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于水:中国淤灌与西亚runoff农业试论

  

  【作者简介】任 博,英国诺丁汉大学地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建庭,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一、集流农业及其对古代沙漠文明的贡献

  (一)集流农业及其分布地区

  集流农业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通过收集从斜坡,或未耕种地域的降雨来灌溉的一种农业形式。下列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了这种农业方式。非洲的埃及,突尼斯,利比亚,摩洛哥,索马里,苏丹,尼日尔,肯尼亚,南阿尔及利亚;亚洲的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东的约旦,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也门,沙特阿拉伯;美洲的美国,墨西哥,巴西;还有澳洲。中国的一种称作‘淤田’的农作方式跟它也有类似之处。[1]这种农业运用地区的一个共同的自然条件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二) 集流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集流农业可追述到9000年前的约旦,公元前4500的Mesopotamia也出现了简单的集流农业设施。至少从罗马时代开始,集流农业已在北非广泛成功运用,比如埃及,利比亚,并产出大麦,小麦,橄榄油,葡萄,无花果,椰枣,牛,羊,猪等。当今,这种农业依然广泛存在于摩洛哥、也门、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部分地区。近期,一些研究机构也承建一些类似的项目去研究这种农业灌溉的可行性,比如: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水利结构和农村工程研究所在于1985年在Mali建了一项目。承建项目的集水域面积为127公顷,作物耕种面积3.3公顷。这个项目已运行了九年,高粱收成是可比地区雨养农业的三倍。[2]

  过去的2000年,这种农业在印度得到广泛发展。自1975年来,在海德拉巴的半干旱热带国际研究中心启动了许多关于集流农业的研究项目。

  中东在发展集流农业上具有不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许多关于集流农业的考古资料在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内盖夫等地区出现。内盖夫地区的集流农业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被以色列人引进。它的集流农业在东罗马帝国时代达到顶峰。历史资料显示曾有许多作物在那种植,如大麦,豆类,葡萄,无花果和枣椰子。

  近来,约旦启动了一些水资源获取项目。自1964年,建了许多土坝来增进集水的渗透,以用于改善牧场。1985到1988年,约旦农业部和阿拉伯干旱地带研究中心(ACSAD)合作在Balama 地区修建等高农地以改善牧场。1987年约旦大学农学院修筑一些土坝蓄存洪水,用作灌溉。

  历史上,沙特阿拉伯南部曾用蓄集洪水灌溉高粱。如今,大约有35,000公顷农地依然采用了蓄集洪水灌溉。叙利亚的Dei-Atiye社区于1987年建立了一个为130公顷树木、庄稼灌溉的雨水收集工程。当前,干旱地带国际农业研究中心(ICARDA)也在叙利亚开展提高水资源获取技术的工作。

  (三)集流农业的种类,关键技术

  集水农业的关键是水的获取、蓄存和利用技术。基本的技术有以下三种:小分水岭集水,如图1所示[3];大分水岭集水,如图2所示[4];洪水蓄集,如图3所示[5]。表1为三者的简要说明[6]。

表1 三种集水技术的简要说明

集水类型 水流方式 集水区大小 集水灌溉比 水的利用
微型集水区集水 小溪流 2-1000m2 1:1-25:1
大型集水区集水 沟渠 1000m2-200公顷 10:1-100:1 树和庄稼
洪水蓄集 洪水 200公顷-50km2 100:1-10,000:1 任何作物

图1 小分水岭集水

图2 大分水岭集水

图3 洪水蓄集

  对应与不同的集水技术、条件,有相应的农业形式。基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基于小型集水区的集流农业

  (2)基于大型集水区的集流农业

  (3)基于蓄集洪水的农业

  目前,印度的集水农业面积居世界第一,巴基斯坦以150万公顷的面积居第二。图2所示为1997年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报道的部分国家的洪水蓄集灌溉农业面积统计,在北非和中东地区,面积已达2百万公顷。[7]

图4 部分国家的洪水蓄集灌溉农业面积统计

  (四)成功集流农业的典范-以色列Negev的古代沙漠农业[8]

  1.自然条件

  内盖夫是以色列南部的沙漠地带,面积约4,600平方英里,占以色列总面积60%以上,但上面的居住人口仅占8%左右,基本为379,000的犹太人, 175,000贝多因人。内盖夫地形似倒三角形,底线在在以色列的北部,西接地中海上的加沙地带,东靠死海海岸,顶点接港口城市埃拉特, 如图5所示。内盖夫基本可分为六个区域:(1)海岸带;(2)低地及丘陵地带;(3)中部高地;(4)沉积成的南内盖夫;(5)南内盖夫;(6)Wadi Araba盆地。区域间地形及气候差异变化大,具有各自的农业特性。人口大多集中在低地及丘陵地带;中部高地,所以有较多的研究关注这两个地区。

