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专家李昌平:粮食安全真正威胁来自制度性出错

  李昌平,中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院院长,有17年乡镇工作经验,曾上书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反映所在地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2002年出版专著《我向总理说实话》,系三农问题著名学者。

  7月9日,就今年部分地区夏粮收购中暴露出来的“白条”、“拒收”、“私收”等问题,李昌平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的专访。他认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关键还是在于制度。

  现行收储体制限制了竞争

  NBD:在今年夏粮的收购中,我们调查了解到各地基层粮站存在一些乱象,比如一些粮站已私有化承包给了个人,但仍打着国家粮管所的名义收粮,给农民的却是白条;有些粮站虽然是归地方粮食局管,但没有获得中储粮的收储资格,缺乏资金经营困难。你如何看当今粮食收储系统存在的问题?

  李昌平:这些问题不是今天才有,也不是个别地方才有。现在地方粮食收购主要是两块:一块是国储,一块是地方粮食部门。地方粮管所只是收储一部分粮食,当他们有足够的业务来养活粮站人员时,这些关系比较顺畅。但如果资金不足,地方粮管所没有生意,他只能去干私活,比如帮面粉厂收粮食等。即使是国储粮食,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小团体,也可能会偷偷干私活。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从有市场以来都是这样。国家在粮食系统每年会亏很多钱,而农民利益未必得到保障。

  NBD:关于粮价,今年河南等地粮价普遍是每斤1元左右,国家托市收购价对市场刺激作用不明显,各地粮价涨不起来,农民卖粮的积极性不高,以你个人的观察来看,这是为什么?

  李昌平:当粮食过剩的时候,譬如今年,实际收购价是不会高于“保护价 ”的;当粮食短缺的时候,在“保护价”的引导下,实际的收购价就是“保护价”。小农太多,没有议价权,更无定价权。另一方面,国家在粮食收储上一直有“主渠道”收购,难以形成激烈的竞争收购局面,价钱当然涨不起来。这就是自上世纪90年以来,粮食收储价格只上涨了约6倍,生产资料价格却上涨了数十倍的原由。

  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NBD:关于粮食收购,如果完全市场化,农民可以从粮价上涨中获得好处,但外资也可能进一步控制我国粮食。如果不市场化,受损的又会是农民。如何既保证粮食安全又能让农民受益,这一矛盾如何解开?

  李昌平:如果粮食市场充分市场竞争,粮价会涨得很快。农民会从涨价中得到好处,但市场调控会很困难,市民也会受到一些损害。现在的粮食收储体制好处是有利于调控市场,不利之处是国家在粮储方面亏损难免,而且农民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中国粮食市场和收储系统的问题,主要还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如果农民组织化程度高,既可以接受政府订单生产粮食,又可以替国家收储和加工粮食,会带来很多好处:一是有利于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二是有利于农民追求整个粮食产业收益,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三是有利于政府低成本储存粮食;四是有利于粮食价格稳定。

  日本和韩国的农会都收储并加工粮食,政府给农会订单和钱,他们建立了从生产、仓储、加工到运输的一个体系,主体是农会。日本委托农协收储稻谷的价格相当于每斤12元,是我们的10倍。稻谷的收购价高,但日本市场大米的价格并不高,这等于国家再次对市民进行补贴,以保护大米产业。

  现在中国没有农民储备粮食,是因为没有仓库。另外,农民没有组织,如果像过去集体经济时,就不需要这么多国储,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农民组织发育不起来,我们也没有研究农民储备粮食的问题。现在需要在商品粮基地促进农民组织建设。我一直主张保留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粮食定购任务”,就是国家下达农民的订单,政府再委托农民组织收储和加工。

  低粮价是内需不足病根

  NBD:你如何看粮食储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如何看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李昌平:首先,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当前的生产能力是充足的。粮食安全的真正威胁可能来自制度性出错,例如种子产业被外国控制或被少数大公司控制;或收储等物流体系被外资或少数公司控制;或某种肥料完全依赖某国的供给;或水资源和水利体系危机;或定价权被少数国家和公司控制。涉及到上述各个方面的制度需要突出国家的主导权。

  现在很多地方的种子越来越依赖杂交种和转基因种子,这样的“种子”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系统性的技术错误和大规模自然灾害,就会导致大面积的绝收或缺种撂荒。另外,像中国的钾肥70%依赖进口,如果钾肥像铁矿石一样被少数国家和公司控制,也会导致危机。

  NBD:现在粮价处于计划时代,而农资处于市场时代,种粮不赚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李昌平:最近25年,“种子”价格暴涨了数十倍,肥料、农药、柴油、除草剂等也大都是如此,可商品粮价格只涨了6倍左右。粮价越低,农民和农民工的工资就越低,绝大多数国民的消费能力就越低,内需也越不足,出口也就越多,我们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越大,我们所谓的出口优势很大程度上就是压低粮价的结果。如果我们以牺牲农民和农民工利益来维护所谓的出口比较优势,内需不足只会越来越严重。

  日本提高粮价,不仅能保护粮食产业,保护农民利益,另一方面还可保证粮食充足的供应,抑制通胀。很多人说通胀是因为粮价涨、百价涨,但事实上从1988年以来,每次通胀都表现为其他物价大涨,粮价却没涨多少。中国要抑制通胀,我认为关键在于提高粮价。只有提高粮价,农产品供给状况才会改变——由担心短缺转向担心过剩,这时也就没有人去囤积居奇了,通胀就可以大大缓解。从长远看,我们维持现在的低粮价,对农民和农业制度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中国应该主动提高粮价,只有提高粮价,农民和农民工收入才能涨起来,内需才能扩大,输入性通胀才会得到根本性控制。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07月11日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