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粤诗中呈现的岭南盐业

  

  【内容摘要】盐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品,自然会引起诗人们的心灵激荡,而呈现于其创作之中。古代广东诗歌也概莫能外。据从《全粤诗》中所作的不完全统计,自南朝梁开始,到明末清初为止,粤诗中之涉盐诗就有八十余家、二百七十余题。根据这些诗,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岭南盐业发展史的脉络,甚至有些诗中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填补盐业史的空白。

  【关键词】粤盐;盐业诗;盐业史

  【作者简介】李君明(1963—),男,东莞展览馆副教授,文学博士。
        张慧丽(1982—),女,东莞展览馆助理馆员。

  盐为食肴之将,居五味之首,是人类每日生活的必需品;春秋以来,国家逐步实行盐业专卖,盐税逐渐成为仅次于田赋的国家重要财政收入。于国于民,盐均为极其重要的物品,甚至可以说是有关国计民生。因此,盐就很自然地引起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关注,自然更会引起敏感的诗人们的心灵激荡,而鸣之于其诗歌创作之中,古代广东诗歌也概莫能外【1】。据从陈永正先生主编的《全粤诗》【2】中所作的不完全统计,自南朝梁开始,到明末清初为止,广东诗歌中之涉盐诗,就有八十余家、二百七十余题。虽然其中直接咏述岭南盐业的诗不算太多,但是根据这些诗,仍然可以大体勾勒出岭南盐业发展史的基本脉络,甚至有些诗中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填补中国盐业史的空白。

一、唐宋粤诗中的盐业

  岭南人咏岭南盐业的诗歌,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唐代高宗时期,揭阳籍将帅诗人陈元光就有《落成会咏二首》其二云:

    云霄开岳镇,日月列衙瞻。
    胜日当佳庆,清风去积炎。
    山畚遥猎虎,海舶近通盐。
    龙泽覃江浦,螭坳耀斗蟾。
    文床堆玉笏,武座肃金签。
    奇计绳陈美,明诚学孔兼。
    忠勤非一日,箴训要三拈。
    千古清泉水,居官显孝廉。【3】

  从诗中“海舶近通盐”句,可以看出至迟至唐高宗时期,岭南就已经用海船从事盐货贸易了。元光还有《南獠纳款》诗云:

    南熏阜物华,南獠俨庭定。
    野味散芳芬,海殽参茂密。
    胸篆飞瑞烟,蠙珠媚炎日。
    掩嫮笼白鹇,盐车闷鸂鶒。
    归化服维新,皇朝重玄质。
    筮辰贡龙颜,表子躬逢吉。【4】

  如果将“盐车闷鴻鸛”句中的“盐车”作“运盐车”解的话,那么从中可看出,当时岭南不仅已用海船运盐,陆上用车运盐应该是早已有之了;也可能当时岭南人早已懂得用盐来熏闷腌制禽肉了。

  北宋真宗时,有无名氏的《广州民为邵哗陈世卿歌》:

  (邵晔)知广州。城濒海,每蕃船及岸,常苦飓风。晔凿內壕通舟,飓不为害。及卒,广人怀其惠,多洒泣者。方晔之病也,朝廷以陈世卿,世卿亦良吏也。广南计口买盐,人以为害,世卿奏免之,于是广人歌曰:

  邵父陈母,除我二苦。【5】

  从本首歌谣小序中所述“广南计口买盐,人以为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北宋两广地区【6】曾实行过“计口买盐”(即官府按人头强行摊派买盐)的弊政,陈世卿奏报以后,朝廷才予以罢除。可能此政害民太酷,所以广州百姓才会编出民谣来歌颂奏免此政的知广州事的陈世卿,称其恩同慈母,除民痛苦【7】。

  北宋英宗时,官至工部尚书的曲江诗人余靖(1000—1064),有《送栾驾部》诗云:

    赋政古循良,恩威着一方。
    疲民恋冬日.黠吏畏秋霜。
    直道经摧折,公心愈激昂。
    米盐躬细务,绳墨谨周防。
    度岭囊装简,攀辕父老忙。
    采诗如有诏,持此续甘棠。【8】

  其中“米盐躬细务”句,可以看出盐业在当时岭南行政工作中的地位是仅次于稻米生产的。“绳墨谨周防”则是告诫栾驾部要谨守包括盐法在内的所有法律,并使法律更加周密。

  当听闻栾驾部已经度过南岭至粤,余靖又寄了一首《闻栾驾部度岭因寄》七律诗给他:

