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拥挤”的时空——《四千年农夫》第十一章

  时间是每一个生命的组成。它包含了生命过程中每一个物理、化学和心理的反应,因此,农民在种植作物的时候需要根据作物不同时间内的需求差异来调整自己的劳作。东方的农民是世界上最懂得利用时间的,他们会尽可能地利用每一分钟。外国人总说中国的农民“长期很准时”,从不烦恼也从不着急。为什么中国的农民懂得要抓住时机并且会利用好每分每秒呢?

  远东地区农民制作堆肥的方法,以及加工炕土、墙壁和房屋底土的习俗都大大缩短了有机物腐熟过程中化学、物理和生物反应所需的时间。这样做不仅使他们的时间得到了增值,而且还通过使耕地的外围发生这些变化扩大了耕地的面积。同时也使作物获得了一些有效的养料。

  不管是稻作农业还是旱作农业,给作物施肥的做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展旱作农业的区域土壤长期极度缺乏水分,因此土壤发酵十分缓慢。西方的农学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事实,土壤养分的发展与作物生长之间存在时空差异,因为这两个过程都需要消耗土壤的水分、空气、可溶性的钾、钙、磷和氮等混合物。不管这条重要的农耕经验是否被用文字记载下来,它都是所有的农耕经验中最不可磨灭的。假如我们在传承这个经验的基础上能大量减少所需要的劳动力,或者以一种更迅速有效而且更轻松的方式保证同样的收成,那么我们将会取得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进步。

  在我们北上来到山东的时候,江苏和浙江的农民正在实行另一种虽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但能节约时间的农耕方法。那就是在小麦完全成熟之前套种棉花。图11—1展示了将小麦和大麦种植在大约5英尺宽的狭窄的垄上,中间用垄沟隔开。图中较突出的地方是一个水库,水库旁边安装有一个4人的人力灌溉水泵以灌溉右边的稻田。在江苏和浙江两省,大部分小麦和大麦都是以图11—1所示的方法种植。种有小麦的狭窄土地自水库后面的土地开始延伸,直到风景不是很美丽的农庄,土地的左边,靠近河岸的地方还有一个为灌溉泵搭建的小棚。

图11—1  麦地和4人的人力灌溉水泵,人们在拱起的土地上播种

  为了节省时间,或说是为了延长棉花的生长时间,在离小麦收割还有10天的时候,棉花种子就会播种到土地里。为了掩埋这些种子,人们会用铁锹将地层之间的垄沟挖松,直至有4—5英寸深,然后再将垄沟中挖出的细沙用铁锹洒向田间,细沙从成熟的小麦中筛落至地面最终将种子掩埋。这些细沙保存了土壤中的水分,保持着足够的湿润以使棉花种子在小麦收割之前发芽。下页一幅图。即翻译站在图11—2中是对另一块小麦地的近距离特写。在这块小麦地上,棉花种子是按照我们之前所说的方式在4月22日播种下去的。从图中可以看出,作物的间距很密,高度接近人的肩膀,因此要在其上播种其他种子,之后再掩埋种子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我们从山东回来之后,这片小麦已经收割了。据麦田的主人说,在这片面积为4050平方英尺的土地上,小麦的产量是400斤,秸秆的产量是500斤。平均到每英亩,小麦的产量是95.6蒲式耳,秸秆的产量是3.5吨。图11—3是我们在5月29日的早晨拍摄的.图上显示的是这片土地在小麦被收割,而且棉花已种下时的情景,透过收割之后留下的小麦短短的残茬还依稀可见刚种下的棉花。这片土地之前已经施用过液体肥料。不久之后就要将小麦的残茬锄去,地里只剩下刚刚种下的棉花。图11-2和图11—3这两张照片的拍摄时间间隔有37天。毫无疑问,用这种方式种下的棉花比用传统的先收割再施肥再播种的方式种植的棉花生长时间要多30天。从图上可以看出棉花虽然是在小麦还没收割的时候就已经被种下了,但是这儿的土壤很深而且很开阔。在种植的时候还会用一层大约2英寸厚的松泥土掩埋住棉花种子。另外,在锄去小麦残茎的时候还会再用两头或四头锡制锄头将土地挖深。

