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工商管理协会述论

  【内容提要】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是近代中国研究和推广科学化管理最早和最主要的专门机构,它的设立与科学化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日内瓦国际科学管理协会的号召,以及时任国民政府工商部长孔祥熙的着力提倡与组织密切相关;在组织上以“期政府与工商界切实合作,而学理与事实得以兼顾”为基本原则;在事业方面主要在于研究、发表及实施改良科学管理方法。中国工商管理协会对于推动中国近代管理科学化起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工商管理协会;设立;组织;事业

  成立于1930年6月9日的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是近代中国研究和推广科学化管理最早和最主要的专门机构。科学化管理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企业界一场引人注目的管理改革,早已受到学术界关注[1],但关于中国工商管理协会却缺乏专门研究,今就史料所及,勾勒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的基本状况,以求有助于对中国近代科学化管理的认识。

一、协会之设立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之所以于1930年6月29日成立,与科学化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日内瓦国际科学管理学会的号召,以及时任国民政府工商部长孔祥熙的着力提倡与组织密切相关。

  首先,在这一时期,科学化管理经过十余年的传播与实践已经在中国引起较大程度的社会关注,学界、实业界乃至政府都认识到推行科学化管理是促进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穆藕初于1915年开始系统译介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之时,其他一些留学生也在关注西方企业界的科学化管理浪潮,例如杨杏佛、张廷金、林和成、杨端六、王抚洲等人,他们于1920年前后回国后便积极传播科学化管理并探讨如何在中国实施科学化管理问题。[2]事实上从1920年代起,中国的商科院校即已开设“工商管理课程”,讲授内容包括科学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3]随着科学管理思想的传播,一些企业家开始在自己的企业中采取科学化管理的措施。穆藕初首先在其归国后创办的第一个工厂德大纱厂中实行科学管理法,在其后创办的厚生纱厂(设于1917年)和豫丰纱厂(设于1920年),同样采取科学化管理,其中厚生纱厂一时成为华商示范工厂。到20年代,开始有更多的企业在留学归国人员的主持之下进行科学化管理改革。永安纱厂自1921年创办时,便没有采用以往纱厂常用的“工头制”,而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法。[4]美亚织绸厂1921年由留学归国的蔡声白接手后,迅速废除工头制,建立以科学管理为内容的规章制度。庆丰纱厂于1923年间,在留美归国的唐星海主持下,厉行废除工头制,实施科学化管理。[5]荣氏企业的申新三厂在1925年开始实施科学管理法,虽然遇到较大阻力,但最终淘汰了工头制。学界、企业界对于科学化管理的宣传与实践促进了政府的关注。事实上,1916年穆藕初出版译著《工厂适用的管理法》时,时任农商总长的张謇即为之作序,强调各国由“商战”转入“工战”的新时期,采用科学管理法是增强“工战动力”的必要条件,深望实业界的经营管理者们能学习和掌握。他指出,工战之动力是机械与劳力,“工场管理……必有法,法之必依学理也明甚”。[6]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任工商部长的孔祥熙充分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1930年3月国民党三届三中全会上,工商部长孔祥熙提出中国工商界与西方各国的重要差距之一便是制造不科学,他指出,“吾国工业,本极幼稚,各项制造,尚未依科学原理,以事研求,而各国则已悉本科学方法制造”。[7]孔祥熙“鉴于工商事业科学管理之重要,素主积极提倡”,更将实施科学管理作为其行政纲要的一部分。[8]

