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资料的史料价值——“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三

  【作者简介】王加丰,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二战爆发之初欧洲大陆的“奇怪战争”期间,法国年鉴派创始人马克·布洛赫在军

  营中写道:“保尔·瓦莱里曾举例说明:‘电征服了地球,它对人类历史的意义和未来的潜在影响远远大于所有政治事件的总和。’尽管如此,历史学却对这类值得注意的现象熟视无睹。对他的看法,我们表示由衷的赞赏。令人遗憾的是,迄今尚无人重视这个庞大的课题。”[1]面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其多方面作用的迅速增加和变化,今天的历史学家也有必要像布洛赫那样关注和分析这一现象,因为它不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在改变我们对史料和历史事实的见解。

  所谓互联网资料,泛指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存在的所有资料——文字、图片或视频的,等等,又可称“网上资料”、“网络资源”或“XX数据库”等。此类资料大体可分为三类:1.有相应的实物形态存在的,而且这些实物一般而言会得到长期保存。如报刊杂志、书籍、文物及各种天然的和人工的制品(山水图画、建筑物等)。对此类资料来说,互联网的作用主要是一种保存功能:图书馆里的一些书籍经过数字化处理,以各种数据库的方式加以保存。2.一些产生时以实物形态存在,但很少有人专门加以保存,上网后却可能长期留存下来的资料。它们包括:某些个人的照片、笔记、作业;一些广告牌、海报、节庆装饰的文字或图片;按照各种档案保管规定被视为不重要或无保存价值的文字或实物图片。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文字图表文档,但根据各自的规定,有的长期保存,有的只保存一定的年份或时间,有的则不属保存之列。当然它们在互联网中的“寿命”部分地也取决于有关网站主管人员对它们的认识,因为一些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会经常增删自己网站上的材料。3.只以各种电子文档形式存在的资料。这种资料中最常见的是各种评论或说明、关于各种事件的描述、形形色色的博客(没有正式发表过的,包括文字和图片)。

  后面两类可看成是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资料,某种意义上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史料。当然,总体上看,网上资料不是历史资料的全部,某种意义上也不是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这里不包括各种资料性的数据库),但其作为史料的价值是不可否定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在一定情况下,它比任何其他形式都能更真实地反映下层民众的期望与追求、心态及表达方式和特点。人民网上有一篇文章讲的就是这种情况:“目前的一些社会心态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发展而不思进取的心态有之,因看不到成功与进步的可能而放弃进取的心态亦有之;一些富起来的群体、一些有权势的群体骄横狂妄、肆无忌惮的心态有之,一些弱势群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心态亦有之。网络上,经常能见到如针对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一些尖锐言论,非理性情绪的滋生及蔓延应该引起足够警惕。”[2]这种概括既产生于对现实的观察,又产生于对网络资料的感受。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它越来越成为了解社会最底层心声的最佳途径或最佳途径之一。这里讲的最底层主要是指在社会中最没有机会发出自己声音的那部分人。从“网络问政”的角度看,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网络舆论,相当于我国古代政府的“采风”,只不过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比采风更加快捷和便利。2.有可能更深刻地让人了解一些精英人士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更详细地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这是因为精英人士喜欢在网上更自由或更随便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些精英人物之所以喜欢在网络上发表意见,是因为他们认为有些意见通过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正式媒体来发表并不合适。今年7月初,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他的官方网站上声称许多孟加拉国人是“非常反印的”,但很快被删除,总理办公室的解释是该言论是“非正式的”。[3]这件事实告诉我们至少这位总理有过这种想法,而这种想法是通过互联网来披露的。湖南某市有个姓姜的副市长,2004年因为在网上发表自己对发展当地旅游业的高见受到领导重视进入官场,2010年又在网上发帖炮轰高房价而被调离副市长职位。[4]这位副市长的经历与互联网紧密相关,互联网不仅改变他的命运,也使他的心路历程显得异常丰富。3.网络资料几乎能为所有的重要事实增添史料,丰富我们对各种史实的认识。网上参差不一的文字,包括社会上褒贬不一的“人肉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真实的资料,使我们在档案公开前就能知道许多有关的事实,而且有的材料根本不会出现在档案里。不久前钱江三桥的引桥坍塌,新华网有一篇文章就此提出:“类似的‘浙江省政府车队从来不走钱江三桥’、‘发改委把钱江三桥列入危桥’等‘预言帖’早已在网上出没。”而且早在2007年,天涯论坛上就有人署名“天籁慧音”发帖强调钱江三桥“安全隐患多”。[5]我想,“政府车队从来不走钱江三桥”之类的事实是不太可能出现在档案里的,只有互联网才有可能用文字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

