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日常生活中的用具

第三章 家庭生计和日常生活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用具

  日常生活中家具的特点是简单实用,有的是自己做的,有的是购买的;而且不是年年买,因为家具可以使用很多年,特别是好一些的木制家具常是作为分家时候的“家产”,一代代地传继使用着。在一般的家庭中,除非结婚的时候买一些新家具,平常很少添置,所以不能把家具列人日常的消费开支中去。我们在此只是描述一下家具的种类和样式,从中感受一下家庭日常生活的情形。

  宋人家具的使用与以前相比数量和种类都增加了,质量也有所提高,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货》说临安街市上出售的“家生动事”种类有:桌、凳、凉床、交椅、兀子、绳床、竹椅、裙厨、衣架、棋盘、面桶、项桶、脚桶、浴桶、木杓、青白瓷器、碗、碟、茶盏、菜盆、竹笊篱、蒸笼、畚箕、砂盆、水缸、枕头等58种,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这虽然是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的间接反映,同时也反映出村镇居民家庭生活用具的基本状况,尽管村镇居民的家具不如城市居民的质量高,在种类和用途上应该是大致相同的,房间里通常要有炊食、床卧、桌椅以及灯具。

  炊食用具宋代用的炊具仍然是炉灶,样式也是沿用前代的。砖砌的灶有一尺多高,二尺见方,中间架一口铁锅,锅底下为灶膛,灶膛的前面有一个火门填柴用,左侧有一个鼓风的风箱。做饭的时候主妇在灶前席地而坐,左手拉动风箱吹火,右手填柴。陶灶的结构与砖灶相似,呈圆形,不用风箱,烧火的时候用吹火棍吹风。还有一种风炉,用砖砌成方形,上面架锅,膛内生火,四周底部各留一个风口进风,做饭的时候把干柴放进去就会自行燃烧,不用吹风。在《梦粱录》的记述中,临安街市卜就有专门泥灶和修灶的工匠。与前代不同的是,北宋时期煤的使用多了起来,称为“石炭”,【1】用煤作燃料的炉灶已经开始在民间使用,由于煤比柴火力足而且燃烧时间长,所以出现了一种炉膛比较小的炉灶。在出土的北宋墓的画像砖上,画着一位妇女缠着围裙,挽着袖子在宰洗一条鱼,旁边支着一个方形的火炉,火苗很大,炉子上支着一口锅,锅里的油已经沸腾。这个火炉比较小巧,炉膛的比例也小,有学者推测是一种燃煤的炉子。【2】这是以前没见过的。此外,《梦粱录》中说的“家生动事”有铜铫、铜罐、火锹、火箸、火夹、漏杓、铜匙箸、铜炉灶,也属于炊具。

  食具按种类分有食(饭)具、酒具和茶具,按质料分有铁器、铜器、镴(铅锡合金)器和陶瓷器四种,普通民户家庭用得最多的是陶制的粗瓷饭具,有锅、盆、碗、盘、盏、盂、碟、罐和杓等,与前后各代差别不大。不过,现在出土的作为展品的宋代瓷器特别是碗盏,并不是当时普通家庭的El常生活用的,这些展品不只是精制,而且也过于小巧,普通家庭生活中使用的多是粗瓷大碗或黑色陶碗,大而笨重。宋代的水缸又叫水瓮,使用很广,旱季“坊巷各以大瓮贮水”的记载常见于史书中,【3】司马光为救小孩打破的也是这种叫做“瓮”的大水缸。

  床卧用具绘画上和诗文中的宋代的床,主要有木床、竹床和土床,以木床为主,这也是历代的共同特点,床字即从木。床又称作榻,赵匡胤削平南唐以后说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的卧榻,就是指睡觉用的床。床的四周有遮栏,还有顶子,称作“四面床”,也有一些床是三面有栏,正面敞开,没有顶子,称作“三屏床榻”。这类讲究做工的床是富贵人家用的,有的是专供未出阁的女孩子用的;至于普通人家的木床则简单得多,四条木腿一张木板而已。竹床在南方一些地方又称绳床,是夏天纳凉用的,常与瓦枕配套,时人诗中说的“竹床瓦枕虚堂上”、“纸凭瓦枕竹方床”,说的就是这种绳床,有时候又称为藤床。瓦枕也包括瓷枕,宋代定窑的“孩儿瓷枕”在当时很有名气,因为这个造型迎合了人们多生早生儿子的心理期盼。土床在北方使用得多,通常称作炕,比床大得多,在卧室中可以三面靠墙,土床与炉灶相连,生火的炊烟通过土床下面,再从烟囱里冒出去,把热量留在土炕的下面,这是冬天取暖的办法。有时候南方人也用这种土床,南宋初年有人在湖南山间的旅舍中,见到“一室掩户,若有人居,中惟土榻地炉,以炭掩微火”,【4】与北方的炕相同。

