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青睐情感历史研究

  人类情感看似并不属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但是随着社会对情感研究的日益关注,情感也被放入历史语境下进行讨论。

  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丹尼尔·范泽尔·赫尔曼(Danelle van Zyl-Hermann)说:“支持从史学角度研究人类情感的学者认为,情感应与‘阶级’和‘性别’的社会地位相等同,都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从史学角度分析人类情感的变化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过去、审视现在和预测未来。”

  2月28日,赫尔曼发表题为“富有情感的历史学家”(The Emotional Historian)的文章。赫尔曼在文中说道:“回顾整个二月,情人节的浓郁气氛感染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其实,在近一两个世纪前,情人节的浪漫气氛丝毫不逊于现代。浪漫情感的表达如何影响人们对情人节历史的理解?在追溯情人节的历史时,学者又掺杂着怎样的个人情感?”

  多领域探讨情感的历史性

  历史学对恐惧、羞耻、厌恶、愤怒、喜悦和爱意等情感的研究刚刚起步,其发展的原因多归功于学界对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视,以及研究者的主观学术兴趣。

  传统意义上,人类情感应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上,对情感的认知都是相同的。但是,这一观点却被社会学建构主义者所批判。他们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发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同时,情感具有文化特异性,在被嵌入不同文化内涵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情感的表达随着文化语境和历史背景的变迁而改变,因此,人类情感具有历史性。

  英国历史学家乔安娜·伯克所著的《恐惧:一部文化史》一书有力地证明了情感的历史性。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近两个世纪以来英裔美国人恐惧情感的表达,从维多利亚时代对活埋刑罚的诚惶诚恐到“9·11”事件后对恐怖袭击的胆战心惊,该书生动刻画了人类的恐惧情感在社会压力与日俱增的历史背景下的不断波动。

  基于社会对历史语境下的情感连续性和变化问题的关注,许多高校创建了研究机构,致力于对人类情感的历史研究。剑桥大学就是第一批创办从史学角度研究人类情感变化课程的高校之一,并将该研究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剑桥大学这一课程的特色在于把历史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启发学生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人类情感的表达,从史学视角评估情感研究。

  史学家青睐情感历史研究

  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中古史研究专家芭芭拉·罗森文(Barbara Rosenwein)发表的一篇题为“情感历史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论”的文章阐述了德国历史与德国人情感变化的联系。书中说道,“研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历史不应单从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大框架着手,德国人从种族优越感到饱受战败煎熬的耻辱心态也应该受到史学研究的重视”。

  美国杜克大学历史学教授威廉姆·瑞迪(William Reddy)所著的《情绪导航:情感历史框架》则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分析了在当时的文学与哲学界中,情感主义的表达为情感自由化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具有开创性的平台。此外,瑞迪在书中还回答了“情感是如何随历史演变而变化的”、“情感对历史事件有何重要影响”、“不同的社会秩序怎样促使或抑制情感”等问题。(刘丹妮/编译)

2012年03月05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5日第275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