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本近代工业和运输业的初步发展(三)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四章第四节之三

三、轮船业和民办铁路的兴起

  1.轮船业

  甲午战争前,除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外,私人资本的轮船业受到压抑,还没有什么规模可言。进入20世纪,情况大为改观。市场扩大,商运繁荣,同时木帆船大量为轮船和拖驳船所代替,商办轮船公司风起云涌。不过,其中主要是小火轮公司,每轮不到100豆子,往往一二只小火轮即成立一公司。有统计说,到1911年,商办小火轮公司有561家,资本仅797.6万元,拥有小火轮978只,总吨位仅28,274吨。[1]当然,也有一些较大的轮船公司出现。我们就《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所列,并其他资料所见,择其有设立资本可据的35家轮船公司列入表4—46。依表,35家设立资本共约合1,160万元,平均每家33万元。这已与矿业投资相当,为数不小了。连同小火轮公司,1913年航运业的投资约可达2,000万元。不过,这时航运经营不稳定,其中停业、改组者当不在少数。

  这些轮船公司中,值得注意的是政记和宁绍二家。政记轮船公司经营沿海运输,到1911年已拥有千吨级轮船三只,总计3,328吨,并租用千吨级日本轮船多只,获利甚丰,到1920年增资为512万元。改为有限公司。这是和张本正本人的经营才能分不开的。虞洽卿创办的宁绍轮船公司,一开始就是为抵制英商太古公司而设,以两只千吨级轮船航行上海宁波间,得到宁波人民和高人的支持,度过难关,维持下来。1914年,虞洽卿再创办三北轮埠公司。

表4—46:甲午战争后设立的华商轮船公司(1901—1913年)

创立年份 公司名称 地址 资本额 创办人 附注
1901
1902
1902
1902
1903
1903
1904
1904
1904
1905
1905
1905
1906
1906
1906
1907
1908
1908
1908
1908
1909
1909
1909
1909
1910
1910
1910
1910
1910
1912
1913
1913
1913
1913
1913
老公茂轮船局
同益公司
大生轮船公司
招商内河轮船公司
大达内河小轮公司
恒安泰轮船公司
嘉祥公司
小清河轮船公司
泰和轮船公司
沪绍行轮船公司
大达轮步公司
政记轮船公司
甬利汽船局
利国轮船公司
道生轮船公司
崇明轮船公司
松墨两江航业公司
西江船业公司
利淮河工小轮公司
钱江轮船公司
川江轮船有限公司
内港轮船公司
宁绍轮船公司
宝华轮船局
图长船业公司
直东轮船公司
泰和轮船公司
北海公司
肇兴轮船公司
中华新裕恒记内河轮船有限公司
合利贞小轮公司
粤船股份有限公司
新益轮船合资公司
中华汽船公司
川路轮船公司
上海
杭州
南通
上海
南通
广州
厦门
烟台
厦门
上海
上海
烟台
台州
吉林
九江
上海
梧州
凤阳
杭州
重庆
营口
上海
宁波
吉林
天津
厦门
烟台
营口
无锡
沙市
广州
烟台
长沙
宜昌
50,000元*
200,000两
26,000元
70,000元
56,000两
57,000元
25,000元
100,000元
130,000元
300,000两
600,000两
120,000元
105,000元
4,000,000元
140,000元
60,000元
140,000元
110,000元
150,000两
60,000两
200,000两
1,000,000元
1,000,000元
70,000元
672,000元
500,000元
100,000元*
100,000元*
150,000元
100,000元
50,000元
1,000,000元
80,000元
1,000,000元
350,000元
张謇
张謇
沙炳元
唐荣浩
孙秉彝等
张謇
汤寿潜
张本正
王丹揆
周字贤等
张宗吉等
赵尔丰等
华商
虞洽卿
陈昭常
盛昆山
李耀奎
李序园等
华文川吴增元
陈少白
李亦梅
唐监章等
左念贻曾广钧
川汉铁
路公司
小火轮20只
小火轮5只
1920年资本512万元又称永利公司
资本系小洋
轮船2只,1,154吨,库款4万两.
开挖淮河
小火轮5只
官股占1/4
1918年增至150万元
官股24万元
1920年增至150万元
轮船1只,1,078吨.