  宋代还没有普及棉花,与衣服的用料一样,被褥也用绢绸和麻布制作,富贵人家用绢绸,普通人家用麻布被褥。范祖禹在洛阳给司马光当助手写《资治通鉴》的时候,见司马光起居生活很俭朴,“被服如陋巷之土”,专门写了一篇《司马温公布衾铭记》。范祖禹说的“布衾”就是麻布衣被。毕仲游说的“屋破风斜漏不休,布衾无里卧穷秋”,【5】是说他自己过起了普通人家的El子,因为在普通家庭中才使用麻布缝制的被褥。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在陈寒州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作布衾数十幅,待士”,有人笑话他吝啬,说人家都用珠玉绢绸待客,他却有“三千布被客”,【7】也是讲用麻布做的被褥。当然,有麻布做的被褥已经不错了,很多家庭只有被子没褥子,除了老人和新婚的夫妻用褥子,其他家人常年睡在炕席上面,甚至连被子也是几个人合盖的。

  床上的用品还有帐子和枕席。帐子就是后来说的蚊帐,在宋代又称作橱,陆游说的“是夜蚊多,始复设橱”,【8】就是指的这种蚊帐。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北方,只在夏天挂帐,南方有的人习惯于常年在床上挂帐,称为帷簿、帷幔。有的人家的帐子质量很高,比被褥还华丽,常有锦帐、绮帐,司马光娶儿媳妇的时候,女方用绣帐作陪嫁,被司马光挡在门外,以防奢侈之风的浸入;王安石嫁姑娘的时候用锦帐作陪嫁,有人议论他比司马光奢侈。平民家庭中用的是稀疏麻布织的“布帐”,胡寅说用纸帐是“志士安贫素”,【9】陆游说“纸帐土床卧幽寂”,【10】都是说他们过下层贫民家庭生活的时候使用的帐子。枕头有圆枕、方枕、扁枕、条枕和卧枕,夏天用的有瓷枕、木枕或竹枕,宋代比较流行瓷枕,作为夏天纳凉的卧具,据黄庭呸说暑天六月用瓷枕可以“一卧洗烦恼”,【11】很是清爽。木枕可能是比较俭朴的卧具,司马光曾经用木枕作“警枕”,中午小睡片刻即起来读书;陆游说用“布衾术枕伴残更”,【12】反映的都是平民化的生活。    宋人诗文中常提到一种“纸被”,在一些山乡农家使用。这些乡村的人用纸被,并不是因为穷得连麻布被子也用不起,而是因为他们不善于缫丝织绢,养了蚕却不会缫丝织绢,习惯于将要成茧吐丝的蚕放在平板上,让蚕吐的丝成不了圈,一缕缕~层层地杂乱地铺在平板上,晾f后自然成了均匀的薄茧片,称为“自成被”。据说宋代河南山区最流行这种纸被,灵河县民黄庆用这种方法做成了一条宽4尺长2.5尺的被子。还有封丘县程铎,“发蚕蔟,有茧联属自成被”。宋代史书中“野茧成被”、“野茧被于野”的记载很多,是说野茧在田野中也留下了很多这样的薄茧片。用这种薄茧片做的衣被不只是山乡农家使用,连士大夫官员也用,陆游有诗曰:“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暖于绵”;又说:“木枕藜床席见经,卧看飘雪人窗棂。布衾纸被元相似,只欠高人为作铭。”刘子晕也有诗名为《答吕居仁惠建昌纸被》。据说在宋代这种纸还流传到日本,称为“防寒纸”。这种纸被的“纸”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书写用纸,而是一种丝絮片,这种丝絮片可薄可厚,柔软光滑,韧性也很好,做纸被用的丝絮片厚重,类似毡毯,质量比麻布被子好,特别是在御寒方面,连绵絮也比不上。陆游说的“白于狐腋”是描写其颜色白皙,“暖于绵”是说比丝绸内层中放棉絮的被子还实用。还有纸衣、纸帐,也都是比较好的用品,只是比纸被薄一些。夏天纳凉用的席,在宋代以竹、藤、苇和草编织的为主,竹席最流行,小的只盖在枕上,大的可以铺在大床上。用这种竹席,夏天也可以享受“半夜秋从枕底来”的清爽。【13】竹席和草席比较便宜,一般家庭都用得起,而且有的还可以自己编织。

