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一、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特点
商业地理学是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商业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从学科从属关系看,它属于地理学中经济地理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但从它的发展历程看,它又远远早于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而产生,是古代地理学中最早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科之一。
商业地理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公元15世纪左右,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环境因素。15世纪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以及重商主义的刺激下,欧洲许多国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商品的对外输出量增大,商业活动遍及世界各地区,有关世界各地商品生产、销售以及运输路线和贸易市场等情况的了解,对欧洲各国的经济繁荣和对外扩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在一些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较快的海洋型国家中,商业地理的研究逐渐兴起。当时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各国、各地区的物产及资源分布、集散中心、贸易关系、城市港口以及运输线路等与商品生产有关的地理因素的描述。在当时它丰富了世界商业地理的知识,同时也标志着古代地理学的分化。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为1889年英国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被称为经济地理第一书,然而,就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其回答的是何地可以廉价购进和高价售出何种物品,严格来讲,它是商品地理,而非商业地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方面的推广与应用,使许多国家的农业与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含量增高,其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伴随着经济地理学的产生,综合的经济地理学研究逐渐取代了商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并扩展到对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生产、消费、贸易、运输等一系列经济现象的综合研究,商业地理学成为部门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的重要意义有所削弱。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所谓的“计量革命”,它成为20世纪地理学的头等大事,将数理计量方法与学科理论相结合,并带入到具体的实证研究当中去,产生出各种以模型分析为基础的空间行为理论模式。如农业地理学中的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地理学中的工业区位理论,而3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学说,则进一步奠定了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心地学说主要阐述了聚落与市场分布的关系,通过市场的空间分析,强调人类活动与空间组织内在的关系,这就使商业企业空间分析方法得到强化,市场空间分析理论在商业地理学中加以运用。商业地理学逐渐走出对商品产销关系的简单描述,进而转向对市场空间关系的分析,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商业地理学再次复兴,并由近代商业地理学开始转变为现代商业地理学,领域不断拓展,理论不断加强,形成独特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行为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地理学进一步出炉,丰富了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使得地理学研究形成多元结构,商业地理学首当其冲,随着二战以后,尤其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商业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日趋显著,对于城市零售区位结构的研究,如贝里(Berry B.J.L)对于商品流、市场中心和零售商业的研究;墨菲(Murphy R.E)对中心商业区的研究;对新商业中心的规划,分析区际商品流及市场网络系统等等,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注入到市场的空间分析当中去,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形成今天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也不断融入区位论、数量方法以及经济学、行为科学乃至社会学的方法,出现了大量有关商业、服务业空间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商业地理学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它曾经历过从商品地理到商业地理的发展过程,中间也几经周折,至今仍有人强调可以用“商业活动的地理学”或“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地理学”或“市场地理学”等名词来代替商业地理之名词。但从整个学科研究对象与范畴来讲,我们可以说商业地理学是地理学中比较成熟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基本得到地理学者的普遍认同,这对于规范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历史商业地理学的概念、理论与研究内容
历史商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脱胎于商业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商业活动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商业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类的商业活动不仅具有地域性,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历史承袭性。商业市场分布与商品流通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往往具有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讲,地理要素的空间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因此,探求历史时期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网络的空间组合与地域分异,阐释当代商业景观与区域分布的历史成因,尤为必要,也是历史商业地理学所应回答的问题。中国的文明历史悠久,各地区商业活动的历史变迁影响深远,而在中国传统史籍中又从来不缺乏有关上述商业活动的历史记载,这对我们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名著,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已对中国主要商品的产销区域和运输路线作了记载。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对人口、经济、物产、交通、商业和城市的分布及地区差异,也有详实的记载和评论。司马迁十分注重人类社会商业经济的发展,强调国富民强,农、工、商三者缺一不可,“农不出则乏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而地理环境往往又是经商致富的源泉,范蠡为越王勾践的谋士,助勾践雪会稽之耻,以后“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这里司马迁明确强调朱公经商对地理环境的选择,强调朱公之所以能够19年之中三致千金,以“天下之中”的陶为贸易基点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以后历朝历代,大到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小到地方层面上的州县方志,对于地方物产与市镇结构也多有详细的记录,不论商业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抑或偏远落后的西部省份,可见历代统治阶层对于地区商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那么,我们说历史商业地理学究竟应该研究哪些问题?又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呢?