  资料来源: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1955年版第223—225页;《交通史航政篇》第一、第二册;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1976年版第129、130页;其他有关资料。
  * 估计数

  据海关的船舶登记,1894年, 中国轮船国140只,共29,410 吨;1912年增至897只,共95,447吨,计增加541%和225%。增长颇快,而吨位的增长远逊于只数的增长,表明这时期华商购置的多属小轮。又据中国政府的船舶登记,1913年有中国轮船893只,共141,023 吨,其中100吨以下者达765只,惟共仅13,162吨。[2]查1913年轮船招商局轮船29只,共51,702吨。若减除此数,则华商轮船公司及其他华籍所有轮船为864只,共89,321吨,平均每只仅103吨,其规模之狭小可知。我国航运事业一向为外国轮船所把持,在本时期,除英商怡和、太古外,又有日本日清轮船公司可参予竞争,长江等主要航道均被垄断。这期间华商轮船公司所营,多系短途运输,有此成绩,已属不易。

  2、民办铁路

  铁路是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分割势力范围和资本输出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就引起中国人民维护铁路权的斗争。这在甲午战争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群众自发地反对外国人勘测、建筑铁路的斗争。八国联军之役后,清廷标榜行“新政”,提出开放路权,1903年颁布《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都可请办铁路。惟“集股总以华股占多数为限”;“洋商请办,无论集股若干,总须留出股额十分之三,任华人照原价附股”。这年,即有印尼华侨商人张煜南组织潮汕铁路公司,建筑从汕头至潮洲铁路,长39.1公里,1906年建成。该公司集股3,024,320元,开始即有日本资本渗入,并由日人主办工程,主权旁落,到1910年始收回。1904年,有旅美华人陈宜禧申请组织新宁铁路公司,修筑新宁境内铁路,中遭县当局和邑绅阻挠,1906年始开工,1908年完成,长109.6公里,建筑费500万元,全系华股。此外,尚有浙江商人李厚佑于1904年请设杭州铁路公司,造拱宸桥至江干铁路;华侨商人张振勋于1905年请设广厦铁路公司,造广州至厦门铁路;以涉及英、美路权,未能实现。

  清廷实行开放路权后,出现各省绅商自办铁路的运动。最早是四川省,于1903年创设川汉铁路有限公司,次年有湖南、江西二省成立铁路公司,1905—1906年进入高潮,有10个省纷纷设立铁路公司,到1907年进入尾声。总计这期间有15个省设立了铁路公司,有的中经改组,连同上述商人创办的潮汕、新宁二路,先后共有18家民办铁路公司,其设立情况如表4—47。

表4—47:甲午战争后民办铁路公司的兴起(1903—1910年)

创设年 公司名称 主持人
1903
1903
1904
1904
1905
1905
1905
1905
1905
1905
1906
1906
1906
1906
1907
1907
1908
1910
潮山铁路公司
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四川)
湖南全省铁路总公司
江西全省铁路总公司
新宁铁路公司
滇蜀铁路总公司(云南)
安徽全省铁路有限公司
同蒲铁路公司(山西)
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
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
广东全省粤汉铁路总公司
江苏省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铁路公司
湖南全省铁路有限公司(重组)
河南铁路公司
齐昂铁路公司(黑龙江)
西潼铁路公司(陕西)①
湖北商办粤川汉铁路股份有限公司②
华侨商人张煜南
刑部郎中乔树
江西臬司余肇康
江宁藩司李有芬
旅美华人陈家禧
贵州学使陈荣昌
四品京卿李经方
甘肃藩司何福坤
两淮运司汤寿潜
内阁学士陈宝琛
侍读学士梁庆桂
商部右丞王清穆
广西学使于式枚礼部右丞刘军山西道员阎乃竹
湖北道员札凤池

