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碓与翻车——兼谈水车与水力在农副产品加工中的利用
——水车起源与发展丛谈(八)

  翻车不但直接参与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而且也用于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加工,这是翻车用途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讨论这个问题不可能孤立谈翻车,它不能不涉及农副产品加工中水力的利用,这是一个大题目,对此的全面论述不是本丛谈应该和能够承担的。本节只从水车利用和水车与水碓关系的角度谈些看法。我们就从《会稽志》的一条记载说起吧。

  《授时通考》引《会稽志》云:

  山家藉水力以舂有三制:平流则以轮鼓水而转;峻流则以水注轮而转;又有木杓碓,碓干之末刳为杓以注水,水满则倾,而碓舂之。唐白居易诗“云碓无人水自舂”是也。[1]

  按,白居易《寻郭道士不遇》“云碓无人水自舂”,自注云:“庐山中云母多,故以水碓捣练,俗呼为云碓。”[2]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之一:“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宋杨齐贤注:“《本草》:云母久服轻身延年,生泰山山谷。”[3]。云母碓即云碓。云母是道家修炼服用的药饵。盖“云碓”原是深山道观的道士们加工云母的水碓,后来人们把加工粮食和其他物品的水碓也都称为云碓了。如陆游诗《僧饭》“云碓舂秔白”、《累日无酒亦不肉食戏作此诗》“云碓旋舂菰米滑”,[4]元沈梦麟诗“云碓晓舂秔稻粒”[5]等。云碓就是水碓,也称机碓、机舂、水舂,包括不同类型,《会稽志》记载了三种。让我们逐一作些分析。

  “平流则以轮鼓水而转”,应是利用翻车提水舂碓。王祯《农书》云:“机碓,水捣器也。《通俗文》云:水碓曰翻车碓。杜预作连机碓。孔融论水碓之巧,胜於圣人斵木掘地,则翻车之类,愈出於後世之机巧。”“水碓”一词,已知最早出现于西汉刘熙的《释名》中。东汉桓谭的《新论》:“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功,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马牛,及役水而舂,其利且百倍。”“役水而舂”就是水碓。《通俗文》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服虔,与桓谭相去不远。《通俗文》说“水碓曰翻车碓”,意味着最初的水碓可能是用翻车引水作动力的[6]。两宋之交郑刚中的《水碓》诗云:“遶岸车翻水碓鸣,谁於舂事亦经营。斯民惜费葢如此,力役从今莫漫征。”[7]绕岸安置的水车,无疑是翻车,所以这里所说的水碓应该就是“翻车碓”。南宋马逵《柳荫云碓图》描绘的则是牛转翻车的图像(详后),该图像之所以题为”云碓图”,盖因其翻车提水是用于舂碓的,图中舂碓的形象似乎表现不大清楚,但图题已表明它包括这项内容。舂碓以后的水仍然可以灌溉,翻车云碓应是舂碓灌溉两不误。

  “峻流则以水注轮而转”,显然是利用水轮(筒车或筒车的前身)激水舂碓。杨万里《宿查濑》记载了浙江常山县河中的筒车和用筒车引水为动力的水碓:“江车自转非人踏,沙碓长舂彻夜鸣。”[8]张孝祥诗中“瞬息了千亩”的湖湘“竹车”,“余波及井臼,舂玉饮酡乳”,描写的也是这种筒车水碓。[9]元唐元《子寿公约咏机舂》:“歇时杵挂髙梁上,动处轮翻急浪中”,“水落一堦翻碎玉,臼投万杵响空山”[10],对这种水碓描写更为形象传神。水轮(筒车)水碓如果把水轮的中轴延长,安装指向交错而与碓梢相应接的横木,“水激轮转,则轴间横木间(去声)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之,即连机碓也”[11]。如果把水轮由立式改为卧式,就可以带动石磨。迄今保存最古的水磨图像,是五代卫贤的《闸口盘车图》。下面是《海王村所见书画录》对该图描述:

  绢本,高一尺八寸,长六尺,界画古朴。人物舟车用笔沉着,生气远出,信非宋以后人所能到。中作一水阁,下有水车,激水转轮,即今之水磨是也。运粮人约数百,皆赤膊作用力之状,棚中一官居中坐,乌纱帽红衣,旁列吏胥数人,并指顾如生。[12]

  以上两式“役水而舂”,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水车(翻车和筒车)在粮食加工上的应用,或可视为水车和水碓的互动。这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所以古人有“水车舂碓”、“水车碓磨”之称。如晩唐五代一位僧人“自泗上入关”登上福建最高的“折桂”岭(即梨岭),“见水车碓磨,叹息机巧”。人们称这位和尚为“泗洲和尚”,“折桂”岭也因之改为“泗洲岭”[13]。北宋郭忠恕的绢本扇面画《车栈桥阁图》,描绘了“山溪村落,水车舂碓,桥畔吏人乘骑张盖,咄咄指顾”[14]。元许有壬《即事》诗:“风炉悬马爨,木臼响车舂。”[15]所谓“车舂”,就是用水车役水而舂。古人还有以“车碓”名陂的[16],亦是在陂塘中用水车役水舂碓在地名上留下的痕迹。

