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陕西西安秦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

  

  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秦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秦文化学术讨论会”于2011年10月21-23日在西安西北大学召开。5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学术讨论会。

  此次讨论会是历史与考古相结合的一次深入探讨,主要采用大会发言的形式,探讨了秦人的蜀道经营、王后陵规制、圣都制度与都城体系、西畴地望、西部文化风貌、汉初政论所塑造的秦形象、周秦时期农商问题、封泥等多个问题,讨论会上还介绍了早期秦文化、秦直道、雍城、秦始皇帝陵园、神禾塬秦陵园、新密古城遗址、坡刘墓地、西汉张安世墓等新的考古发现成果。

  此次学术讨论会,学者们对秦文化固有的问题进行了重申或新的解读。如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黄留珠重申了他的“秦文化的二源说”,概括的说是“源于东而兴于西”,所谓“源于东”者,是讲秦人、秦文化的原始发祥地在东方;而“兴于西”者,是讲秦人、秦文化的复兴之地在西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汉初政论所塑造的秦形象》是对《过秦论》中秦文化的新思考,提出汉初政论所塑造的秦的六种形象。另外,因目前只将封泥大略分为战国秦和秦统一,但具体怎么分,至今未统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刘瑞《秦代封泥断代初步》对目前发现的大量秦代封泥断代问题作了一个归纳分析和验证:有“玺”“印”二字封泥是秦统一前大量使用的;关于封泥中的“大”“泰”类,秦统一前用“大”较多,“泰”为统一后的称谓;“丽山食官”、“丽邑丞印”是二世时封泥。

  另外,学者们还开拓了秦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秦人的蜀道经营》指出,秦人有重视交通的传统,而蜀道的经营,尤其突出地表现出秦人以交通建设促成政治军事进取条件的成功。蜀道连接了关中和蜀地两处“天府”,为秦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因蜀道的沟通,以经济文化区域的突出优势,长期成为统一帝国的基础。秦人对于蜀道开通的重大历史贡献,值得秦史研究者和中国古代交通史研究者关注。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薛瑞泽《周秦时期从重农到农商并重的演变》对影响关中地区的两个重要朝代西周和秦经济模式的变化,即由重农到农商并举的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进行了详细阐释。西安文理学院长安文化研究中心潘明娟《秦的圣都制度与都城体系》指出,圣都是大后方,根据地,有祭祀作用;俗都是军事性;因此圣都与俗都二者所担职责不同,故其形制建设也不同。并依此对秦都城进行了逐一考察和分类。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王健《关于如何深化和推进秦史研究》提出“以文化进步理论”研究秦史的新想法,提出秦文化的特殊进化即适应性进化、“落伍者”的特权等问题。陕西理工学院两汉三国文化研究所梁中效《试论秦人的西部文化风貌》认为,《诗经•秦风》十篇中前五篇为一组,产生于西周后期;后五篇为一组,产生于春秋时期。虽然两组创作时间、内容、风格有所不同,但产生地域相同,贯穿前后两组诗的主线就是秦人在与戎狄的斗争中发展、立国、壮大,使早期秦文化具有显著的重军功、尚气力、轻礼仪、重真情的西部特色。这种尚武与纯情的完美结合,正是秦人快速崛起、后来居上的文化奥妙。后来的商鞅变法,过度强调军功,消解了人间温情,使秦国的文化与文明之车,偏离了正确轨道,种下秦二世而亡的祸根。

  同时,学者们还介绍了最新的考古成果。如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早期秦文化的考古与研究》主要介绍了甘肃礼县鸾亭山、礼县大堡子山、清水李崖遗址、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的发掘情况,并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发现的几点认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在明《富县、甘泉县2010年秦直道考古调查》介绍了调查的秦直道走向,支持秦直道的东线说;同时介绍了直道的修筑方法、垫方问题,靠护河坡的形式、靠山护坡形式、“之”字形盘山道、直道探沟的发掘情况及关卡遗址上直道的人为破坏情况,并依据出土遗物判断桦沟口直道始建于秦,用于西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2011年秦都雍城考古新发现》介绍了雍城考古队十一五工作尝试与收获,发现“甲”、“中”型是墓葬,刀把型等其他形状的是祭祀坑;一、六号墓葬发现墓葬区,每一座墓葬都有车马坑;2011年城址相关的考古工作发现春秋一唐宋时期的物品,首次发现古代道路遗址,取得雍城的道路与排水系统等新收获。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岳起《咸阳市近年秦文化考古新发现》主要介绍了2010年9月-2011年7月坡刘墓地的发掘情况,此墓是战国晚期至秦统一的墓,墓主为秦人贵族。其中32座竖穴土坑墓,直肢葬为主,大型墓2座、中型墓19座、小型墓11座。竖穴洞室墓76座,单室墓和双室墓两种,36座墓葬有灯窝。墓葬随葬品,出土文物741件,有7枚印章,有的器物内有刻画符号、朱化符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天恩的《神禾原秦墓营建程序考》对著名的长安大墓营建程序进行了深入研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伟刚《秦始皇陵内城垣以内西北部陵寝建筑遗址勘探》介绍了2010 年度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园发现的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建筑遗址,结构是由九条道分割的东西对称的十进式建筑群,是秦始皇帝陵园内的陵寝建筑遗址,再现了秦始皇帝理念中秦都咸阳的朝寝建筑,推测可能是文献中的“宫观”的具体体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仲立《西汉张安世墓等新的考古新发现》介绍了张安世墓及六个随葬坑的发掘情况,发现了当时竹索留下的痕迹、一号耳室的棚印、道路和排水遗迹;出土有“张”印、“卫将长史”印和封泥,“长乐未央”的龟纽玉印和瓦当,漆器、瓷器带有一定的家族特征。还展示了M8墓室的筑造过程。该墓地墓主确定,内涵丰富,器物成组成套较多,是迄今所见最为完整的家族墓地,为西汉文化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结合考古新发现对秦文化深入研究的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秦汉帝王陵封土的新认识》介绍了新的考古资料长陵封土西移60-80米,长方形;康陵二层台的覆斗状。从而提出了几点新认识:一、虽有移动,但形体大致未变,“覆斗状”大致无误,“二层阶梯”和“二层台式”则难确认。二、规模变化应不会太大,可能是就地维修。三、目前宏观的研究基本可行,但更细致的研究有待进一步验证。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赵丛苍《秦西畤地望》,结合近年来对西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如西山遗址发现有城址、城址北鸾亭山顶祭祀坑、坑内有大量草木灰等,推测秦西畴应该在西山遗址,西山遗址的祭祀形式为坛、墠;鸾亭山遗址进行过祭天,应该也属于峙的性质,可能与西山遗址共同组成西畴,或二者前后相继为西畤。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晖《新密古城寨遗址与秦人早期居地》,考证秦人早期居住地殷方应在河南汔水一带。会议期间,与会学者还对张安世家族墓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张安世墓地发掘情况的详细讲解,并探讨了相关问题。

  在此次学术讨论会上,对秦文化研究会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选,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再次被推举为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黄留珠任名誉会长,徐卫民、焦南峰、王晖、段清波任副会长。领导班子进行了补充调整,增加了学会的新鲜血液。秦文化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现有会员100 多名,主要任务是组织秦文化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增进与国内外有关秦文化研究的机构和同行的联系。2011年陕西西安秦文化学术讨论会,在继承前人秦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新史料、新方法,开拓新视野,提出新观点,将秦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阶段。为今后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青年学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依据,为秦文化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