  其次,日内瓦国际科学管理协会的邀请是促成设立中国工商理协会的直接因素。国际科学管理协会,起初是临时性的国际科学管理会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科学管理协会。1925年,国际科学管理会议曾在比利时集会,但因一些重要的工业国家如美、德等国未派代表参加,成效不大。1926年在巴黎集会,美、德等重要工业国家派代表出席,国际科学管理会议得到各国认可,成为完全的国际科学化管理团体。随着科学化管理运动的推进,逐渐感到有必要成立一稳定的机构,1927年国际劳工局、美国二十世纪经济研究基金团和欧洲科学管理协会三方在日内瓦共同发起组织国际科学管理协会,各国政府机关及重要实业团体先后加入,计共有29国345所,其宗旨包括:改良工商企业行政组织、增进工商事业生产效率、征集科学管理研究资料,便利企业工商业家交换意见。1930年,国际科学管理协会致函国民政府工商部,邀请发起组织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以备加入其间,作为会员,藉谋充分合作,共同发展”。[9]工商部长孔祥熙接到邀请函后,便积极发起号召,组织成立中国工商管理协会。

  第三、身为国民政府工商部长的孔祥熙是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收到邀请函后不久,孔祥熙便通函邀集上海实业界领袖及工商管理专家,告知其事,因“事关国际合作、工商进展”,于5月26日下午四时,假座香港路四号银行俱乐部开会,“讨论一切筹备事宜”。[10]在如期召开的筹备会议上,孔祥熙恳切陈词,强调成立协会、推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国工业幼稚,生产落伍,推厥原因,由于管理方法之未尽得常者有之,由于技术人才之过于缺乏者有之,由于企业组织之未臻健全者有之,由于人事行政之素无研究者亦有之。欲谋改进,自当以养成技术人才,厉行科学管理为一致努力之共同目标。”[11]孔祥熙身为工商部长,亲自出面组织成立协会,自然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上海工商界名流及各团体均“热诚赞助,踊跃加入”,仅一个多月时间,商界、学界和政府机构均派代表参加。[12]工商管理协会成立时,会址设在汉口路江海关四楼工商访问局内,孔祥熙亲任理事长,且以个人名义特为协会捐款1 000元。[13]工商部长孔祥熙亲自发起组织和支持,无疑是中国工商管理协会顺利成立及其开展活动的重要因素。

二、协会之组织

  1930年6月29日召开成立大会,议定协会章程,将名称定为中国工商管理协会,英文名称为China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即科学管理协会)。

  就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的组织而言,其基本原则是“期政府与工商界切实合作,而学理与事实得以兼顾”。[14]在召开成立大会时,到会140余名代表便由政府官员、相关学界专家及上海实业界领袖组成,政府官员如孔祥熙(工商部长)、赵晋卿(工商部驻沪办事处处长)、寿景伟(工商部商业司长)、潘公展(上海市社会局局长)等等;学界代表如李权时(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胡庶华(中国工程学会会长)、杨杏佛(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潘序伦、徐永祚(会计专家)等等,当然更多的是实业界领袖,如荣宗敬(粉纱大王)、穆藕初、刘鸿生(火柴、水泥大王)、吴蕴初(味精大王)等等。[15]

  协会的最高执行机关为理事会,在召开成立大会时经与会代表投票选取理事15名组成,同样由政府代表、学界专家及企业界人士组成,分别是孔祥熙、穆藕初、刘鸿生、寿景伟、潘序伦、杨杏佛、胡庶华、陆费逵(中华书局总经理)、李权时、荣宗敬、王云五(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潘公展、赵晋卿、徐寄庼(上海市商会代表)、钱承绪(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代表)等。[16]7月7日,开第一次理事会,选举常务理事,起初互选孔祥熙为理事长,刘鸿生、寿景伟、赵晋卿、杨杏佛为常务理事,但寿景伟、赵晋卿按照工商管理会协会 “政府与工商界切实合作,而学理与事实得以兼顾”之原则,要求辞职,孔祥熙也提出所选“常务理事中政府方面人数太多”,杨杏佛起而附议,请辞。孔祥熙主张改选,并详加解释,理事会乃决定重新投票选举,但理事长一职任保留,再经选举,互推刘鸿生、荣宗敬、陆费逵、徐寄庼4人为常务理事,并推举会计专家潘序伦为经济理事。[17]值得一提的是,协会的理事长、常务理事及理事均为“名誉职”。[18]