图5 内盖夫地理图

  低地及丘陵地带大约25千米宽,西临海岸区,东接中部高地,面积约150,000公顷。石灰石质的小山将起伏的平原分开,海拔高度在200至450米之间。许多大的来自高地的干涸河道穿过平原,延至地中海。山坡多被浅的、苦涩的砂砾土壤覆盖。然而,平原土壤基本是较深厚的,低盐的黄土。这个地区包含Nessanah, Sbeita, Ruheibeh, 和Khalassah等古镇。

  中部高地占地2000,000公顷,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层构成。高山山脊中间的干涸河床连至地中海和死海。临近河床的是一些较窄的淤积的平原。靠近分水岭有许多平原。中部高地包含有Kurnub和Abde 等古镇。

  相对于以色列中北部半干旱型的地中海气候,内盖夫是典型的干燥沙漠气候。内盖夫气候有两个特征性的温差,大的日夜温差,大的冬夏温差;降雨极少,各季的日照、蒸发都很强,相对湿度低。图 6所示为内盖夫丘陵地带鸟瞰图。[9]

图6 内盖夫丘陵地带鸟瞰图

  内盖夫水资源短缺,年间降雨量在0至3,3至10, 10毫米的天数大概分别为9,7,2天。年均降雨量因地域变化较大,从北部的200毫米到南部的25毫米,降雨多局限在冬季,从11月到4月,并且很不规律,年间降雨起伏也较大。尽管气候条件较差,内盖夫地区居住历史长达几千年。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多为猎人,在新石器时代,有很多人居住在旱谷和黄土平原上并从事农业。在以色列第三时期(公元前586至公元前539),居民就已从事基于洪水蓄集灌溉的农业,公元前200到公元630这段时期,是沙漠农业最繁荣的阶段, 被阿拉伯人征服后(约公元638),古代沙漠农业逐渐退化。

  2. 古代沙漠农业中水的利用技术

  尽管自然条件恶劣,内盖夫地区有过繁荣的古代农业。图7为一典型的古代沙漠农业景观遗迹。

图7 典型的古代沙漠农业景观遗迹

  内盖夫的任何发展首先须依赖于它的水资源。内盖夫的先人们又是如何获取,收集和利用水资源去发展农业的呢?在那片大的沙漠里,其实有一大片地是可以耕种的,唯一的要求是水。比如那些不太陡的旱谷,平原,积攒了一两米深黄土的洼地。关键是如何最大化去利用稀缺的降雨。这里简述两种基本的,曾经为古代沙漠文明贡献的的收集,利用水的方法:

  (1)对小分水岭(达100公顷)雨水的开发。

  内盖夫地区沙漠的降雨一般每次为3至10毫米。这么少的雨水也许仅仅可以将很浅的土壤润湿,随之,还未来得及被植物吸收,又被蒸发了。然而,内盖夫的黄土土壤使得这个区域有它的固有特点,黄土在打湿的时候形成一层外壳,这层外壳降低了黄土对雨水的吸入量,从而提高了雨水在上面的流走率。内盖夫的先辈很好地利用了这点。黄土山坡被弄湿后,它的‘不渗透性’增强,从而被用作集水区收集雨水,为临近地田使用。沙漠里农民的目的是防止雨水在斜坡上渗透,从而提高斜坡上雨水流走率。通常,农民将雨水从很大的斜坡上引到底部的较小的耕田里。这样,即使在恶劣的沙漠条件,也能供应作物充分的水。

  种植区常被一些矮的石墙分为梯田。这些墙用于将水保留在田里,以使土壤吸收足够水分,供作物利用。有些干涸河道也被石墙围起,来聚集用于农作的土壤。这些石墙通常10米长,2米高, 如图8所示。

图8 干涸河道边的石墙

  许多梯田被石墙围起来,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单元,在这个围起的区域里往往有一个农舍或了望塔。图9,10为图为农舍遗迹,这些农舍数量估计有上千座。

图9 农舍遗迹

图10 农舍遗迹

  图11, 12分别为Avdat,Shivta地区保存较好的古了望塔。

图11 Avdat地区保存较好的古了望塔

图12 Shivta地区保存较好的古了望塔

  通常由沟渠将水从集水区里引到农田。在Avdat, Shivtah, Auja等地区大约有100多个农场,每个农场地包括集水区和多个灌溉地。平均集水灌溉率在20:1左右。这就意味着大概需要20公顷的集水区去灌溉1公顷的农地。

