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依然活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围绕“传统”话题的笔谈

王伟光:传统依然活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2011年10月28日)

  在“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上,这一随历史变迁而常新的话题展开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意义重大与深远。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学术实力很强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漫长而深厚的学术历史,中美两国之间的学术对话不但有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传统是一个文明国家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产。一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不断继承传统精华、融合时代内容、开启新的发展道路的历史。在从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文明史的版图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作为文明进步的印记,传统依然活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正处在变革的时代,传统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社会转型和变革的走向,但变革中的国家与社会一定不会脱离传统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断裂或延续这类话语,不可能在纯粹主观的意识中表达,而必须置于历史和现实进程之中。传统的复活取决于现代性国家的构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创造性。中国的现代转型是在继承和超越传统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传统向现代迈进中的变革与升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它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和世界。“鉴古知今”,中国这句古话之于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则意味着:今天我们讨论传统,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开辟未来。

  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传统

  认识传统,是深入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途径。

  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中的优秀传统是当代中国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这些优秀传统集中体现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厚德载物”的哲学思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民本人本思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思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的治学思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理想等等。

  还有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等众多优良传统,这里只能略举一二,难免挂一漏万。这些中华民族经数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既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和谐交往的重要思想资源。

  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面临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危机。如何化解这些风险和危机,政治家、思想家都在积极思考应对之策。在我看来,取优良文化传统为我今之用不失为一条重要的思想路径。向传统取经,不是倡导复古主义。它一方面要挖掘传统中的精华、智慧和当代价值,另一方面则要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所创新,在时代变迁和赋予传统时代内涵的过程中,使优良传统造福于当下人类。

  全球化已成定势,在这种情形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能够解决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全人类的智慧,就需要不同传统之间的对话交流、取长补短。

  二、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传统

  中华民族是灾难深重的民族。1840年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鸦片,中国被外力纳入到西方列强开创的世界历史体系。所有那些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风尚、政治结构和社会进步的破坏性因素,不仅瓦解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也使中国社会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危机。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中国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转机?在历史重大转折的前夜,中国人民选择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抵御列强的入侵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将这一复兴推向了高潮。

  翻开中国的近现代史,不难发现,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解放。在这场上下求索的民主革命中,与封建君主专制捆绑在一起的封建传统被请下了“圣殿”,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进入到中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封建君主下台,并不意味着附着其上的封建传统随之消亡,照搬或者套用西方的模式,也并不意味着传统能像西方那样在强盛中再生。传统的变革绝非轻而易举。这也就决定了,它在为中国人带来一丝曙光的同时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渴望已久的“黎明”,一切又归于沉寂,黑暗依旧笼罩着这个国家。

  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走上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中,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白求恩精神不断被融入到中国的优秀传统之中。在随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改革开放的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和谐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等都一同在变革的社会形态的实践中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传统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时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升华的过程。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

  三、文化传统:中国与世界

  在本质上和现实性上,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既是中国社会伟大进步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性思想重建的过程。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和明确中国社会转型方式,需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活生生的实践,围绕中国历史所形成的传统和现实特点来展开,必须针对中国实际,在中国的语境与史境中研究中国问题。如何对中国历史意识、历史经验和历史过程进行综合表达,充分揭示出中国区别于欧洲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基于中国的历史特质与历史经验来设想中国的现实变革,是中国学者思考的重要维度。

  中国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其他国家优秀传统和文明的借鉴。正如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中所指出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这启示我们,文明的对话、传统的对话是相互理解的前提。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能够涵盖人类文明的全部。因此,只有各个民族或国家开放、平等、彼此尊重的交流对话,才能共同促进人类传统的相互借鉴与创新发展。我们不仅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也要向世界贡献自己的思想和力量。就像世界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一样,世界的文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当代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优秀学术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当然,实现成功的学术交流的基本前提是真诚、平等和相互尊重。从传统入手,无疑会为我们开启中美两国知识界彼此深入了解的大门。作为一位哲学工作者,我期待着这次论坛取得成功,同时,也愿意与各位学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40期2011年11月22日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