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出门的习俗和工具——《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三章第四节

第三章 家庭生计和日常生活

第四节 出门的习俗和工具

  宋元时期的乡村中下层家庭仍然生活在封闭的自然经济环境中,这些“田野山谷之民,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甚至“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1】外出很少。出远门较多的有两种人,一是商人,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商人相当活跃,足迹遍布城乡,甚至远赴异乡经商。形成了跨地区的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相应地,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多了起来。二是士人官员,士人科考要去州府或京师,考中做地方官有回避制度,不能在本地,要到比较远的地方。这在宋人文集中有很多记载,尤其对一些交通道路艰难的地方记述得很详细。直接间接反映当时的出行和交通工具的记载,大都是商人和官员、文人们所亲身经历的。’如果这些普通民户同时出远门,就到了古书上说的由“安土重迁”变得“易动难安”,到了因战乱灾荒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逃难的时候了。单独逃难的人不敢远走,只能在附近的地方讨要;举族或全村一起逃荒,可以走得很远,甚至可以跨州越府长途跋涉。富弼对北宋时期流民逃难的情况有过详细的描述:

  ……臣逐队遍问,因甚如此离乡土远来他州。其间甚有垂泣告者曰:本不忍抛离坟墓、骨肉及破货家产,只为灾伤物责,存济不得,忧虑饿杀老小,所以须至趁斛斗贱处逃命。……臣窃闻有人闻于朝廷云,流民皆有车仗驴马,盖是上等人户,不是贫民,致朝廷须令发遣却归本贯。此说盖是其人只以传闻为词,不曾亲见亲问,但知却有车乘行李次第颇多,便称是上等之人。臣每亲见,有七八量(辆)大车者,约及四五十家,二百余口;四五量(辆)大车者,约及三四十家,一百余口;一两量(辆)大车者,约及五七家,七十口。其小车子及驴马担仗之类,大抵皆似大车,盖是彼中漫乡村相近邻里,或出车乘,或出驴牛,或出绳索,或出搭盖之物,递相并合,各作一队起来……【2】

  这记述的是河北流民。在同一个奏疏中富弼还谈到开封城外的流民出行状况,“臣见沿路流民大小车乘及驴马驰载,以及担杖等相继不绝”。这是自发的流民,还有官府有计划组织的移民在出行的时候也是这种状况。

  单独出行特别是出远门的时候,为了安全顺利,有一套传统的出行习俗。

  首先是选择“黄道吉日”动身,避开“不宜出行”的日子,这是历代相沿的习俗,宋代也是这样,敦煌出土的伯3403号文书《雍熙三年历书》的正月二十日这天就有“出行吉”的字样。还有每个月的月祭即初一、十五不出门,因为这两天应该在家里祭祖拜神,离开家是对祖宗和神灵的不恭敬,所以也不吉利。选择出行吉日还有一些繁琐的计算方法,南宋时期杭州的习俗是,“如有一人欲旅行时,则往询星者,告以生辰,卜其是否利于出行。星者偶若答以不宜,则罢其行,待至适宜之日。人信星者之说甚笃,缘星者精于其术,常作实言也”。【3】如果不信这些“星者”的告诫,往往会真的出事,一位姓邵的“出行不择日”,别人劝告也不听【4】,被作为反常的行为记了下来。通常人们出行都是要挑选一下日子的。

  接下来是祭路神,宋代称作“祖道”,一般的选好吉日到时候动身就行了,如果是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出远门,还要在动身前祭路神,保求平安。路神也称行神,分为陆地上和水上两个系列,陆地上的行神有梓潼君、五通神、紫姑神,水上行神有天妃等。这些神灵都是宋代新“封”的,梓潼君是蜀道上的保护神,据说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难时,梓潼君在蜀道上保护了玄宗,北宋初又帮助宋军平定了王小波、李顺之乱,宋朝的时候陕西一带的人们经常在家里供奉梓潼君的神位。水上行神天妃据说是五代十国时闽国一位将军的女儿,能乘席渡海,预言人的祸福,开始被称为龙女,人宋以后被封为灵惠夫人、灵惠妃。据刘克庄说东南一带大都信奉,“凡大圩市、小聚落皆有之”,“非但莆人敬事,余游北边,南使粤,见承楚、番禺之人祀妃尤谨”。【5】祖道祭路神的仪式不见完整的记载,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上就有一处祖道的场景:一个人要骑驴出行,另一个人单膝跪地,面前有一只侧倒的黄羊;跪地之人口中念念有词,骑驴的人回头顾盼。【6】估计这是家人在为出远门的人送行祈祷。

  最后是饯行,又称饯别,是传统的送别仪式。一般的在家中设宴,亲友为之送行祝福,如果有朋友参与,往往在郊外设帐,举酒拜别的时候还要写送行诗。通常是拂晓设宴送别,天亮即启程。

  一般人家出行所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仍然以畜力为主,马、驴、骡以及牛是陆地交通的主力。宋代缺马,向西北地区购买的马主要用在军事上,民间使用比较少,畜力车多是由牛、驴、骡拉,在流传下来的宋人图画中,如《清明上河图》、《溪山行旅图》、《雪溪行旅图》和《盘车图》等,画面上多是牛车,有少量的驴车,几乎不见有马车,这反映出当时民间家庭所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的真实情形。【7】前面提到的南宋话本《拗相公》中的王安石等人,在外出的路上也是骑驴的。民间使用的牛驴车以及人力车,可以分为客车和货车两大类。