  (2)大分水岭(达10,000公顷)上雨水的开发利用

  尺寸超过100公顷的分水岭被称作大分水岭,它们和小集水区的分水岭的水文情况不同。在降雨量较小的情况下,比如,3到6毫米,可以从小集水区收集到雨水。对于大集水区,降雨量至少在10到15毫米以上才可以在河床里形成水流。另外小集水区的集水率可达降雨量的20%到40%;大集水区的集水率约在3%到6%。并且相对来说,小分水岭形成的水流小,对应要求的设施简单,容易操控。有的雨水被管道从大的区域引到干涸的阶梯的河床里,如图13,14所示。总的被引到河床的水量可达400毫米,约为通常降雨的5倍。

图13 阶梯河床

图14 阶梯的河床及外围示意

  每年约提供40,000到50,000立方米的供水,总的梯田灌溉面积为10到12公顷。

  总之,这些集水技术,集水农业是构建古代沙漠文明的重要部分。

  3.古代集流农业的重建

  为了考察这个地区的古代集水农业,科研工作者在这个地区重建了两个集水农场,一个在Shivtah附近,一个临近Avda。

  Shivtah 农场始建于1958年夏季。第一场洪水后,在1959年2月种植了250棵果树,如葡萄树,杏树,桃树,李树,橄榄树,石榴,无花果及长豆角。1959年夏季,这些幼树接受少量的灌溉。之后,它们就靠来自小分水岭的集水灌溉。至1960年8月,尽管那两年严重干旱,但形势喜人,这些小树苗从四五十厘米高长到2米到2.5。

  Avdat农场建于1959年7月。1959年十一月的首场16到22毫米的降雨形成的大水使整个农地土壤湿润达1到2.5米深。在上面播种的大麦很快就发芽,并与1960年5月获收。某些区域,产量为一英亩500公斤。在严重干旱,年降雨量40毫米的形势下,这个产量是非常让人惊喜的。

  上述两个试验似乎说明集水农业在如今的内盖夫依然有它的潜力。

  (五)集流农业的优缺点及展望

  集水农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它有优势之处,当然也有它不足的地方。集流农业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提高可耕地,牧场及林地面积;通过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节约灌溉成本,特别在缺水地区。减少地下水的使用;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比较适合于降雨少的地区。集流农业也存在一些劣势:在极度干旱年份,难以发挥作用去补偿水短缺;集水技术常依赖于农民的经验,没有固定的科学性的操作程式,可学习性,重复性较差;集水农业可能会带来上下游农民之间用水矛盾;需要较大的劳力投入;需要较大的分水岭区域以获得集水;可能会对集水区的土壤,植被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来自于对集水区的处理)

  3. 展望

  面对日益短缺的水资源,我们是否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甚至改善环境的同时,使集水农业或集水技术在某些地区成为一种水资源获取,或补偿方式?

  希望集水农业或集水技术的应用或推广能得到农民,研究机构,投资者,政府,以及其它组织的协作。

二、中国古代的淤田

  淤田即使水引淤泥入农田。正如范文澜、蔡美彪等著文所言,河水冲刷的淤泥,用决水法引入田内,使土质肥沃,称淤田。[10]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淤田既是降低土地盐碱化,增加土地肥力的技术,又是扩张可耕地的一种方式,大多研究强调前者,本报告欲将其双重功能统一讨论。

  (一)淤田的缘起

  中国北方的一些大河,如泾水渭水(陕西)、汾水(山西)、洛水(河南)和黄河,沿途汇集洪流,胁裹大量泥沙。此现象,很早就为先民所发现。含泥沙之水,又由渠网系统引入农田。所谓淤田,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成熟的思想了。淤田的缘起与北方土地盐碱化以及先民对于“淤”的认识有直接关系。

  1.北方土地的盐碱化

  早在西汉时期,先民已认识到:由于黄河泛滥改道,水行地上;使得地下水位升高,经蒸发后形成盐碱土。[11]事实也的确如此,历史时期黄河改道近一千六百次,大改道也有二十六次,由于地貌、土质及水文的影响,无不引起故道地带土壤的盐碱化、沙化,沿故道岸两条低洼盐碱地带亦形成。且由于降雨集中于夏秋二季,雨水可以压盐下沉,但雨后蒸发很大,冬春二季又多风而旱,而促成“返盐”。平原坡度一般较缓,河道大都浅平,一旦失去治理,便会到处形成大大小小的内涝区,排水不良,地下水位偏高,而蒸发又强,地下水的“临界深度”(即引起土壤开始“返盐”的地下水位的深度)也就随之升高。再者当地土壤大部分为壤土和砂壤土,毛管更便于地下水上升。故此,土壤盐碱化严重,作物也难以生长好。尽管西汉贾让对盐碱土成因的分析以及描述不如现代科学系统缜密,但其原理基本正确,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2]