  ①1905年筹组,1908年正式成立。
  ②1906年筹组,1910年始获批准。

  资料来源: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980年版第189—190页。
       祁龙威:《论清末的铁路风潮》,《历史研究》,1962年第2期。

  这些省办铁路公司的设立,与当时席卷全国的收回利权运动是分不开的,在川汉粤汉路上斗争尤烈,有关铁路公司也多。它们是爱国主义运动的产物,在设立章程中也都标明“自保利权”,“杜外人觊觎”,“不招外股”,“不借洋债”等字句,以至购股票后转售、抵押与洋人,即将其“股票作废”或“罚充善举”。它们募股计划很大,总计约2亿元,但募集不无困难。浙江、江苏、广东等省采公开招股方式,内地各省招股甚少,大都采取抽捐、摊派办法,以至随粮征股等。截至1911年,浙江预筹股额600万元,实收达925万元,超额完成;江苏预筹股款1,000万元,实收410万元;广东预筹2,000万元,实际收1,513 万元,四川预筹2,099万元。其它省均收股甚少,陕西、广西分文末收。实收股款共约6,000万元,仅占预筹股款的30%。[3]但已是一笔不少数字,相当于同时期全部工矿业投资之半,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一个目的募集这样大的资金尚属仅见。

  筑路情况又较募款为差。这是因为,各省公司一成立即受到帝国主义的干预,清廷又不支持;各公司实权掌握在官僚、土绅之手,不懂业务,管理腐败。如福建受日本干扰,仅筑成漳厦铁路28公里;江西筑南浔铁路亦受到日本觊觎,至1909年仅成40公里。四川铁路公司本来集股成绩较好,但一方面受英、法干扰,一方面公司内部发生舞弊案,行动迟缓,只筑成工程铁路30余公里。较好的是浙江,至1909年筑成本省铁路148.8公里;同年,江苏筑成55.6公里,广东筑成85公里,湖南筑成50公里。到1911年,总计这一时期各省所筑铁路,连同前述商办铁路,共约900公里。[4]

  省办铁路运动与当时清政府借外债筑铁路的政策是矛盾的。在湖南、湖北的筑路问题上尤与当时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的湖广铁路借款直接冲突,邮电部大臣对两省人民的拒债运动极为恼火。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悍然下令“干路国有”。于是在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等省爆发了保路权的斗争,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同时,各省铁路公司则陷于停顿。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政权,在1912年8月到1915年1月,先后将川路、湘路、苏路、豫路、晋路、皖路、浙路、鄂路收归国有,给以6,800余万元的“退还股金本息”,各铁路公司解散。而这笔退款中,除约400万元现金外,均为不能流通之公债券。南浔、粤汉段则被外国资本侵入。这样,民族资本经营的铁路就只有潮汕、新宁、漳厦三路。

四、发展的速度

  1895—1913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期,我们打算对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即年增长率作些测算。民办轮船、铁路系新兴事业,起点等于零,因而我们只测算工矿业。由于缺乏产值记录,只好以投资额来代替,辅以其他指标。这就需要先估计本期的投资额。我们仍以本文开始所用汪敬虞的统计为基础,按本文讨论各项加以调整,并尽可能减除本期内歇业的企业,加上本期内企业增资的部分,以期代表1913年的资本情况。调整结果见表4—48。表中调整的项目不多,但多属大行业,占到原统计资本额的70%。

  依表4—48,1895—1913年增加制造业投资10,517.7万元,矿业投资1,257.5万元。再根据第三章第三节估计的1894年民族资本投资额,计算这期间工矿业和几个主要行业的年增长率如表4—49。从表看,这时期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达15%,这是相当高的,甚至高于下面将考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所谓黄金时代。不过,速率高,一方面是由于起点过低,其中新兴行业如面粉、水电我们已将起点后移几年,仍然表现过商。[5]再则,用投资额表示发展速度,并不恰当,因为它不能正确反映所形成的生产力或实际产量。表4—49中我们引用了棉纺织丝的纱锭设备数、缫丝业的白厂丝出口数(等于产量)、面粉业的日生产能力(机器设备)、水电业的发电容量,这些应当是比较可靠的。从此也可见,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确实有相当成绩;矿业方面则似嫌未足。再者,这里我们所用的投资额,虽计入了少数大厂的增资,基本上仍是设立资本的性质,与前面我们讨论外资企业所用的资本概念,即资产总值或资产净值的概念,是不能对比的。这个问题,我们留待第六章作比较研究时,再去解决。