五代卫贤闸口盘车图

王祯《农书》连机碓槽碓图

连机碓模型

  “木杓碓”即王祯《农书》中“碓梢作槽,受水以爲舂也”的“槽碓”。“凡所居之地,间有泉流稍细,可选低处置碓一区,一如常碓之制,但前桯减细,後梢深阔为槽,可贮水斗馀,上芘以厦,槽在厦外,乃自上流用筧引水,下注于槽,水满则後重而前起,水泻则後轻而前落,即为一舂。如此昼夜不止,毇米两斛,日省二工,以岁月积之,知非小利。”[17]在宋代其他诗文中也有反映。如北宋韦骧《水碓》:“杵臼功能自古施,更堪引水代人为。谁知满溢倾欹处,却是临机效力时。”杨万里诗《明发西馆晨炊蔼冈》;“也知水碓妙通神,长听舂声不见人。若要十分無漏逗,莫将戽斗镇随身。”自注:“宣歙就田水作碓,非若江溪转以车辐,故碓大于身,凿以盛水,水满则尾重而俯折,乃起而春。”[18]都是木杓碓(槽碓)的生动展现。

  在现实生活中,水碓还不止这三种类型。据2004年9月1日人民网报道,早在唐代,浙东四明山区人民就根据山溪流速急,溪床浅而落差大等自然条件特点,创造出一种滚筒式水碓。南宋吏部尚书汪大猷加以改进,并在家乡推广。当时一些较有规模的佛教寺庙,专设有水碓房,如《天童寺志》记载“外池有水碓硙”[19]。在汪大猷后裔聚居的浙江余姚市大隐镇下磨村,解放前共有水碓56处,其中用来磨米的水碓6处,磨蚊香木粉的水碓50处。浙东明州(今宁波)的水碓通过使者和僧人传到日本,现存于日本京都东福寺、妙心寺和金泽大乘寺、福井常高寺的《明州碧山寺水磨样》,就是按南宋浙东的某一寺庙的水碓实样绘制,其标注的尺寸与今存于大隐的滚动式水碓相似。碓房上层用于磨面和磨茶,而下层用于舂米。2004年8月31日,一部复原的古老水碓再现于大隐镇下磨村。修复后的水碓保持了原样,由滚筒、水叶片、打板、轴杆、捣臼子等部件构成。为研究水碓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

修复后的水碓

日本京都东福寺《明州碧山寺水磨样》

  水碓除“地碓”外还有“船碓”。以前人们认为船碓产生于明代,实际上宋代已经有了。南宋周密《春郊即事》:“鼓声何处碓,帆影隔溪船。”另诗《一棹》:“市丰招碓鼓,桥近落帆船。”[21]渡船或渔船利用其“与水为伍”的方便,在船上安装水碓。船家不但自己舂食,也用它做生意,为了招徕顾客,遂有“碓鼓”之设。可见,宋代船碓起码在浙江已不是鲜见之物。

  船碓的设置如何,又是怎样工作的?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粹精第四》云:“江南信郡水碓之法巧绝。盖水碓所愁者,埋臼之地卑则洪潦爲患,高则承流不及。信郡造法即以一舟为地,橛樁维之。筑土舟中,陷臼于其上,中流微堰石梁,而碓已造成,不烦椓木壅坡之力也。”明人林时益《下桥》诗有“下船舂米先冬办”句,自注:“船上设轮与臼,以堤堰水,置船急流处,冲轮杵米。”[22]可见,船上要安置水轮、石臼,同时要筑堤堰水,造成急流,把船停泊或固定(“以一舟为地,橛樁维之”)在堰旁,利用急流冲击水轮工作。上引材料谈到的宋代船碓,有一部分可能是这样工作的。陆游《栈路书事》:“危阁闻铃驮,湍流见硙船。”[23]这里的“硙船”也可能属于这种类型。这些船碓应是专门或主要舂碓的。

  不过,宋代的船碓似乎还有其他类型。南宋陈藻的《观渔船水碓有感》提供了可供探索的线索。诗云:“水淋槽满舂应响,人降槎登网自沉。”这种船碓显然属于木勺碓(槽碓),大概是船尾有一进水孔道,用以注水“木勺”。它不用设置水轮,适用于比较平缓的流水,不必停泊或固定在堤堰旁边,在行进中也能工作。上文引述安装在帆船上的船碓,起码有一部分属于这种类型吧;因为完全固定在堰旁的船碓,就没有必要张帆了。有了这种船碓,人们在市集中籴了粮,乘船归家途中即可完成粮食的加工。陆游《暮行》:“行穷绿岸呼船渡,籴得黄粱就碓舂。”[24]应该就是这种情形的反映。