  秉承理事会办理日常事务的是干事部,干事部设干事长一人,由理事会聘任。[19]干事部分为三股,即总务股、调查股、出版股,每股设主任干事1人,其中总务股主管文书、会计、庶务及会议记录等事项;调查股主管调查、研究、设计及答复咨询等事项;出版股主管协会各出版品、编辑、印刷等事项。[20]干事部于1930年7月9日正式成立,开始办公。[21]

  为研究各项实际问题,协会设立专门委员会。1930年7月14日协会召开理事会议,“就行政人员、工商领袖及经济技术各专家选聘百五十人”组织专门委员会。[22]专门委员会分设8组,包括经营组、人事组、理财组、会计组、事务组、厂务组、推销组、设计组,各组设研究主任一人,委员若干人,由理事会于会员中推任,并可以延聘会外专家,委员会各组办事员由干事部职员兼任。[23]在1930年12月协会呈准立案前,将设计组与推销组合并为技术组,并增设了法制组,协会的会员分为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两种,据干事部报告,至1930年9月已征得个人会员80名,团体会员30名,因各专门委员均为基本会员,则会员总数已在200以上。[24]至1934年,协会会员数量方面并无大的发展,反略有减少。据统计,是年总共有会员176个,其中个人会员为146,基本来源仍为政界、学界和工商界,尤其以工商界居多,团体会员30个,由学界及工商界组成。[25]几年中协会会员数量无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管理本身乃与大公司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此时,即使在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大企业仍居少数,众多的小企业未能充分认知科学管理的效力。

  经费方面,协会的收入分为三项,一是会费。团体会员每年纳会费二百元、一百元、五十元或二十五元,依各自能力和自愿而定;个人会员每年纳会费十元;二是特别捐,在有特别基金或其他需要时募集;三是补助费,由协会呈请政府指拨。[26]在1931年2月21日协会第二次聚餐讨论会上,理事长孔祥熙宣布政府已批准拨款,每年补助9 600元。这当是工商管理协会常年经费稳定而重要的来源。[27]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人员构成和经费来源状况表明了它的性质,它既不是纯粹的官方机构,也不是纯粹的民间团体,而是由政府提倡和辅助的以民间力量为主的学术团体。[28]

三、协会之事业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以研究科学管理方法,增进工商业生产效率,实现民生主义为宗旨”。[29]在具体事业方面主要为,“(甲)征集关于工商管理及产业合理化问题之研究资料。(乙)讨论发表并实施改良工商管理之方法。”[30]下文从“征集研究资料”、“讨论发表”工商管理方法及“实施改良”工商管理三方面叙述。

  关于“征集研究资料”,主要由专门委员会来完成。专门委员会是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研究科学管理问题及产业合理化问题的核心。1930年7月14日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理事会议定各组委员会须每月召开一次研究例会。[31]8月份,各组分别召开研究例会,议定各自研究大纲。例如理财组议定其研究范围为:企业创设时之各种理财问题,包括预定资本、募集资本方法与性质,股票票面大小、股票官利、筹备费等问题;企业创设后之资金运用及扩充问题,包括资金的运用,事前、当时及事后监督问题;企业之清理与合并。[32]

  关于“讨论发表”工商管理问题,协会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聚餐会,二是出版文集,三是创办《工商管理月刊》。

  聚餐会是协会定期演讲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场所。1930年7月14日协会理事会议决定定期演讲,[33]后“议决仿照万国扶轮社办法每两星期开聚餐讨论会一次”。[34]在抗战前,聚餐会一直在召开,至1936年9月,已举行了第63次聚餐会,但会议间隔时间并非严格的两周,平均算来,从1931年2月至1934年6月,大约三个多星期开一次聚餐会,从1934年9月至1936年9月,两年时间,共开13次会,近两个月开一次会。聚餐会出席人数在十余人至六十余人之间,平均规模约在30人。每一次聚餐会都要请对科学管理有经验或有研究之人发表演讲,例如,第2次聚餐会上,郭秉文讲英国全国工商会及戴乐尔氏科学管理研究社之组织及工作;第48次聚餐会上屠哲隐讲“人事管理”,何清儒讲“职工遣退问题”。等等。[35]