表4—48: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工矿业投资估计(1913年) 金额单位:万元

项目 汪敬虞统计 调整数
家数 资本额 家数 资本额
棉纺织业 18 925.4 16 1,018.5(1)
缫丝业 97 1,158.4 141 1,133.3(2)
面粉业 53 862.2 57 907.5(3)
榨油业 28 475.2 50 850.0(4)
火柴业 25 340.0 64 360.5(5)
金属加工业 13 228.7 99 229.7(6)
水泥业 2 142.0 2 327.0(7)
其他饮食品业 15 311.1 15 371.1(8)
水电业 45 2,134.9 57 2,720.0(9)
小计 296 6,577.9 501 7,917.6
制造制造业 156 2,600.1 156 2,600.1
制造业合计 452 9,178.0 657 10,517.7
煤矿业 31 718.0 31 836.9(10)
金属矿业 18 420.6 18 420.6
矿业合计 49 1,138.6 49 1,257.5
工矿业总计 501 10.316.6 706 11,775.2

  汪敬虞统计见所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1962年版第870—819页厂矿名录,减除官办厂矿。

  (1)表4—33,减除已成外资厂的九成、裕晋、大纯三家73万两,加大生一、二厂增加资本68.7万两。

  (2)表4—37。

  (3)表4—42,加茂新厂1913年增加资本22.8万元。

  (4)本文7项榨油业。

  (5)表4—43。

  (6)表4—44,上海实存91家,资本8.7万元。其中求新厂历年有增资,按1918年出售时71.6万元计(原列4万元),应增加67.6万元;大隆厂有增资,按1919年的21万元计(原列1万元),应增加20万元。增加后上海共为96.3万元。其余按汪敬虞原统计,计8家133.4万元。合计如表数。

  (7)启新洋灰公司1911年增加资本185万元。

  (8)张裕酿酒公司1907年增加资本60万元。

  (9)本文8项水电业。

  (10)保晋煤矿1913年增加资本10万两;中兴煤矿1913年增加资本75万两。

表4—49:民族资本工矿业发展速度(1894—1913) 金额单位:万元

项目 1894 1895-1913年增加 1913 年增长(%)
(1)工矿业        
工业资本额 754.1 10,517,7 11,271.8 15.3
矿业资本额 391.6 1,257.5 1,649.1 7.9
工矿业资本额 1,145.7 11,775.2 12,920.9 13.6
(2)棉纺织业        
资本额 67.1 1,018.5 1,085.6 15.8
纱机(锭) 170,338   509,564 5.9
(3)缫丝业        
资本额 520.8 1,133.3 1,654.1 6.3
白厂丝出口(担) 27,056(1895)   66,081 5.1
         
(4)面粉业        
资本额 47.2 884.7 931.9 25.8
  (1900)      
日生产能力(包) 3,000   75,815 28.2
  (1900)      
(5)火柴业        
资本额 58.1   360.5 10.1
(6)水电业        
资本额 197.2   2,720.0 30.0
  (1903)      
发电容量(千瓦) 300   12,013 50.7
  (1903)   (1912)  

  说明:1.1894年见表3—24、表3—36、表3—27、表3—28及第三章第三节本文;面粉加至1900年见表4—41。
     2.1895—1913年增加数见表4—48。
     3.1913年为前两项相加,并见表第四章第四节本文。
     4.纱锭数见表4—43;白厂丝出口见表4—40;面粉日产能力见表4—42。

注释:

[1]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1985年版第580—589页。

[2] 两项登记数均见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1955年版第227—228页。

[3]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1963年版第1149—1150页。

[4] 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980年版第344页。

[5] 由于资料限制,不能采取环比发展速度,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年增长率。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