  桌椅宋代的桌椅与唐代最大的不同,是随着人们由原来的席地盘腿而坐(促膝谈心式)改为垂足直坐,椅子和桌子都比以前高了。交椅(太师椅)有圆形的椅圈供上身仰靠,坐屉呈现半圆形(当时称“栲栳样”,即凹进去的半圆形),椅子的面很宽大,是官员和大户人家用的,有的还搞成软椅座。据说这种交椅原来称为胡床,是从北方游牧人那里学来的,不是中原地区的“古制”。【14】到南宋时期,交椅的靠背更大了,坡度也小了,坐在上面很舒服,甚至可以“仰首而寝”。【15】后来考虑到上身仰靠之后双手没处放,又在两边加了扶手,称作“三清椅”。再一种样式是直腿椅,是在日常居家生活中用的,比交椅小,只有靠背没扶手。河南方城、禹县等地的宋墓中出土过石桌椅或坐椅人物画,用的都是直腿椅子。【16】还有一种凳子,又称为兀子,与椅子的高度相同,也需要垂足而坐,但没有靠背和扶手,而且比椅子小一些,在一般家庭中使用很普遍,因为凳子的制作比椅子更简单。各种椅予凳子的共同特点是腿高了,坐在上面要双腿直垂,上身挺起,这样一来,桌子相应地也高了,不再是过去席地而坐用的很矮的“几”,而是高到人腰际的“桌”了。宋代仍然称桌子为“几”,按用途分为宴几、香几、书几和灵几,形状有方、长方和圆形。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一种硬木大方桌,有四条腿,四边各坐两个人,与唐代流行的“酒中八仙”之数吻合,所以称为“八仙桌”。这种桌子最初是作为餐桌用的,后来常把八仙桌摆在正堂的中问靠后墙,后墙与八仙桌之间放一条长桌称“条几”,桌子两边放直腿椅子,这种布局成了普通家庭中正屋的常见摆设。司马光《书仪》中曾经提到普通家庭使用桌椅情况,也是直腿椅子,有的家庭只有几张凳子;陆游说椅子、凳子这种需要垂足而坐的高座位只能男人坐,如果女人坐,特别是上层士大夫家庭的女人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17】还是要求女人席地而坐。不过,在一般的家庭生活中已经不讲究这种“法度”了。

  灯具照明的工具在古时候有蜡烛和油灯,蜡烛主要用在节Et、婚丧等特殊时候,由于费用太高,除非贵族大户家庭,在E1常生活中一般不用蜡烛照明,而是用油灯,宋元时期也是这样。寇准家生活奢侈,“家未尝燕油灯,虽庖匮所在,必燃炬烛”。【18】是被作为特例记载下来的,本来是应该用油灯的。油灯有用金属(铜、铁)制作,也有陶制的。、富户人家用的比较考究的铜灯称作“镫檠”,是一种有灯架的铜灯;普通家庭用陶灯,陆游诗日:“樵父供藜杖,陶人售瓦檠”,【19】陶(瓦)檠就是陶灯,灯口的形状像一个浅碗,碗边上伸出一个灯头,使用的时候在碗里放上油,把绵纸灯芯放在油中并伸出在灯头上,点燃灯芯就可以照明了。在贫民家庭中有时候连这种陶灯也用不起,只用小碗小盘代替,灯芯尽量做得很细,一灯如豆,只是勉强照明而已。还有些家庭根本就用不起灯,天一黑就睡觉,女人纺织的时候摸黑也不点灯。

  饮食、床卧、桌椅和灯具是居家必备的几类家具,除此以外,还有家庭主妇用的针、剪刀,放衣物的橱架,打扫用的箕帚,以及冬天暖被子用的“汤婆”即铜或锡制的热水壶等等,宋代的使用情况与前代没有多大变化。

注释:

【1】许惠民:《南宋时期煤炭的开采和利用》,载《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

【2】见《文物》l979年第3期所附图版七之四。

【3】彭乘:《墨客挥犀》卷三。

【4】郭彖:《睽车志》卷。

【5】《西台集》卷二○《即事》。

【6】范公偁:《过庭录》。

【7】参见邢铁:《纸衣小议》,载《历史知识》1989年第5期。

【8】陆游:《入蜀记》第一。   

【9】《斐然集》卷一《纸帐》。   

【10】《剑南诗稿》卷七三《霜夜》。

【11】《山谷外集》卷十二《石枕》。   

【12】《剑南诗稿》卷五五《秋晓》。

【13】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

【14】张端义:《贵耳集》。

【15】王明清:《挥麈录》卷三。

【16】《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69页。

【17】《老学庵笔记》卷四。

【18】《宋史》卷二八一《寇准传》。

【19】《剑南诗稿》卷八三《夏中杂兴》。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