  1933年,协会从演讲中选出20个专题辑录成《工商管理问题演讲录选刊》上下两册出版发行。此外,协会并出版一些会员关于科学管理的著述,例如王云五的《科学管理法的原则》(1930年),曹云祥的《科学管理的实施》(1931年),刘鸿生等人的《工商问题的研究》(1931年),等等。

  1934年5月,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专门刊物《工商管理月刊》创刊,宗旨为“谨汇集专家名彦关于科学管理各种论著或其译述”,让工商企业和个人“得以参考寻绎”。[36]该刊除刊发科学管理及相关经济问题之论著(包括译著)外,尚登载协会相关事务,并选登一些工厂实施科学管理的情况,以兹同仁借鉴。该刊于1937年7月停刊。

  至于“实施改良”工商管理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培养管理人才,其次是设立咨询部,直接为工厂提供服务。

  经过几年对科学管理的宣传与倡导,1934年协会决定进一步培养科学管理人才,乃与机联会合作,设立工商管理补习学校。

  在筹备工商管理补习学校的过程中,先办工业管理讲习班,“研讨工厂内之管理实际问题,并求解决之方法,为将来开办补习学校之准绳。”[37]讲习班招收的学员对象为“工厂之职员及有志研究工业管理者”,以60名为限;讲习班以三个月为一期,每星期一次课,共12次课,每次课2小时, 1934年10月17号开讲。[38]至次年中,“工业管理讲习班,业已毕业者有二班,并得相当成绩”。[39]

  鉴于“讲习班注重研讨,系属速成性质,期限既形短促,课程自难完备”,1935年8月乃创设工商管理补习学校,“将一切课程期限,酌量增加,以期完善”。[40]补习学校分夜课班和函授班两种,学员均以50名为限。所开课程方面,上学期开经济学、商业概论、科学管理概论、会计学、簿记学、人事管理、市场学、工商法规等,下学期开工商概论、生产管理、事务管理、国际贸易、推销学、成本会计、统计学、工商法规等。每日授课时间下午七时至九时半,每学期18周。

  为能更直接地为工厂提供服务,1934年协会设立服务部,旨在“以科学之方法,扶助公司及工厂,解决组织与设计上之困难”,具体办法为:谈话,接见讨论当改问题;报告,经数星期或数月调查后,用书面报告情形及改组之方法;改组,采取新方针,实行改组,或聘专家办理,或训练团体固有年轻人才与其高级职员合作进行。[41]华生电器厂便曾接受服务部的帮助改进生产,效果显著。

  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商管理协会停止了活动。自成立以后的几年中,中国工商管理协会在研究科学化管理,传播科学管理思想方面取得不少进展,对于科学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有尽力。最关键的是,该协会的主体会员为上海工商界领袖、相关学界名流以及相关行政人员,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研讨科学管理问题,其本身对于科学管理的探索,包括认知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于科学管理在中国的推广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科学化管理作为中国近代企业史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的重要方面,在一些论著当中常有涉及,如赵靖:《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管理思想》,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徐鼎新:《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沈祖炜主编:《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和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王处辉:《中国近代企业组织形态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刘文宾:《近代中国企业管理想与制度演变(1860——1949)》,台湾“国史馆”2001年;许康、劳汉生:《中国管理科学化的历程》(该著勾勒了自明清至当代中国管理现代化历程),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对这一时期科学化管理直接专门的研究有张忠民:《20世纪30年代上海企业的科学管理》,《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另外有一些研究关注到某些企业实施科学化管理的情况,例如,熊甫等:《民生公司的企业管理与行为科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汤可可:《近代企业管体理体制的演进——无锡民族资本企业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性转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郭太风:《王云五在商务印书馆推行科学管理的功过是非》,《东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江满情:《论刘鸿生的同业合并思想及其实践》,《安徽史学》2006年第3期;高超群:《科学管理改革与劳资关系——以申新三厂和民生公司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总体而言,关于中国近代的科学化管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 详见许康、劳汉生:《中国管理科学化的历程》,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132页。