  2.“淤”的认识

  “淤”在《说文解字》中作“澱滓,濁泥”解,即河流中的沉积物,富有机物成分,可作肥料促进农作物生长增产。春秋时期,管子就认识到靠近河边的土地收成高于贫瘠之地。[13] 在《汉书·河渠志》关于淤的记载较多,“淤”字之后缀“沃野”、“溉”、“粪”、“稷黍 ”等,可见时人已颇重淤之肥田增产之效。[14]

  (二)淤田的发展及其分布

  北宋及其以前淤田,多围绕着都城而进行。或可做揣测,都城人口多则消费大;而先时生产力有限,粮食亩产不丰,难以满足都城之需求;且运力不足,长途大量运粮难以完全实现,粮食需从周边地区供应。如此,即需扩田亩并增产量,而这可在淤田中得到统一。

  1.北宋以前 / Northern Song Dynasty backward

  秦一统六国之前,北方各国都城周边亦进行淤田,诸如上面提到的秦国修筑的郑国渠,汉则在关中修建白渠,如下图所示。

图一、秦汉郑国渠、白渠干渠布置示意图

  资料来源于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当时淤田主要集中与黄河中游支流泾河、渭河处。魏国的都城邺,在今临漳县西。魏文侯时,史起曾引漳水灌溉都城邺的农田,有歌颂其功“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15]淤灌使得盐碱地可种稻梁。而西晋,亦在今河南处兴淤田[16]。究其原因,秦汉及其以往,政治经济中心大抵在关中地区。而至西晋,则稍有东移。

  2.北宋时期的淤田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淤田最多时期,特别于熙宁朝。谈及此,便不能不谈及王安石。王早在未掌相印之前,就留意引漳淤灌之经验。《送宋中道倅洺州》一诗云:“漳水不溉邺,不知几何时?后世有史起,乃能为可为。余尝怜洺民,舄卤半不治。颇觉漳可引,但为谈者嗤。高议不同俗,功成人始思。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诗”[17]表明王安石有心要用淤灌的方式来改造土地的盐碱化,使之成为可以发展农业的淤田。可见其对放淤和淤灌一贯重视。而变法期间,便将淤田作为政令推行,促进了淤田的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而言,北宋的淤田该是技术与政治双重作用的结果。

  (1)北宋淤田具体技术细节:

  首先,须选择好淤灌时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淤灌的。“河东多土山高下,旁有川谷,每春夏大雨,众水合流,浊如黄河矾山水,俗谓之天河水,可以淤田。”[18]什么是矾山水?从《宋史·河渠志》中可知,六月销尽冰寒,冲刷山石,带有矿物质的黄河水称为矾山水。[19]神宗熙宁八年,管理京东路的李孝宽便奏请等矾山水来,停止漕运二三十天,开四斗门以引水淤田。可见六月大雨之时,矾山水来时,便是淤灌之良时。

  而且,河流须含一定量泥沙,如果泥沙含量少,就难以淤积成较厚的淤泥层。直接影响到淤田的种植。(如下图所示,维胞将泥沙铲入流水中,以增加其含量。)宋人苏轼即在《东坡志林》讪“秋深水退而放,则淤不能厚”为“蒸饼淤”。缘深秋,水少,泥沙含量减少,难淤成较厚的泥层。如此之薄,自然难以耕种。熙宁四年,枢密院奏淤田薄如饼,无益。王安石则以“就令薄,固可再淤,厚而后止。”反击。[20]多次淤灌终达一尺余厚。[21]

  另外,须做好善后工作。须在进行淤灌四周做好堤防,以防河水泛滥尽毁田宅。杨汲就提到须随地形筑堤。而令人遗憾的是,此建议并未受到重视,河水毁坏民宅、坟墓、良田甚多。这也给反对党人提供了最有力之抨击新党之凭证。且有淤灌,就得放淤,河水长久存田间,将使盐碱化更严重。”

  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古代淤田具体细节的文字说明了,也未有图片流传。笔者所附为六十年代新疆地区淤田的一张照片。

图二、冲沙淤田[22]