(一)历史时期地域商品生产的空间差异及其变迁
商业地理紧紧围绕着市场与流通的空间特征而展开,而商业市场与商品流通都离不开特定的物质基础——商品。商品生产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商品生产,由此构成劳动的地域分工,是商品流通的前提与保障。马克思在1857年论述交换与流通时指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反之,“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历史商业地理虽然研究的是以往时代的商业活动,但所要回答的同样是市场结构与流通体系之关系这样的命题,因此,要研究历史时期的商业地理问题,首先就要阐述历史时期地域商品生产的空间差异。
从商业地理的产生,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最早的商业地理学主要就是关于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地理,如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重点即在告诉人们何地有什么样的商品生产,又流通到哪些地区。在今天来讲,人们对于各地商品性生产的重视程度更有过之,大到全球尺度,中到国家尺度,小到地方尺度,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有人以为,经济地理的产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研究各地生产的配置与地域分异,完全可以取代商业地理学中的商品生产。其实不然,无论从农业地理还是工业地理的角度来研究地区生产布局,都无法取代商业地理学中商品生产的地域格局,因为三者在地域生产中所关注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商业地理学所关心的生产是商品性生产,换言之,与商品无关的生产并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这也是商业地理学研究的生产与农业、工业地理学相关研究存在的最大区别。在农业与工业地理学中,我们只需区分各地的地理条件与资源分布作用下的生产,而商业地理学则需进一步区分各种生产的商品性与自给性问题。
历史时期商品生产的空间差异及其变迁受各地自然与人文环境影响,与地区的发展进程相一致。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地区差异很大,它为历史商业地理学中商品生产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二)商路与商品运输条件研究
商路是沟通商品流通的渠道,商路与商品运输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区商品生产的畅旺与商业市场的兴衰。从市场分析的角度来讲,由商业交通网所联系起来的港、站、码头、枢纽的分布走向,是形成商业网点、商品集散中心、贸易中心的前提与条件,它不同程度地受到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构成区域市场分布格局的骨架。就商品流通来看,交通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成本价格和交易路线。商品经过运输,不会增加使用价值,还会产生损耗,又要支付运费,但是,“物品的使用价值只是在物品的消费中实现,而物品的消费可以使物品的位置变化成为必要,从而使运输业的追加生产过程成为必要”。商品的地区流通必须通过交通运输才能实现和完成。尤其历史时期,传统交通工具简单,车拉马驮,交通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区商品流通的畅旺。据李吉托•尤恩《日记》第1卷中说:“中国的陆路交通费用高于水上交通的二十至三十倍。”从今天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明清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要远远高于北方地区,优越的水上运输条件是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明代陕西的陕北与关中两区来看,仅在棉布差价上即有数倍之差,也是由于交通道路追加的运费所造成的结果。因此,区域道路交通是商品流通的前提与保障,是商业地理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商路同驿路的分离与商业地理区划问题
驿路在中国古代出现较早,多由官方开辟或加修,为官方信息往来的交通主干道,从秦始皇修筑“驰道”与“五尺道”,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驿路交通的维护,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与研究也极为丰富。但商路与驿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吻合的,这样,根据商人经营贸易的需要,有关各地商路的记述也不断见诸史籍以及民间文集。诸如《天下水路驿程》《通商便览》,民间商书有关内容也不断增多,而商路往往是联系市镇间往来的桥梁与纽带,研究驿路与商路的分离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时期商品交流的地区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以之窥测古代社会政区区划与商业地理区划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2.商路改变与市场结构性变迁
由于商路对于市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商路改变经常会引起市场的变动。中国古代商路包括陆路交通、水路联系等多重纽带,水、陆交通的开辟直接会促进一个地区商业市场的繁荣与商业市镇的兴起。明清京杭运河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中国传统时期地方经济开发与经济重心转移直接与交通相联系,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三)商业市场的地域分布格局
商业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与承担者,“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现代商业地理学在分析研究商业地理过程中往往以市场研究为起点,历史商业地理研究同样要抓住此点。