[3] 许康等:《经济管理学家杨端六》,《湖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4]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等编:《永安纺织印染公司》,中华书局1964年3月版,第53页。

[5] 徐鼎新:《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4—53页。

[6] 戴乐尔著,穆湘玥译:《工厂适用学理管理法》,中华书局1930年第5版。

[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8] 《孔部长召集工商管理会议》,《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9号,1930年。

[9] 《筹设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会议纪录》,《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0号,1930年。

[10] 《孔部长召集工商管理会议》,《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9号,1930年。

[11] 《筹设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会议纪录》,《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0号,1930年。

[12]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成立大会记》,《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2号,1930年。

[13] 《工商管理协会第二次理事会纪》,《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7号,1930年。

[14]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理事会纪》,《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3号,1930年。

[15]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成立大会记》,《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2号,1930年。

[16] 《工商管理协会呈准立案》,《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23号,1930年。

[17]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理事会纪》,《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3号,1930年。

[18]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成立大会纪》,《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2号,1930年。

[19]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成立大会纪》,《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2号,1930年。

[20]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干事部组织规程》,《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3号,1930年。

[21] 《工商管理协会第二次理事会纪》,《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7号,1930年。

[22] 《工商管理协会呈准立案》,《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23号,1930年。

[23]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专门委员会组织规程》,《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3号,1930年。

[24] 《工商管理协会第二次理事会纪》,《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7号,1930年。

[25]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会员录》、《中国工商管理协会团体会员录》,《工商管理月刊》第2卷第23号,1930年。

[26]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成立大会纪》,《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2号,1930年。

[27]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第二次聚餐讨论会》,《工商半月刊》第3卷第5号,1931年。

[28] 《工商会议纪要》,《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22号,1930年。

[29]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成立大会记》,《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2号,1930年。

[30]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成立大会记》,《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2号,1930年。

[31]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推定各组专门委员》,《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4号,1930年。

[32]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专委会理财组开会纪》,《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8号,1930年。

[33] 《工商管理协会第二次理事会纪》,《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7号,1930年。

[34]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第二次聚餐讨论会》,《工商半月刊》第3卷第5号,1931年。

[35] 《本会第四十八次聚餐讨论会》,《本会第四十九次聚餐讨论会》《工商管理月刊》,第1卷第1号,1934年;《本会第五十次聚餐讨论会记录》,《工商管理月刊》第1卷第3号,1934年;《本会第五十一次聚餐讨论会记录》,《工商管理月刊》第1卷第6号,1934年;《会讯》,《工商管理月刊》第3卷第5号,1936年;《会讯》,《工商管理月刊》第3卷第6号,1936年。

[36]  曹云祥:《发刊词》,《工商管理月刊》第1卷第1号,1934年。

[37] 《本会与机联会合办工业管理讲习班简章》,《工商管理月刊》第1卷第6号,1934年。

[38] 《本会与机联会合办工业管理讲习班简章》,《工商管理月刊》第1卷第6号,1934年。

[39]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合办中国工商管理补习学校夜课班、函授班招生简章》,《工商管理月刊》第2卷第9期,1935年。

[40]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合办中国工商管理补习学校夜课班、函授班招生简章》,《工商管理月刊》第2卷第9期,1935年。

[41]《本会设立服务部之缘起及办法》、《本会创办工商管理补习学校》,《工商管理月刊》第1卷第4号,1934年。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430079)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