  客车是人坐的车,又叫厢车、双轮,车上有一个厢棚供人坐,车夫坐在车厢外的前辕上。~头牛拉的独牛车厢是贵族富商用的,长约七八尺,前后有小勾栏,最多可以坐六个人。三头牛拉的厢车可以用来长途旅行,辕中一头,两边各一头,并头驾驭,车厢也比较大,有的还是双层车厢,上层低而宽,下层高而窄,呈拱形。还有一种细车,也是载人的,由『‘五头驴拉,五六个人赶车,速度比牛车快。人力客车有独轮车,车轮上面有一个平板,客人坐在上面,推车的在后面双手扶把向前推;也有两个轮子的,从前面拉的,称作安车或安辇。

  货车有10多种。太平车是大四轮车,又称锱车,速度慢,遇雪雨天就停下来,所以称太平车。用六七头牛或二十头驴才能拉动,车轮很高大,有厢无盖,可以载重l0石(约合今制l000斤)。车上还有刹车装置,可以控制车速;车尾装有铁铃,一走就叮当作响,让行人让路。这种车主要在北方平原地区使用,又称为北方大车,只有富豪大户才养得起用得着。平头车是一种两轮大车,比太平车小,可以用一头牛拉,有两根长木作车辕。城镇店铺、乡间的中等农家常用这种车拉运货物。浪子车足一种用人拉的两轮车,还有三四个人推拉的人力车,也是在北方使用;江南、川蜀路窄,常用单轮的人力小车,在江南称“江东车”,这种车“只轮两臂,以一人推之……虽羊肠之路可行”。【8】两个人推拉的独轮车叫“羊头车”,一个人在后面推并驾辕掌握方向和平衡,一个人在前面只管拉。这些小型的人力车主要是在日常的家庭生产生活中使用的。

  人们出门的时候用以代步的,除了坐车,更多的是骑马坐轿。富裕人家“生计从容,皆须养马,以代徒步之劳”。【9】但如前面说过的,宋代马匹缺乏,一般富裕人家买不到也买不起,所以宋人骑驴出行的风气很盛,“涂(途)人之相逢,无非驴也”。【10】苏轼的诗“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鸣”;陆游的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11】以及文人官员赋闲的时候外出周游也都骑驴,民问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有个叫刘铃的人被罢官之后卖掉了马,买一头驴骑着回家,朋友写诗笑他说“谁似甘棠刘法椽,来时乘马去骑驴”;【12】还有一个叫杜常的人“跨驴读书,驴嗜草失道,不之觉”,摔了下来【13】。说明骑驴是当时人们最常见的代步方式。

  坐轿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宋代仍然很流行,称作肩舆、担子、檐子和兜笼等,讲究的轿子是有身份地位的人用的,是尊贵的象征,北宋时期规定某些人如倡伎不能坐轿,官员们坐轿也分级别不能逾越。在民间的日常生活中用轿子的主要是妇女,出行的时候不愿露出面容,特别是在婚嫁迎娶的时候。有的书上把宋代的轿子分了l3种,【14】抬轿子的人数依轿子的大小、坐轿人的级别和场合而定,少则两人,多则六人,只有大官员才用八个人,称“八抬大轿”,民间乘轿最多是四个人抬,通常是两个人抬。

  以上是陆路上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水路上主要是船筏。

  常言说“南船北马”,但是有关的书上津津乐道的宋代船只,大都是近海和江河中用的大船官船,动辄载重数十百石,甚至有“万斛船”;一般家庭用的船只小得多,而且主要在内地河流湖泊中行驶。如三板船,又称舢舨(板),是内河或近海用得最多的小船,用来打鱼、载人或运送货物。近海和湖泊中还有一种筏子,是平板型的小船只,用整棵的竹木绑在一起,构造很简单,可以用来载人或运送粗大但不太重的东西。也有一种特大型的木筏,据陆游说这种大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往来者,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日: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15】三四十家在同一个大木筏上生活,俨然是一个家族或村落。但是这种大木筏很少,所以陆游作为“素所未睹”的稀罕事记录了下来。通常家用的都是小型木筏。

  与出行相关的还有旅舍。宋代史书和元杂剧中经常提到酒店与旅舍合一的“客店”,在大城镇中有,偏僻小镇上也有。据说有个人科考当了个小官。自己去上任,“以冬月单车之官,投宿小村邸,惟有一室”,这个“邸”就是小乡村的客店。不论大小,私人开的店都是由家庭来经营的,很多是夫妻店,这在《水浒传》中也有反映。负责过往客人的饮食、起居,并代客保管财物。元代称这种兼酒馆的旅店为“小酒务儿”,备有吃住用的东西,有的还提供灶和锅碗,旅客可以自己做饭;有的连柴米油盐和酒食都准备了,由旅客租用或购买,然后自己做饭。

注释: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

【2】《宋文鉴》卷四五,富弼《论河北流民》。

【3】《马可波罗行记》第一二卷第l51章,冯承钧泽本。

【4】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九。

【5】《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一《凤亭新建妃庙》。

【6】朱瑞熙等:《辽宋两夏金社会生活史》,第236页。

【7】参见朱瑞熙等:《辽朱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四章第二节。

【8】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九。

【9】《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二。

【10】王得巨:《麈史》卷下。

【11】《苏轼诗集》卷三《和子由渑池怀旧》;《剑南诗稿》卷三《剑门道中微遇雨》。

【12】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歌泳》。

【13】《宋史》卷三三○《杜常传》。

【14】即花檐子、暖轿、龙肩舆、檐子、山舆、竹舆、藤舆、梯轿、腰舆、銮舆、凉舆、板舆和鼠尾轿,见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258—261页。

【15】陆游:《入蜀记》第四。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