  从上图看,淤田需要水中含一定量泥沙,才得沉积在原先土地上。且画中维族同胞单衣赤腿,想必温度不低,应在夏时。与古时描述差异无甚。

  (2) 北宋淤田的成就

  北宋淤田高潮持续近十年,范围波及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引水自黄河、汴河、漳河、沼河、洛河、滹沱河等河流。主要集中在北方以及中原地带,可考淤灌面积为615万亩。其声势之浩大,远非别朝所能及。

北宋时期的淤田

序号 年代 淤灌地区 淤灌水源 淤灌面积(万亩) 资料来源
年号 公元
1 熙宁二年 1069年 祥符(今开封)、中牟 黄河、汴河   《宋史·河槊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
2 熙宁三年 1070年 开封等 黄河,汴河   《宋史·河槊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
3 熙宁四年 1071年 开封、荥泽(今荥阳)、阳武(今原阳)等 黄河、汴河   《宋史·河渠表》,《续资洽通鉴长编》卷二二三、二二六
4 熙宁四年 1071年 澶州(令濮阳)、原武(今原阳)等 黄河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七
5 熙宁四年 1071年 睢阳(今商丘) 黄河、汴河   《梦溪笔谈》
6 熙宁五年 1072年 开封等 黄河、汴河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
7 熙宁五年 1072年 沧州 黄河   《宋会要稿·食货》
8 熙宁五年 1072年 洺州(今永年)等 漳河、沼河 24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六
9 熙宁五年 1072年 保州(今保定)等 沈苑河(今府河)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三,参《宋会要稿·食货》
10 熙宁六年 1073年 开封、殊留等 黄河、汴河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五
11 熙宁六年 1073年 阳武 黄河   《宋史·河渠志》
12 熙宁六年 1073年 澶州等 黄河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 编》卷二四七
13 熙宁六年 1073年 深州(今深县)等 滹沱河 10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九
14 熙宁七年 1074年 开封等 黄河、汴河 5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三
15 熙宁七年 1074年 酸枣(今延津)、阳武 黄河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
16 熙宁七年 1074年 河中府(今永济)等 黄河、涑水等   《宋会要稿·食货》
17 熙宁七年 1074年 解州(今运城)等 黄河、姚暹渠等   《宋会要稿·食货》
18 熙宁七年 1074年 同州(今大荔)等 洛河等   《宋会要稿·食货》
19 熙宁七年 1074年 朝邑 黄河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二
20 熙宁七年 1074年 沧州 黄河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九
21 熙宁七年 1074年 深州 滹沱河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九
22 熙宁八年 1075年 京东(开封以东)各县 黄河、汴河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二
23 熙宁八年 1075年 雍丘(今杞县)等 黄河、汴河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六
24 熙宁八年 1075年 河中府 黄河、涑水等 20 《宋史·河渠志》
25 熙宁九年 1076年 开封府界 黄河、汴河 87 《宋史·河渠志》
25 熙宁九年 1076年 京(开封)东西沿汴河 黄河、汴河 90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三
27 熙宁九年 1076年 陈留等八县 黄河、汴河   《宋史·河渠志静,《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八
28 熙宁九年 1076年 绛州(今新绛)等 天河水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七
29 熙宁九年 1076年 永静军(今东光) 黄河 120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二
30 熙宁九年 1076年 静安县(今深县) 滹沱河、葫芦河 150 《宋史·河槊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二
31 熙宁十年 1077年 京东西各县 黄河、汴河 5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八
32 熙宁中 1078年前 冀州(今冀县)等 黄河等   《梦溪笔谈》
33 熙宁中 1078年前 瀛州(今河间)等 黄河等   《梦溪笔淡》
34 元丰元年 1078年 开封等 黄河等   《宋史·河渠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五

  资料来源:朱更翎:《北宋淤灌治碱高潮及其经验教训》,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水利史),水利水电出版社,1982年版,第102-103页。

图三 熙宁时期淤灌治碱工程分布示意图
sketch of ‘fight basification’ project by “warping” irrigation in Xining era, Northern Song Dynasty

  注:1.本图以现势图为底图,所标地名均与熙宁时放淤有关,以便对照。

    2.图中虚线及括号内地名、河名,均指熙宁时地名、河道,系根据《宋史河渠志》、《元丰九域志》、《禹贡锥指》等资料拟绘,仅表示大概位置。

  资料来源:朱更翎:《北宋淤灌治碱高潮及其经验教训》,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水利史),水利水电出版社,1982年版,第102-103页。