  唐宋时代,水碓除了主要用于粮食加工外,也广泛用于茶叶加工。宋代及以前,茶叶饮用以团茶为主,制作团茶,茶叶需要经过碓磨的加工,因而往往利用水舂。南宋周必大的《庐山後录》,谈到广福菴、尊胜菴、保宁菴“此三菴,皆沿石门涧激水碓茶,资其利”。“激水”的机具无疑是水轮。元倪瓒《過许生茅屋看竹》:“凿池数尺通野水,开牖一规留白云。煮药烟轻冲灶出,碓茶声远隔溪闻。”[25]这位远离人群的许生,碓茶应是利用溪涧的“野水”。元铁松道人怀悦《结屋》:“隔竹安茶碓,分泉入砚池”[26],元袁士元《夏日山居》:“疎帘拂拂扬南薫,睡起茶舂隔夜闻”[27],情形应与之相似。

  利用水车或直接引水为动力加工农副产品后,水流仍然可以用于灌溉或其他用途。元吴海偕友浏览章山名胜上林,“观僧引泉自别壑酾之,注佛殿下为沼,以植芙蕖。沼中溢出右山之足,转经前山,复入为池。旁引泉入斋厨下之,以激机舂。然後遍行蔬畦间,以资灌溉。既又复归於池以出。”[28]这是宋元寺院激引溪泉加工粮食和综合利用的一个具体的事例。

【注释】

[1] 《授時通考》卷四十《功作》。《会稽志》是宋代嘉泰年间施宿撰修。目前我在文渊阁四库全书所载《会稽志》中没有找到这段引文,可能《授時通考》引用的版本不同。但所引内容在唐宋诗文中均可印证。

[2] 《白氏长庆集》卷十七。同集卷七《山下宿》又有“行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句。

[3] 《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二五。

[4] 《剑南诗稾》卷十四、十五。

[5] 《花溪集》卷三。

[6] 《广韵》引《通俗文》:“水碓曰轓车。”“轓”可训为车旁的屏蔽物,但不可能用以解释水碓,这里的“轓”应是“翻”的假借字。把水碓解释为“翻车碓”则是合理的,从下文的论述可以看到,“翻车碓”确实是存在的。

[7] 《北山集》卷十一。

[8] 《诚斋集》卷二六。

[9] 《湖湘以竹车激水,秔稻如云,书此能仁院壁》,《于湖集》卷四。

[10] 《筠轩集》卷八。

[11]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十四利用门·机碓》。

[12] 义州李氏丛刻本卷中。转自《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宋画篇一》。

[13] 清郑方坤《全闽诗话》卷一六《隋唐五代·林藻》。梨岭称“折桂”在唐贞元年间,泗洲和尚何时度岭,文中没说。按北宋元绛(1008-1083)《泗洲岭》诗云:“万里一朱幡,崎岖度岭关。路盘云雨际,人在斗牛间。”可见北宋初已有泗洲岭名,而且似乎并非初改。则泗洲和尚度岭,应在晩唐五代,最迟不晩于北宋初,该岭“水车碓磨”的存在不会晩于此时,应该唐代已经有了。

[14] 清卞永誉《书画汇考》卷三三。

[15] 《至正集》卷十三。

[16] 见乾隆《福建通志》卷七。

[17]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利用门·槽碓》。

[18] 《诚斋集》卷三四。

[19] 按,宋代四明山区雪窦山资圣禅寺中亦有“水碓硙”,可作这一报道的佐证。见宋陈著《雪窦山资圣禅寺记》,载《本堂集》卷四八。

[20] 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2/2755050.html

[21] 《全宋诗》卷3561、3556。周密(1232—1298),祖籍济南,南渡后寓居湖州。本人曾任义乌县令、浙西帅司幕官,主要活动在浙江地区。

[22] 《明诗纪事》辛籤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校点本,第六册第3199页。

[23] 《剑南诗稿》卷三。该诗作于南宋乾道八年十一月四川绵谷县道上。

[24] 《剑南诗稿》卷五七。该诗乃嘉泰四年在浙江山阴所作。

[25] 《清閟阁全集》卷五。

[26] 沈季友《檇李诗系》卷九。“分泉”紧接“茶碓”,说明茶碓是役水而舂的。

[27] 《元诗选初集》卷四八。“茶舂隔夜闻”,应非人力操作,也是役水而舂。

[28] 《闻过斋集》卷四。吴海,福建闵县人,终身未仕,以教书为业。上林殆在福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载《中国农史》2011年第4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