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四千年农夫》第十三章

  东方另一个伟大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行业就是丝绸生产。可以说,东方的丝绸是世界上最精致、最美丽的纺织品。丝绸业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它于公元前2600年起源于中国,原料是一种已经被驯化的野生昆虫蚕吐出的丝。迄今为止丝绸业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次运往美国西海岸的丝绸价值都超过了100万美元。  人们还会用快艇将大量丝绸运往纽约,以满足圣诞节的需求。

图13—1  日本妇女正将蚕卵集中在一起准备孵化

  1907年日本桑叶的种植面积达到了957560英亩,蚕茧的产量达到了17154000蒲式耳,生丝产量达到了26072000磅。若将这些生丝用于出口,其价值能达到1.24亿元。如图13—1、图13—2、图13—3和图13—4所示,1906年时整个日本帝国大约有1407766个家庭的700万人从事桑蚕的养殖,平均每人的收益都超过2美元。

  理查德在他的《中国地理》一书中指出,1905年中国向世界出口的生丝总量达到了30413200磅,若以日本的生丝出口价格来计算,其总价值达到了1.45亿元。  同时理查德还指出,中国每年销往法国的丝绸占其总产量的12%,即1000磅,其总价值大约是4亿元。

图13—2  一个日本女孩正在给蚕添加新鲜的桑叶

蚕养在竹制的托盘上,托盘放在木质的架子上

图13—3  给蚕提供结茧的场所

图13—4  根据大小和形状判断蚕卵的性别.并从中挑选最好的蚕卵用于孵化

  将丝绸用于制作服装在中国比在日本更常见。因为中国的人口数是日本人口数的8倍,所以在中国家庭里,丝绸的使用量要比日本多得多,当然其丝绸的年产量也比日本多得多。霍西指出,四川的生丝产量是543.95万磅,大约相当于日本生丝总产量的1/4。另外还有8个省份也生产生丝,加总计算,这9个省的产量将近是日本产量的5倍。这样算来,保守估计中国的生丝产量将达到1.2亿磅,如果再算上日本和朝鲜,这三个国家每年的总产量将达到1.5亿多磅,价值约为7亿美元。这些生丝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美国小麦所创造出的价值,但是生丝所占用的土地却仅仅只是麦地面积的1/8。

  据丹多拉伯爵的观察,桑蚕很小,7万条刚孵化出的桑蚕才1磅重,但是它们成长速度很快。它们要脱4次皮,7万条蚕第一次脱皮的时候能有15磅重,第二次的时候有94磅重,第三次时有400磅重,最后一次时则有1628磅重,等到真正成熟的时候,它们总共能有5吨,确切的说是9500磅重。但是据佩顿的说法,在桑蚕60天的生长期里,7万条蚕第一次脱皮的时候就吃掉了105磅桑叶,第二次时吃掉315磅,第三次时吃掉1050磅,第四次时吃掉3150磅,在最后阶段,成茧前还要吃掉19215磅桑叶。因此可以说这些桑蚕要长到5吨重必须要消耗将近12吨的桑叶。  平均一下,桑蚕每成长一磅就要消耗2.5磅桑叶。

  根据佩顿的说法,70万粒蚕茧大约重1400—2100磅,另据霍西在四川的所见所闻,这些蚕茧能生产出的生丝重量是其自身重量的1/12。因此,可以说一个蚕茧在破茧之后能生产出大约116—175磅的生丝。按照1907年日本生丝的出口价格,这116—175磅的生丝大约价值550—832元,每生产一磅的生丝要消耗大约164磅的桑叶。

  在浙江的时候我们曾和一个银行家交流过,他告诉我们,蚕破茧成蝶之后会将蚕籽产在一张12英寸×18英寸的纸上,这些蚕籽要长成蚕需要大约2660磅桑叶,之后它们能产出21.6磅的生丝。平均一下,每生产一磅的生丝要消耗123磅桑叶。1907年日本在95.756万英亩的土地上产出2607.2磅桑叶,平均每英亩土地只产有4465磅桑叶,而每英亩桑叶也只能生产出27.23磅生丝,这样算来,生产一磅生丝就需要164磅桑叶。

  这三个国家种植的桑叶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春桑、夏桑和秋桑。我们从日本的名古屋实验站了解到,好的春桑产量是每段400担,夏桑的产量是每段150担,秋桑的产量是每段250担,因而每英亩桑叶总产量有13吨多。然而,这个产量却已远高于整个日本帝国的平均产量了。

  图13—5是浙江一个桑园的近距离特写,图中的桑园已经施用了运河中的淤泥作为肥料,并且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图前面的树枝桠上有一捆砍下的树枝。  事实上种桑叶的人通常都并不养蚕,他们会以每担1元(墨西哥币)或者是100磅32.25分的价格出售桑叶。  在江苏南京周围,桑叶的售价也是如此,但他们通常都是一周后才付款。

