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排水工程“福寿沟”的营造

  福寿沟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功能正常,是因为历代官府都很重视这一水利工程,而且市民参与修缮的积极性也很高。清代同治八年,知府魏瀛就以“民修官助”的方式,成功地组织官民对福寿沟进行了一次彻底维修,并且绘制了《福寿沟图》,“以便观览由委,寻源旁沟可得”,其功劳惠及今人。

  赣州,位于江西省的南部,地处赣江的上游。赣州城始建于汉高祖六年(前201),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城址选择在章江和贡江汇合处。

  在历史上,由于大庾岭道的开通,赣州城自宋代以来,就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和商贸重镇,赣州城的城市发展、文化昌盛和经济繁荣,都出现在两宋时期,并一直持续到清末五口通商。

  千年“福寿沟”仍能排内涝

  近几年来,在社会向城市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迅速地扩张,但其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建设,往往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其他方面,诸多城市出现了内涝,甚至在强降雨之后可以用“观海”来形容。与各地城市内涝形成反差的是,在赣州城墙以内的老城区3.2平方公里范围内,由于宋代修建的排水系统仍在完好地发挥作用,近千年来从未发生过内涝,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要归功于赣州城宋代修建的排水系统——福寿沟。

  赣州属于亚热带多雨地区,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且降水集中在4—6月,夏季受台风影响,常有暴雨或大暴雨强降水出现,气象记录曾有日降水200.8毫米的极值,所以防洪排涝自古至今都是赣州城防灾减灾的重点。

  赣州城在五代时期进行了一次扩建,将贡江沿岸的河滩地括入城中。由于扩城后城墙沿贡江河岸修建,破坏了原始的地貌,阻断了城区地表水的入江通道,致使城区排水不畅,每逢大雨或暴雨,城区则积水成沼形成内涝。赣州城扩城后的严重内涝,成为修筑福寿沟的主要动因。

  据考,福寿沟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9—1077)。是时,著名水利专家刘彝知虔州(今赣州),鉴于内涝为患,便根据赣州城的地形地貌,规划开凿了福寿二沟,用以疏导城区的地表水。福寿二沟的形制与功能是“阔二三尺,深五六尺,砌以砖,覆以石,纵横纤曲,条贯井然”,并在城墙下方修建了12座水窗,使城区积水能迅速穿过城墙排入章贡两江,从而消除内涝;关闭水窗后,则可抵御章贡两江的洪水倒灌。福寿沟的防洪排涝功能是非常显著的,《赣州府志·名宦志》载:“先是郡城三面阻水,水暴至,辄灌城。彝作水窗十二间,视水消长而启闭,水患顿消。”

  排涝兼顾防洪及污水处理的生态工程

  福寿沟的修筑,成为古代赣州城以排涝为主,兼顾防洪及污水处理的系统工程。福寿沟由福寿两沟组成,福沟排城东南之水,寿沟排城西北之水。至于为何被称作福寿沟,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福寿沟位于地下,其迂回曲折,犹如篆字的福寿两字,故名;第二种说法是,福寿沟的修建,改善了赣州城的生活环境,造福于赣州市民,使人能够延年益寿,故称之。

  根据清代同治八年留下的《福寿沟图》,经与现代的地形图比照推算,福寿沟的总长度约12.6公里,其中寿沟约1公里,福沟约11.6公里。经对建国路、均井巷一带的福寿沟实测,其断面宽约0.6—1米,高1.6—2.2米,福寿沟的砌作方式与古籍记载相同,那就是将福寿沟暗渠的两边砌以青砖,上面覆盖条石。值得一提的是,一处按古代形制建造的水窗至今仍在使用。其形制为,在穿过城墙的水窗的城内一侧,用青砖砌成的检查井由地面直通福寿沟,在检查井内壁的两侧留有对称的凹槽,用以安插木制的闸板。当城区水位高于贡江江面时,则开启闸板,可正常排水消除内涝;当上游降水,贡江水位高于城区水位时,则放下闸板,可抵御洪水倒灌。这就是古代方志中记载的所谓“视水消长而启闭”,这种启闭闸板的方式是由人工操控的,并不是传说中的古人设置了自动启闭闸板的机构。由于木闸板的密封程度较高,能有效地防止江水倒灌,加上木闸板开启便捷,能及时地排除内涝,所以福寿沟连同水窗完工后,使得赣州城“水患顿消”。

  用今天的话来说,福寿沟实行的是雨污合流制,它既是赣州城区的防洪排涝工程,又是城区污水处理的综合治理工程。赣州城内的大气降水和生活废水所形成的地表水,可以通过福寿二沟的明渠与城区众多池塘相联通,然后流入暗渠穿过城墙注入章贡两江。这样一来,强降水时池塘可以起到调蓄作用,避免暴雨时溢流;另外,池塘在平时又可利用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古代的生活污水仅有有机物)在池塘中养鱼种菜,成为生态型的综合水利工程。

  为什么福寿沟能够起到显著的防洪排涝功能?为什么福寿沟使用了近千年,一直都能够发挥出其正常的功能?第一,福寿沟的设计者刘彝是经验丰富的水利专家,他离开赣州之后担任了宋朝的都水丞。第二,福寿沟的设计科学合理,其具体的走向是根据地貌随形就势,对城区的地表水进行疏导,而且暗渠的断面尺寸大,足以迅速排泄城区的强降水,消除内涝。第三,赣州属于山区,俗话说“易涨易落山溪水”,赣州城外章贡两江的洪水持续的时间不长,洪水退落后,能够及时地将城内的积水排泄。第四,福寿沟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功能正常,是因为历代官府都很重视这一水利工程,而且市民参与修缮的积极性也很高。清代同治八年,知府魏瀛就以“民修官助”的方式,成功地组织官民对福寿沟进行了一次彻底维修,并且绘制了《福寿沟图》,“以便观览由委,寻源旁沟可得”,其功劳惠及今人。第五,赣州城三面临江,而且赣州城地处丘陵地区,城区地貌坡度较大,因而排水畅通,且不易发生由于泥沙积淀引起的淤塞。诸如福寿沟排水暗渠最长的一段,是从文清路至赣江路水窗入贡江,全长约1800米,坡降是8.3‰,最短的一段是从建国路至行祠庙入贡江,坡降是20.4‰,如此大的坡降,暗渠中的水流是具有很强的冲刷力的。

(作者单位:赣州市博物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01日第243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