  最后,我想谈谈互联网资料的辨伪问题。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媒体,在资料真伪的问题上,它有与其他史料相同的特点,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它的复杂性主要与它发表时受到的审核比其他媒体更简单有关,也与作者良莠不齐有关。但不能说网络上的资料都不可信,实际上有时最真实的消息就出现在网络上。

  传统的史料识别方法对网络资料同样是适用的,包括孤证不成立、双重或多重证据互证等。网上资料可以与其他形式的史料互证。在这里,网上资料作为一种资料来源,其有效性是与其他形式的资料一样的,关键是要经过互证。当然网上资料不能简单化地应用“孤证不成立”的标准,因为互联网的性质是一批人可同时或先后在不同的地方或在同一个地方通过不同的电脑制造同一种假事实。这种情况以往在纸质媒体上也发生过,但网络为这种造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网上资料还有一个特点是它随时可以修改,一些组织或个人的资料会随着时代或年龄的变化不断被修正或被删削,这时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所看到的网上资料的产生时间。由于不断修改的一个后果是你无法搞清楚它的“各版”的真面目,所以将来可能会以语言学的方法(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语言,一些网络语言迅速出现又迅速“消失”)等多种手段来辨别网上资料的真伪。还有一种类似的情况是你下载的一则资料一段时间后可能被有关网站或博主删除,你若在历史研究中使用这则资料就有造假之嫌,这时最要紧的是要找到相关的资料,网上的或非网上的,来证明你下载的资料的真实性。

  多采用“权威”网站的材料,或用它们的材料来互相印证,或许是使用网上材料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我国的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其材料的可信度应该超过一般的网站。2010年11月新浪网启动微博辟谣工作,“针对微博中恶意、有害的不实信息及时进行查证和辟谣。”其采用的手段主要有不间断监控、主动监控和网友举报相结合、多方位进行信息核实、虚假信息查证后尽快给以处理等。[6]相信这种做法会越来越完善,而且或有越来越多的网站或个人开展这项工作。由此看来,网络虽然是一种崭新的现象,但人类的行为总是有延续性的,对网络资料的真实性问题,只要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再根据网络的特点加上一些新的技巧,是可以判断的。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便于造谣,也有利于辟谣。大的谣言很容易迅速受到质疑。今年6月23日傍晚北京遭遇了强暴雨天气,有网友将北京积水的照片汇集发布,称之为“新燕京七景”,但很快就有人指出其中三张“海景图”是伪造的。[7]

  总之,网络资料在补充实物形态的史料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某些史学领域,如社会史、政治文化史中,它正成为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它们特别有助于政治文化史或社会思潮或人物、团体的研究。随着网络影响力的迅速扩大,一些本来由传统媒体来做的事情正越来越多地转向互联网,也就是说互联网资料作为史料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加。比如,名人是有机会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但越来越多的精英喜欢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见解,这与互联网的特点有关。现在,越来越多的文人打口水仗不再通过报纸杂志而是通过互联网,因为这样更加方便、快捷,说话也更加随便。今年7月中,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一位教授在上海一家报纸上发表文章批评本届“中国达人秀”的评委周立波思想肤浅、教养低下,周立波却在博客上回击说:“像你这品种的教授,江河湖海沟到处都有!但周立波再烂也就一个。”[8]这种话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中国当代部分精英的心态。学术打假也是这样,去年通过网络揭发中国“打工皇帝”学历造假事件即为这方面著名的例子。[9]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发展,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那么越来越多的宝贵史料将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或者说,如果我们不认识互联网资料的史料价值,我们的历史著作将是不完美的。

【注释】

[1]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张和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2]“骂国”反映群体性怨恨不公平心态致非理性滋生”,http://www.people.com.cn/h/2011/0627/c25408-228312073.html。

[3]《印总理称许多孟加拉国人“非常反印”引争议》。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7/03/c-121615709.htm。

[4]曾向荣:《炮轰高房价副市长被调任高校:希望大家不要仇官》,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0—08/17/e_12452233.htm。

[5]章苒、方列:《网民4年前预言杭州钱江三桥存隐患称政府车队从来不走》,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7/17/e_l21676955.htm。

[6]谭超:《“微博辟谣”与谣言赛跑》.《中国社会科学报5)2011年7月14日第7版。

[7]刘琳:《北京暴雨“新燕京七景”图发布三照片被指造假》,原载《北京晚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es/2011—07/09/e-121644890.htm。

[8]李不准:《周立波与同济教授掐起来了》,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14/c25408—3093550915.html。

[9]肖欢欢、武威:《唐骏高调复出称学历未造假,方舟子斥其“无赖”》,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tangjun/content-2/deta;1-2010-12/13/3470646-0.shtml。

载《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