图13—5  浙江一个桑园的近距离特写

图13—6  近距离观察一个树龄较老的桑树

收获桑叶后,它的枝条将被修剪掉,仅剩下老树干

  图13—6是早春时节一些还没真正成型的桑叶。树上的长枝是由去年的嫩芽发芽长成的,而且它们上面的桑叶至少已经被采摘过一次了。在长势良好的桑园里,树枝可能长到2—3英尺。图13—7所示的是果园中一些刚被砍掉树枝的桑树。这些树大多都有12—15年历史了,树枝末端能不断生长主要是因为每年都会对树枝进行修剪。树底下的土壤上覆盖有一层厚厚的刚绽放的粉色苜蓿,之后会将它们埋进土壤里。它们就会为土壤提供氮和一些有机物质,腐烂之后它们还会释放出一些钾、磷和其他旷物物质作为植物养料。

图13—7  桑园长出今年的第一季桑叶,图左边是一些刚刚修剪过的老树干

  图13—8中是三排间距为4英尺的桑树,它们与水稻间种在一起,主要分布在我们脚底下的路堤上,所施用的肥料是运河中的淤泥。桑树的两边种有芸豆,左边还种有油菜,这些作物通常都是在6月初收获,然后这片土地就会被重新灌溉和犁耕,之后再种植水稻。春季桑叶的产量至少是每英亩3担,有时可能多达20担,但夏季的产量却从来不会超过2—3担。两季的产量加起来大约是每英亩9.2吨,价格大约是59.34元。桑叶在采摘之后要趁新鲜赶紧运送,尽量在一天之内给蚕吃完。摘了叶子之后的树枝也会在出售的地方捆成捆存储起来用作燃料。

  中国南方的桑树都是由分层种植的低矮插条长起来的,之前我们乘南宁号轮船游历珠江三角洲时看见茂盛的桑叶,还误认为是即将盛开的棉花。图4—1所示的就是珠江三角洲的桑树,日本使用的修剪方法也和这儿的一样。日本中部地区和中国浙江、江苏两省一样使用的是高修剪的方法,而在北部,桑叶则和其他所有带叶子的作物一样被直接采摘下来,再往北的地区则完全没有实行修剪。

  在这三个国家里,并不是所有的丝绸都是依靠家蚕生产出来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以山地和丘陵地区的橡树树叶为食的野蚕生产出来的。在中国,最大的丝绸生产蚕是生长在山东、河南、贵州和四川的柞蚕。在东北的山区也生长有这类蚕,它们的茧通常运到山东烟台制成蚕丝。

图13—8  三排桑树套种在地里,这块地即将被用于水稻种植

  据兰多特先生估计,四川的野生蚕茧每年产量大约有1018万磅,霍西先生却认为这些蚕茧大部分来自于贵州。据理查德先生的说法,1904年时中国出口的野生蚕丝大约有440万磅,这就意味着蚕茧的重量不少于7530磅,几乎达到中国国内消费丝绸总产量的一半。

  从霍西收集到的数据来看,1899年,从满洲的牛庄港依靠轮船出口的柞蚕丝就达到1862448磅,价值172.12万元,并且其产量还在迅速增长。1898年,从这儿依靠轮船出口的丝绸有1046704磅。所有这些丝绸都来源于满洲南部、辽河平原以西、鸭绿江以东近5000平方英里辽阔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我们有幸在乘坐辽沈铁路的火车时经过了这一带。

  5月初到10月初的这段时间,每个季节都会有两窝野生蚕孵化出来。秋季的蚕茧过冬之后,蛾子会将卵产到一张布上。孵化之后人们就会从山上采摘新鲜的橡树叶喂给幼蚕,它们第一次脱皮之后,人们才会将它们放到长有矮橡树的山上,让它们自力更生,它们会在树叶底下结茧。

  脱了一次皮后的蛾子会被再次受精,然后用蚕丝将它们自己绑在树枝上,之后它们就开始产卵,这些产下的卵长大之后就会产出第二批柞蚕丝。  为了保证这些蛾子能吃到新鲜多汁的橡树叶,人们会定期砍掉一些长得太长的枝条。

  因此可以说,这三个古老国度平凡的人们通过开垦山地、种植桑树和养蚕等长期不懈的劳动,不仅成功地创造了一笔可观的出口贸易额,而且还生产出了制作衣服、用作燃料和肥料以及充当食物的原料。一些大蚕蛹在缫丝之后就能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入一些调味品再食用。除此之外,蚕蛹没被缫丝的部分还可以用于制作丝棉或者是用于制作有钱人死后在棺木里使用的软垫。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