  (三)淤田变迁的主要因素分析

  1.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

  秦以前,诸侯分列,其都城大多为其国政治经济中心。都城人口众多,粮食需求较亦多。便需增肥以求增产。有诸侯国修建水利淤灌,如上文之秦魏。此时淤灌地亦相对靠近其各都城。统一王朝建立后,政治经济中心便相对唯一,淤田也亦相对集中,围绕王朝都城进行。如汉唐都城长安位于关中,其所兴白渠等亦在关中。然北宋,建都开封;而政治经济情势有变,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逐渐分离。此时长途运力又难以满足政治中心的需求,只能设法从其近地补充。北宋间于河南河北大量淤田盖由此生。北宋亡,南宋都城杭州兼政治经济中心,无粮荒之虞。后,元明清三朝虽政治经济中心又再次分离,但彼时运力、贸易以及农业技术等已大为发展,可以满足政治中心即都城的需求。

  2.水资源的变化

  黄河泥沙含量以及黄河水道走向亦对淤田有所影响。据史料及谭其骧先生的研究,黄河在东汉至晚唐间有一个安流时期,黄河的泥沙量减少。此时段外,黄河的泥沙含量较大,,改道次数较多,洪汛亦多。淤田成于先秦,见载于秦汉史料,而东汉之后又罕见;在唐代末期淤田记载又开始出现,或许与史籍现存数量有一定关系,但笔者认为,和谭先生所谓黄河安流也是暗合的。而黄河在唐五代之后开始泛滥,泥沙含量增加;与此同时,北宋淤田进入一个高潮时期。北宋之后,淤田在华北开始衰落,这和1128年黄河改道南下由淮河入海应有一定关系――因为华北,尤其是河北地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淤田水源――黄河。

  3. 政府政策

  在民族融合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时,不同民族当政的政府,会制定并实施不同的农业政策。正如同在一个政府里,不同籍贯、经历、性情、知识结构的官员所偏赖的政策也有不同。汉代及以前,汉人政权统治中原与关中,重视农耕,大力激励促进农业建设,开垦田地、兴修水利。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草木植被,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而汉之后的北方的统治者不少兴于马背,重农以及农业技术或逊于汉族,而稍青目于牧业,可能水土流失相对较少,黄河等北方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减少,而淤田亦少了。至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的淤田政策亦遭到反对派的抨击,对于种植稻作或旱作问题亦是见仁见智。其改革失败后,淤田政策也遭摈弃。宋官员的种植倾向,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在这里,暂不做探讨。

  4.气候以及其它环境变化

  不可否认,淤田的兴衰绝对不是上述几个因素可以囊括的,它必然还包括其它的因素,譬如气候,譬如作物种类,譬如动物分布,譬如人地关系等等。但由于学力以及时间所限,我们竟无力分析这样一个复杂而至关重要的综合性因素。而可以确信的一点是,那将是错综复杂而值得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四)淤田的优缺点

  淤田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增加可耕农业田地的数量,可以改善土壤的盐碱化问题,还可以分洪。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受自然限制很大,干旱的年份,无法进行淤田。需要出色的专家型的管理人员来组织,无固定的模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诸如修建围堤;可能导致其它问题,洪水泛滥,次生盐碱化等;这种对自然界强加干涉的行为,长时间内是否会引发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仍然是个未知数。

  (五)二十世纪以来的淤田

  淤田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直到民国,在冀朝鼎先生生活的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华北地区,每在夏季暴雨之后,还可以见到大量的挟带着泥沙的急流自山上奔泻而下。为了得到这种挟带泥沙的水流,并将其导入农田,从而达到灌溉、施肥与防洪的三重目的,农民们开挖各种沟渠;而大型的沟渠,则由政府主持开挖。[23]

  山东省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曾专项计列投资,利用黄河泥沙淤改涝洼盐碱地186万亩,实施稻改50万亩。2002年至2005年,利津县在城边低洼水坑区进行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用土约500万立方米填高填平低洼地[24]。

  河南兰考故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建3个蓄水沉沙池,放水后已淤高了0.5-3米,却由于只灌不排,使地下水位增高,加重了土地盐碱化[25]。

  同样是淤灌,同样是为了治理盐碱地,此刻,看到的是不同的结果。淤灌,在今天,扬弃已是一个问题。因地制宜并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它应包含着自然社会,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历史文化,审美情感习惯等等考量在内。最后,有这样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或着我,以符合当今各门自然科学知识的尺度来管理大自然,是一种成熟且可持续的对待自然的观点么?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人地关系紧张,一向以农为本的国度,我更是迷惑于这个问题。

