学带来的挑战、社会制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问题。

  代表人物:乌尔里希·贝克、詹姆斯·加维

  代表著作:《为气候而变化:如何创造一种绿色现代性》、《气候变化伦理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30日第386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