  上述在小麦地里种植棉花的方法是的下普遍采用的一种特殊的种植方法。如果气候条件允许,许多地方都会采用这种复种的做法。有时在同一片田地会循环种植多达三种作物,这些作物种植和成熟的时间都不同。我们已经注意到作物种植时间会重叠,并且这儿采用的是黄瓜与蔬菜轮种的方法。复种的方法使田里的作物变成了多熟制,充分利用生长季节的每分每秒促进作物生长。同时,对农民们而言也利用了所有可能的时间来照顾作物。在图11—4所示的田里,冬麦即将成熟,芸豆还差1/3的时间也能成熟了,而棉花则是在4月22日刚刚被种下。现在,这片农田被分成了许多块5英尺宽的垄,垄间有一条12英寸宽的垄沟。垄上种植的两列小麦间宽为8英寸,垄上剩余位置种植的作物又占据了2英尺,这样一来剩下的就只有一条16英寸宽的狭沟。如图上半部分所示,(1)表示的是耕作,(2)表示的是施肥,(3)表示的是最后在收割小麦之前种植上棉花。垄沟的两旁都会种上一列芸豆,如图中地势较低部分所示。种上芸豆之后,垄沟就被挡住了。豆子是在小麦收割之后和棉花长大之前成熟,晚秋时在豆子收获之后还要重新翻犁和施肥,之后会再种上一茬作物,如此反复,一年便能种植四种作物了。农民不间断地给作物追肥,再加上土壤中含有充足的水分。获得最大的收益便指日可待了。

  图11—4这块地上实现了小麦、芸豆和棉花的间种套作小麦即将收获,芸豆已经生长了2/3,棉花刚播种上图主要把小麦作为拍摄对象,下图以芸豆作为拍摄对象

  在另一项计划中,冬麦和大麦会被并排种植着,然后给土壤施用一些绿肥。例如“中国苜蓿”这种野生的苜蓿属植物。如图11—5所示,农民会不断翻转它们,为种植在大麦周边的一列列棉花提供植物养料。在收割了大麦之后,原本种植大麦的土地会再次被翻耕和施肥,在棉花即将成熟的时候田里会种上油菜,以便在冬季的时候可以用油菜作原料腌制咸菜。

  图11—5  将百覆翻进土壤作为绿肥

  在中国。胶州湾附近的天津和北京都可以实行复种制。在这些地方复种的作物通常是小麦、玉米、大麦、小米和大豆。但这儿的土壤也不是很肥沃,年降雨量差不多只有25英寸,雨季大约是在6月末7月初。图11—6所示的是这儿一片土地在6月14曰的情景,从图上可以看出,田里种有两列小麦和两列大米,两种作物之间间隔28英寸。小麦即将成熟,但是贫瘠的土壤和千燥的气候(从1月1日到现在的降雨量只有2英寸多一点)导致小麦植株异常矮小。

  堆放在作物之间的粉末状肥料主要是在小麦收割之后用来给土壤施肥的。小麦收割之后会被绑成捆带回村子里去,之后农民则将小麦秸秆制成肥料。图11—7所示的是农民忙着用一把笔直的长刀切除小麦秸秆的场景,图中,农民一手按住小麦的一端,另一只手握住刀向下施力。被切除的小麦秸秆不是被用作燃料,就是被运往图11—8所示的用泥砖建造而成的堆肥池制作肥料。在这个池子里,小麦秸秆会和粪便以及草木灰混合在一起,然后人们再往里面加入一些水使它们腐烂。它们腐烂之后,可溶解性养料就与土壤充分融合在一起了。它们与土壤的融合并不影响土壤中的水分的毛细运动,在农田外围发生变化,并不会影响地表作物的生长。

  图11—8  中国直隶地区的一个猪圈,旁边是一堆稻草,可用来制作厩肥

  在中耕和复种结合的农业种植体系中,东方农民的轮作将引发一系列物理、有机化学和生物学的有利结果。有人认为作物的根部相互结合在一起能促进生长,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将作物紧密地种植在一起的这种做法就能为生长提供这种有利的机会。事实上,真正促成人们实行复种制度的原因并不是这个,而是之前已经列举出的一些很明显而且很重要的益处。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