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遗迹考古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考古队6月再赴非洲寻找郑和遗迹

 

 

 

    【核心提示】寻找郑和遗迹、追溯中国与东非文化交流历史、发掘肯尼亚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是中国、肯尼亚考古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考古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计划今年6月中旬赴肯尼亚开展第二阶段的陆地考古工作。赴肯考古工作不但是中国考古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考古工作的组成部分。”日前,中国赴肯尼亚陆地考古项目领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告诉本报记者。

  第二阶段发掘面积将达千余平方米

  秦大树介绍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肯尼亚国立博物馆滨海考古部组成联合考古队。2010年,考古队在肯尼亚马林迪市的曼布鲁伊镇发掘了约600平方米的面积,发现了许多古代遗址。其中,冶铁作坊遗址的发现尤为重要。此次赴肯考古工作将再发掘约1000平方米的面积,包括在曼布鲁伊寻找马林迪古王国的码头遗址,郑和船队可能由此登陆。

  中非合作肯尼亚考古项目主要分为三部分:马林迪市周边路上考古、肯尼亚出土中国古代瓷器研究和拉穆群岛地区水下考古。前两部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担,拉穆群岛地区水下考古工作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承担。2010年,水下考古中心在肯尼亚拉穆群岛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原计划于2011年11月下旬赴肯尼亚开展第二阶段工作,继续寻找郑和沉船,但因海盗猖獗等原因暂时推迟。待条件成熟,该中心将继续开展第二阶段水下考古工作。

  考古工作改变肯尼亚学界对东非滨海地区认识

  中国学者在肯尼亚的工作受到肯尼亚官方和学界的高度评价。对此,秦大树强调,寻找郑和遗迹、追溯中国与东非文化交流历史、发掘肯尼亚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是中国、肯尼亚考古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考古工作的一部分。

  此前,法国、英国等国学者都曾在肯尼亚等东非国家展开过考古工作,而2010年中国学者在考古过程中发现,曼布鲁伊在14—16世纪曾是肯尼亚沿海地区的较大聚落,在肯尼亚沿海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对此,肯尼亚学者非常兴奋并高度重视,认为这是东非考古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

  肯尼亚国立博物馆馆长助理、滨海考古部负责人阿特曼说,中国学者的发现使我们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工作基础上,提升了对肯尼亚沿海地区的认识,尤其是对马林迪地区有了全新的认识。毕业于剑桥大学考古系的肯尼亚国立博物馆滨海考古部原主任奇里亚玛认为,中国学者目前完成的考古工作表明,在欧洲人来到肯尼亚以前,中国人已在这里进行和平的贸易。他说,我们在向西看之前,是向东看的,现在我们要继续向东看。

  中国瓷器考古新进展助力中外海洋交通史研究

  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家在中国瓷器考古研究领域的进展和积累,尤其是对瓷器断代研究的新认识,对于中国学者在肯尼亚等海外地区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

  秦大树告诉记者,根据此前的历史文献记载,明初中国的海外贸易有一个很繁荣的时期,但是之前在海外发现的明初时期的文物遗存并不多,以至于有海外学者据此表达了不同观点。随着近年来中国学者在浙江省龙泉窑等国内瓷器窑址的发掘和研究,考古界对明初瓷器有了全新的认识。目前,对元代和明初瓷器的区分已成为中国学者在考古发掘领域的学术优势。

  依据新的理论,研究人员认为,在肯尼亚曼布鲁伊考古发现的数百片珍贵瓷器片中,有十几片为明初官窑产品。

  除肯尼亚外,中国学者还曾前往印度尼西亚等地考察,均发现此类明初官窑瓷器。目前国内出土的类似瓷器很少,这说明它们有可能是明朝政府在龙泉窑等官窑特别定制的,甚至有可能是专门供给郑和下西洋使用的。这或将为中外海洋交通史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高娜
2012年05月04日 来源:2012年5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99期 作者:本报记者 曾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