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为主、研究并重:2011年考古学综述

        回首2011年,文物考古事业走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年头。考古发现与发掘、文物保护及利用、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收获和进步,其中一些事例可视为文物考古事业的里程碑。

  考古发现与发掘

  无论是抢救性发掘还是主动性发掘,都继续秉承了考古发掘一贯的科学严谨态度,同时,更加深入地贯彻了2009年《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科技方法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保护为主”的观念益发深入人心。

  2011年6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考古学会协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结果揭晓,分别为:河南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陕西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新疆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广东汕头“南澳I号”明代沉船遗址。这十大考古发现乃是围绕三个必需的标准评选产生:1.在学术史上具有的价值和意义;2.工作规范是否鼓励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和突破;3.发掘过程中是否采取了保护措施,发掘后遗址和出土文物是否得到了最佳保护。这一评选强烈昭示了考古发掘工作的宗旨与原则以及对新技术方法的渴求。在这方面,水下考古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南海I号”到“南澳I号”,中国的水下考古从单纯的发掘迅速进入全方位保护阶段,不但使得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步入了新时期,同时也成为陆地田野考古发展的标杆与指向。

  当然,考古发掘还面临诸多问题,如学科协作困难、管理落后、配套法规滞后等,相信这些问题今后会逐步得到解决。

  文物保护及利用

  2011年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此次普查始于2007年,旨在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2011年11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的核定工作全部完成。除全国性的文物保护工作外,各地也在着力进行文物保护,例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新疆吐鲁番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11月25—26日,大遗址保护荆州高峰论坛在湖北举行,发表了《大遗址保护荆州宣言》,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这将会充分发挥大遗址保护片区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为全面实现“十二五”期间以“六片、四线、一圈”为重点、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其科学保护与利用一直得到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出,文物保护面临着文化遗产数量急剧增长、文化遗产类型不断丰富、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显著增多等严峻的新形势。面对这些问题,文物考古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及时应对,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人才培养

  高校作为文物考古人才的培养基地,一直为全国输送着优秀专业人才。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专业化、具体化。长期以来,考古学被列为历史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不利于文物考古专业人才的培养。2011年,考古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将对高校考古学的学科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文物博物馆专业首次被纳入国家学位教育,3月18日,首届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者就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建设达成了共识。7月31日,北京大学第四届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在浙江省良渚博物院举行,来自全国10余个省、市、自治区40余所重点中学的100余名高二学生和中学历史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除高校文物考古专业人才培养外,2011年1月28日,国家文物局授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资质,授予于璞等53人考古发掘领队资格,并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于5月12—2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举办了“2011年全国新任考古领队岗前培训班”。5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培训班(第一期)举行开学典礼,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1位县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国家文物局将用5年时间培训2500—3000名全国县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人。9月3日,国家文物局“2011年田野考古培训班”在陕西岐山开班,来自陕西、天津、广东等地的15位学员参加了培训。这些举措有力地保障了各文物考古专业人才的持续培养,为我国的文物考古事业保证了新鲜血液的输送。

  11月22—24日,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暨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嘉兴召开,全国各地的考古文博机构、高校等团体会员近140余人参加。会议论文及议题涉及考古学文化谱系、食物与环境、墓葬与社会、玉器、青铜器等专题研究、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公众考古等诸多焦点,反映了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强大的生命力。

  2011年即将结束,相信在2012年,文物考古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事业将会取得更大进步。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9日第251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