三、淤田和runoff农业的比较

项目 Runoff farming 淤田
气候带 热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 北温带,半干旱地区
区域分布 非洲的埃及,突尼斯,利比亚,摩洛哥,索马里,苏丹,尼日尔,肯尼亚,南阿尔及利亚;亚洲的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东的约旦,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也门,沙特阿拉伯;美洲的美国,墨西哥,巴西;还有澳洲 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等省
降雨时间 11-4月 5-8月
作物种植 树,庄家,任何作物 水稻,麦
技术开始繁盛时期终止时间 开始于9000年前的约旦
东罗马帝国时代达到顶峰
现在仍有。而在内盖夫地区,则是被阿拉伯人征服后(约公元638)逐渐衰落
至少形成于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以前,在北宋形成高潮,之后衰落
技术特征 修集水区 放淤
目的 聚集雨水 沉积淤泥,增加土壤肥力
原因 干旱,水资源缺乏 土壤的盐碱化
优势 优点:
提高可耕地,牧场及林地面积
通过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
节约灌溉成本,特别在缺水地区。减少地下水的使用
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比较适合于降雨少的地区
优点:
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
增加可耕农业田地的数量
可以改善土壤的盐碱化问题
可以分洪
劣势 在极度干旱年份,难以发挥作用去补
偿水短缺
这些集水技术常依赖于农民的经验,没有固定的科学性的操作程式,可学习性,重复性较差
集水农业可能会带来上下游农民之间用水矛盾
需要较大的劳力投入
需要较大的分水岭区域以获得集水
可能会对集水区的土壤,植被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来自于对积水区的处理)
受自然限制很大,干旱的年份,无法进行淤田。
需要出色的专家型的管理人员来组织,无固定的模式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诸如修建围堤
可能导致其它问题,洪水泛滥,次生盐碱化等
这种对自然界强加干涉的行为,长时间内是否会引发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Run-off农业若被称为集水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淤田应该被称为集肥土农业。Run-off农业的第三张示意图,亦即洪水蓄集型,仅观图片,与淤田并无二致。极具宋代“天河水”描述场景中要素:“ 山”、“川谷”“众水合流”。而其实图片实反映季节、目的均差别极大。前者以收集清水为任,而后者以收集泥沙为目的,需放走清水。形式相仿的两种农业,在亚洲的半干旱地带曾同时存在,前者出现的时间还早于后者。那么,是否可以说,run-off农业地区的危机是远远早于淤田地区的。而run-off农业至今仍存在,是否也可以这么认为,该地区的生态状况并无太乐观的改变,水资源仍是最重要的问题。水是不能凭空创造的,只能合理利用。滴灌农业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再反观淤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主张以淤田治盐碱,在兰考还没有完全从悲剧中走出的今天,是不是既陈旧,又过短视了呢?

  再回到刚才那张图片,虽反映季节不同,其实时间的本质是相同的。皆是在雨季,在水流丰沛季节。这也体现了这两种农业模式的局限性,皆是靠天经营,技术较为粗糙原始。当然,技术简单是这两种模式可以延续千年甚或万年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技术越简单,其实反映了可控性越差。若这两种农业要有发展,技术的革新是刻不容缓的。

  还是刚才那张图片,在细节图上可以看到,有树木栽种。明确的反映了run-off农业集水的特点,也反映了水土尤其是水保持的意识。而淤灌农业更多的强调淤田耕种,是以粮食的供应为第一位的。这点,也是值得思考的。中国以农为本,特别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盐碱地要淤田,湖海要围田,甚至水上要架浮田。尽可能多的制造甚至创造耕地,不仅是老百姓的愿望,也是官员的政绩。但是,解决粮食的唯一途径就是扩张耕地么?当然,run-off农业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有水土保持意识,一方面又将集水地斜面尽量修光,以使水速快量大,如此算来,水到底保持了多少?这种矛盾的根源还是在于,两种模式的直接指向都是―――粮食!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矛盾才能消解。

  粮食问题在今天,仅仅置于run-off农业或者淤田中来谈,已经显得太过于狭隘了。粮食生产,粮食消费,粮食安全,已经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了。当人类共同面临生态问题时,粮食问题的解决可能更多的需要政治以及贸易等手段的干涉了。

  总之,这两种农业模式均决定于水,而水更多的是依靠于自然的恩赐。在自然与人类生存之间寻找平衡,是关乎人类的自身生产与生产的大问题。决不可能再简单复制前年的老路,尤其在警钟已经响起的时候,这更是太过于危险的行径。

  由于只能阅读英文文献,所以对run-off农业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基本没有进行思考。而对内盖夫的田间了望塔等等细节,也没有进行考察。我认为,若将之与中国或其它区域进行比较,将是十分有趣的研究。

注释:

[1] Fengrui Li, Seth Cook, Gordon T. Geballe and William R. Burch Jr. Rainwater Harvesting Agriculture:

An Integrated System for Water Management on Rainfed Land in China’s Semiarid Areas. Ambio Vol. 29 No. 8, Dec. 2000.477-483

[2] Klemm, W. 1990, Bewässerung mit Niederschlagswasser ohne Zwischenspeicherung im Sahel. Dissert. Univ. Fridericiana Karlsruhe.