市场往往包括城镇市场与农村市场两个方面。城镇市场依托商业城镇,是各经济区主要的商业中心,是在区域内担负区内外商品交换中心作用的大市场。它辐射性强,具有商品集聚性、服务开放性等特点。同时,它又分层级布设,有区际的、省际的乃至各经济小区的,不同层级的商业中心影响范围不同,吸引的门槛值有别,然而往往都是大的商业中心城市依托中小商业城镇,实现和扩大自己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在现代社会,商业中心城市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区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历史时期商业城镇都经历过一个成长、演替的发展过程,与区域间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相一致,中国古代商业城镇在时间上有从北方向南方集中、过渡的发展趋势,在空间上也表现出这种分布形态。商业城镇在区域间分布的不平衡,受到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双重作用,考察区域商业城镇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分布规律是了解一定区域内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杠杆,因此,对历史时期一定区域内商业城镇分布的研究是历史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研究过程中,大体应注重两个方面的研究。城镇市场的空间发展与演变过程是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城镇市场空间结构的分析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农村市场是中国传统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体系中最基层单元之.,也是联系城乡之间、市镇之间以及农村本体的经济中心地。中国传统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广大的农村市场不仅数量多,而且在商品交换、社会联络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非常重大,因此研究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考察农村市场的发展与作用是其中的重要—环。
1.商业中心的地域格局
商业中心是担负一定区域商业活动中心职能的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是由经济条件、交通网络、城市腹地等等众多因素促成的。商业中心的地域格局是通过对—定区域内各种经济要素的分析,来深入理解商业中心的成长经过及其影响因素,商业中心可以是一个单体商业都会,但在许多地区也会出现复杂复合的商业实体,这些结构组成各异的商业中心往往受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多重作用。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心往往随着地域经济的开发而成长,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都会,贯穿北方,雒邑位于秦、齐、楚、赵之间,被称为“天下之市朝也”。陶(今山东定陶)地处中原主要水运航道济、泗二水的交会处,为诸国“货物所交易”的“天下之中”。濮阳(今河南濮阳)为战国时卫国的首都,也是地处水运要冲,是可与陶相媲美的商业都会,史书常称“富比陶、卫”。齐国都城临淄更是战国第—大商业都会,“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韩国旧都阳翟、燕都蓟城等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组成与结构虽与当时诸侯王国的地域结构有一定关系,但其发展与北方经济区的开发程度也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商业中心一般与行政中心相一致,但在许多时期、许多地区,商业中心又常与行政中心相背离,这种商业中心的分布格局组成—定经济区内特殊的经济景观。唐都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可谓国际大都市。中唐以后,伴随南北运河的开发,长江下游以及南方经济的繁荣,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城市的成长与商业繁荣。尤其是扬州作为运河水运交通的枢纽城市,政治与经济地位空前提高,逐渐成长为全国第一商业都市,所谓“扬一益二”成为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崛起的重要标志,因此,唐代后期,中国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是南北分离的。明清以后,随着全国性工商市镇兴起,这种现象就更加普遍,各地区、各省区均出现一定数量的发达的商业市镇,经济发展程度超越其所在府县,如明代的“四大聚”,佛山、北京、苏州、汉口,其中除首都北京外,均不是地区行政中心,佛山与广州,苏州与南京,汉口与武昌,构成政治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当然,除此之外,有些地区还出现几个商业市镇共同构成大的地域商业中心,如明清时期的西安、泾阳与三原县就是一例。这些均是历史商业地理学值得研究的经济现象。
另外,历史时期城镇市场的布局具有一定规律性,尤其是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城市,商业街区布局、专业市场兴衰往往受区位选择规律的制约,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矛盾统一。历史商业地理研究历史时期商业中心城市市场分布格局,可以充分理解封建时代商业发展与城市经济两者的互动关系。历史时期区域商业中心的研究与现代不同,历史时段变换,社会形态差异,以及交通道路改变均会影响到商业中心的成长,也会造成商业中心位置的递嬗。因此,研究历史时期商业中心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就成为历史商业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2.城市内部商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内部商业区位的选择问题在今天的商业地理研究中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无论从带状环形布局、扇形结构、楔形结构还是多中心结构,无不围绕着商业中心而展开。历史时期商业中心内部的市场区位选择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今天我们所能够了解到汉长安城存在“九市”;唐长安坊市结构的中规中矩的“东、西两市”结构;北宋东京城市场结构突破坊巷限制,进一步发展为沿街、沿河的市场景观;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市场由点状分布到具有中心地结构的市场与庙市分布等等;虽为都城,但却能够让我们看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结构性变化。而事实上,这种变化并不仅只体现在都城一个层面,大到府、州,小到县、镇无处不在,尤其明清以后,由于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场突破城墙、突破关墙,关城面积的扩大、关外沿河市场的崛起以及由市场扩大进而加筑城墙而引起的城套城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城镇发展的外在表象,实际上无不体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与制度发展变迁的内涵,有些甚至与特定时代的文化与风俗相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空间发展进程均具有重要意义。
3.边疆区、边缘区与过渡地带的市场结构研究
边疆区的市场发展往往受外在因素影响更多,市场的兴衰起伏剧烈,市场结构也较为复杂,受国家政策与制度性因素影响较大。明代长城沿线市场的空前繁荣,完全受军事驻屯的影响,形成长期的军事供给与军事消费市场,市场出现超前发展的状况,这种军事消费所带来的影响是一时的,经常会随着军事防卫体系的变化而变化,市场的历时性不高,但是有些时候它的作用与影响又会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甚至远及当代。边缘区的市场研究也是目前学术界关注较少的话题,可以是农牧交错地带,可以是两种地貌的过渡带,其市场的结构均呈现出与中心地带极大的差异性。这些研究都会丰富我们对传统市场结构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地貌条件是如何影响市场发展的。
4.商业中心与城市腹地关系研究
城市腹地研究是现代商业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称商圈,商圈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结构、人口规模、地貌特征,交通道路、文化背景等等。城市腹地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各地间的商贸联系,大到全球尺度,近代以来世界主要海港与贸易中心及其腹地结构;中到国家尺度,古代国家间的贸易关系,贸易与空间扩张,陆路与海上交通线的开拓与区域商业空间的拓展,贸易与国家间的空间控制等等;小到地方尺度,从—定地域、一定省域,乃至某个县域出发,研究其腹地的结构。商圈不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跨县域、跨省域、跨地区的现象时常存在,历史时期这样的现象也很突出。明清时期,陕北地区与山西省的商业联系远比省会所在的关中地区紧密得多。陕南地区的商贸联系则主要针对湖北与四川,这些受自然条件与地理因素影响的商业区的形成,及其与中心商业城市的结构关系往往也有—定的历史承袭性。
5.市镇兴衰的诸要素分析
中国古代市镇的兴盛多是由市场主导发展起来的,而市场在一定区位的设置与选择又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并受各种要素综合作用。明清时期是中国地方市镇普遍发展的历史时期。明清江南市镇的兴起过去—直作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案例来分析。近年来,随着各方研究力度的加大,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与地理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的引入,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学术视野,从区域开发的角度人手,对市镇兴衰起伏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各市镇发展的阶段性与空间转换,更提醒我们对各市镇的兴衰条件进行微观分析,近年来许多学者沿此方向做过诸多有益的尝试。制度因素影响市镇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话题,一些市镇成长过程中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如粮长制与明代市镇成长的关系等等课题均值得我们思考。另外,随着历史地图学与GIS的应用,更加方便了我们对区域市镇发展作长时段与空间模拟,突破县界、府界乃至省界进行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分析成为可能,这些都为历史商业地理研究开拓了新的探索空间与学术视野。
6.农村市场形态研究
农村市场网络结构分析是历史商业地理研究的另一—重要课题。中国封建社会往往强调以农为本,在广大的农村中,农民成为封建国家最主要的支柱。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结构为小农经济,这也就决定了封建时代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民是封建社会市场中商品的主要生产者,也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分布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商品市场就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市场不仅数量多,而且在商品交换、社会联络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非常大,它是市场体系中最基层单元之一。因此研究商品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考察农村市场的发展与区域分布规律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传统农村市场大体包括农村集市与庙会市场两种形态,两者均作为定期市担负起农村商贸往来的纽带与桥梁作用。但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两者的作用与影响截然不同,在市场层级中所处地位又有所不同。在施坚雅的市场体系中,庙会市场是被完全排除在市场层级之外的,那么对于中国传统庙会市场的历史定位又是怎样,在边疆地区、边缘地带庙会市场的作用又非其他类市场可以替代,中国面积广大,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与民族格局差别非常大,多元市场格局表现明显,影响农村市场空间发展的要素研究是商业地理学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区域商品流通格局与商贸区研究
区域商品流通格局分析是对整个区域商品的流向与流通格局的分析考察,是在地域商品生产的基础之上所作的商品流通地理分异的研究,是研究商品产地与销地联系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古代地方志物产卷中大都保存有对各地“货属”的记载,它们既包括流通于本区内的产品,同时也包括售出境外的商品,这种商品的流通古来即有,且各地区间的差别也非常明显,这些内容都为区域商品流通格局的研究提供了方便,也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商品流通格局,进一步划定商贸区提供了可能。商品流通格局受地区自然条件限制,交通与市场结构影响了商贸区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地区的商贸格局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制度与经济条件的制约都会影响到商贸区的转变,研究一定历史时期商贸区地域格局及其与行政区划划定、文化区的形成都会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三、历史商业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其研究意义