[3] El Amami, S. 1983, Les amenagements hydrauliques traditionels en Tunisie. Centre de Recherche du Genie Rural, Tunis, Tunisia.

[4] Reij, C.; Mulder, P. and L. Begemann 1988, Water Harvesting for Plant Production. World Bank Techn. Paper. Washington DC.

[5] Prinz, D. 1996, Water Harvesting: Past and Future. In: Pereira, L. S. (ed.), Sustainability of Irrigated griculture. Proceedings, NATO Advanced Research Workshop, Vimeiro, 21- 26.03.1994, Balkema, Rotterdam, 135-144

[6] Prinz, D. 1996, Water Harvesting: Past and Future. In: Pereira, L. S. (ed.), Sustainability of Irrigated griculture. Proceedings, NATO Advanced Research Workshop, Vimeiro, 21- 26.03.1994, Balkema, Rotterdam, 135-144

[7] FAO 1997, “Irrigation in the Near East Region in Figures”. Water Report No. 9, FAO, Rome Finkel, H.J. 1986, Semiari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 USA.

[8] M. Evenari, L. Shanan, N. Tadmor, Y. Aharoni. Ancient Agriculture in the Negev. 1961, Volume 133, Number 3457.979-996.

[9] http://www.mnemotrix.com/adasr/home.html (for fig.6-fig.14)

[10] 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11]据《汉书·沟洫志》载,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贾让在治河三策中指出“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说明水行地上,地下水位势必升高,土壤腠理内的水泽通彻上升,也就是土层毛管水上升,水分蒸发后盐碱积集于表土,成为木皆立枯,不生五谷的盐碱地。

[12] 林蒲田:《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108页。

[13]桓公问管子耕地之肥瘠厚薄与一国之经济政策的关系,管子说,“河淤,诸侯亩钟之国也。”有猪饲彦博作注云:“水中可居者曰淤,言近河之国为沃土,每亩收粟一钟也。”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以前,当时旧制:1亩=0.28815市亩。“一钟”为六斛四斗,即640升,秦1升=0.1997市升,换算成今制,亩产一钟(640升)=127.8市升。

[14]如记载郑国给秦国修筑河渠,“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唐朝人颜师古作注说:“填阏,谓雍泥也。言引淤浊之水灌咸卤之田,更令肥美,故一亩之收至六斛四斗。”《河渠志》中又记载“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稷黍。衣食京师,数百万口。” 如淳作的集释曰:‘水渟淤泥,可以当粪。”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淤”的作用为人们所认识,主要是作为一种肥料,并用来改善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15] 《汉书·沟洫志》卷29,第1677页。

[16]西晋咸宁三年,颍川、襄城霖雨过差,又有虫灾。自春以来,略不下种,杜预“以水为困,当恃鱼菜螺蚌,而洪波泛滥,贫弱者终不能得。今者宜大坏兖、豫州东界诸陂,随其所归而宣导之。交令饥者尽得水产之饶,百姓不出境界之内,旦暮野食,此目下日给之益也。水去之后,填淤之田,亩收数钟。至春大种五谷,五谷必丰,此又明年益也。”(《晋书》卷二六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7页。)这里讲到了掘开陂堤,任水随意流淌,并进行导引,等水退之后,被淤泥覆盖的田地,可以获得更大的收成。已经有了淤田的形式了。

[17] 王安石:《送宋中道倅洺州》,《临川先生文集》卷9,四部丛刊本。

[18] 《宋史·河渠志》卷95,第2373页。

[19] 《宋史·河渠志》卷91,第2265页。

[20] 《宋史·河渠志》卷95,第2368-2369页。

[21]《宋史·河渠志》卷95中记载阳武县民邢晏等三百六十四户言:“田沙碱瘠薄,乞淤溉候淤深一尺,计亩输钱,以助兴修。”第2370页。

[22] 茹遂初1964年摄于新疆皮山县(禄莱双反),来源http://www.fotocn.org/rusuichu/2557

[23]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24] http://www.sdhh.gov.cn/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9444

[25] 任彦芳:《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年版,第174-184页。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