历史商业地理学与商业经济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历史商业地理学研究中要面对历史时期各种商业经济现象。商业活动的空间差异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基础以及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性表现出来的,对于这些指标的衡量,需要以商业经济学的方法为依据。商业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同样适用于商业地理学,如区位论、空间价格、区域成长理论等,时常被商业地理学所采用。但是,商业经济学与商业地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商业经济学是研究商品流通领域中以商业为媒介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其中包括商业结构、商品流通形式、商品同市场相统一的运行机制等。两者均研究市场,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共性。但商业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侧重于市场机制与供求关系;商业地理学则研究市场的网络结构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分析商品市场的同时总是结合地区条件,并且是以地区流通为中心,联系商品生产的地区分布。因此,两门学科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历史商业地理与商业史的研究同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历史时期商业发展问题为总的研究对象,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但是两者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别。从时间角度说,历史商业地理不以研究历史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是主要研究商业活动在历史时期中的空间过程。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围绕着商业活动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区域分布同环境的关系这个中心,这样一来,历史商业地理研究所要面对的就是各种地理条件下商业活动运行的机制与发展规律问题,发达地区商业活动的运行机制、欠发达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制约机制,均属它的研究范畴。而商业史的研究则与此明显不同,是以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出发点,研究其逐渐发展、发达的过程。在研究方法上,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受历史商业地理学研究内容的限制,它在许多时候需采用地理学研究方法以及空间分析方法,这与商业史的研究方法比较是不相同的。
历史商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和商业地理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商业地理学的发展,使之迷失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更缺乏基本的理论支撑,这使前些年商业地理学研究走人.个瓶颈期。而历史商业地理学同样如此,历史地理工作者在进行较为具体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与历史时期手工业与工业布局的研究同时,对于主要集中于流通领域的历史商业地理学如何定位并形成体系,一直表现出认识上的模糊与学科领域的不明确,对于它的学科内涵亦少有人问津,理论规范与方法总结非常欠缺,这些都阻碍历史商业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史商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讲,加强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是促进历史地理学学科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在今天我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商业空间网络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之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因此加强历史商业地理学的学科发展,研究地域商业格局形成的历史成因,就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历史商业地理学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基础,与商业史研究的最大不同是其重视商业经济的空间发展进程。以区域研究为主体,关注历史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长波基础之上,突出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有史以来,商业发展的地区性规律与发展特征以及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分析亦可提供多元的分析方法,因此,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补商业史研究之不足。
历史商业地理学同时关注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因素,密切围绕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与生态基础,关注人类商业行为与地域环境的关系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商业经济发展和地区环境变迁也有很好的帮助。事实上,人类经济行为的动机大多具有趋利性。例如历史时期但凡新作物的引种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多数情况下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之下完成的。何地以何种生产方式所进行的技术改良与产品更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变动因素,或经济结构重组,因此,以商业地理的角度注重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新技术改良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握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动因素,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脉络及其与环境互动关系。
总之,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商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前趋,它的兴盛与衰落交替反映了整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轨迹,其理论与方法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历史商业地理学理论虽来源于商业地理学,但同样可以从历史变迁的角度为其提供经验性文本,并以之为基础,丰富完善商业地理学的学科理论,因此研究历史商业地理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发研究院
-
文章来源: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