    久接贤规见准绳,
    还朝犹听颂声腾。
    安民虑远疆封静(佑计司以徭寇酋豪三十余人在州境,君拒而不留,民乃安堵),
    富国材高帑藏增(君二岁市铜八百万斤、银二十万两,一岁铸钱三千万贯)。
    野老赓歌除横敛(三溪盐场并草虚量子,岁出钱千缗以供徭人,君皆罢之),
    侍臣交表荐殊能(近闻侍从诸公累表荐导)。
    岭头若着关官籍,
    可察孤清节似冰(国家于岭道未着检察过岭之事,制若行之,則清污可分)。【9】

  本诗颈联出句后小注中提到岭南有三溪盐场,并说此盐场“岁出钱千缗以供徭人”,栾驾部罢之,可能此为害民弊政,所以“野老赓歌除横敛”。三溪盐场不详所在,可能距今粤北瑶族聚居地较近,从而可补史书记载之缺。而从尾联及其小注可看出,由于当时派到岭南的官员贪污腐败的比较多,所以诗人要向北宋朝廷建议在南岭上设置关口,以便查验任满北返官员的“宦囊”,则其为清官还是墨吏,就判然如浊泾或清渭般分明了。

  而北宋哲宗时,曾任澄海盐场官的循州(今惠州)诗人李前,其《题狮子山》七言绝句诗【10】,更是直接地描写了南路地区(今粤西)建设澄海狮子山盐场的热闹繁忙、生机勃勃的景象:

    筑堤凿井又通津,神宇盐场喜更新。
    力小但能支五事,增光犹待后来人。【11】

  此诗虽仅为一首短小的七言绝句诗,但充满了动感和激隋:人们为了建设新的盐场,先筑防波堤,又开凿水井,还得挖条水渠引来海水,虽然一片繁忙,但人们精神状态很好,甚至可以说是陶醉于劳动的喜悦之中了。从人们忙忙碌碌建设新盐场的行动中,似乎可以推测出可能当时澄海盐场已经开始采用了节省出盐成本的盐田晒盐法。此诗写盐场直接而生动,简明又扼要,显示出建设新盐场的动感。作者身为盐场官,常巡盐场,甚至可能就住在盐场附近,所以一定会常常见到人们修筑盐场的劳动景象,诗人应该是被人们的劳动热情所感染,本诗就从其肺腑中自然流出了。本诗仅二十八字,却大量使用了“筑”、“凿”、“通”、“喜”、“更”、“支”、“待”等动词,使得整首诗似乎飞动起来。

  南宋理宗时官至翰林的李忠简公【12】(1201—1257),有《送李尉兴龙之海丰任》七律诗云:

    书味无穷得属厌,待瓜六载不辞淹。
    乃心雅欲亲诸老,初筮惟知守一廉。
    毋纵弯弓猎鸡犬,谨防暴客起鱼盐。
    同乡同姓钟情处,酌别中秋吸玉蟾。【13】

  诗中“谨防暴客起鱼盐”句,即关涉到地处

  岭东地区(今粤东)的海丰县,可能当时因争夺鱼盐之利而存在私盐走私及缉私等问题,所以,作者要谆谆告诫将到此地担任县尉,主管查稽私盐和捕盗的李兴龙要“谨防”了。海陆丰地区自古民风慓悍,从此亦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二,明代粤诗中的盐业

  整个明代近三百年,广东海盐生产发展到极盛时期,粤诗人有关粤盐的诗也就相应地更多了。

  历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享年八十五岁的东莞籍诗人兼学术泰斗陈琏(1370—1454),其《鹾场夕照》七律诗,就是直接描述当时广府(广州府)所辖之东莞县虎门靖康盐场的名篇佳作:

    虎门落日暮潮来,归鸟翩翩作阵回。
    煮海竟烧烟万灶,收盐多积雪千堆。
    溪山绚彩曦光驭,屯栅增辉霁景开。
    氛複已销鲸浪息,不教蜃气结楼台。【14】

  此诗描述了明初东莞虎门靖康盐场在落日西沉时的壮美景象:大小虎头门地区(即今虎门)落日时晚潮滚滚涌来,飞鸟列成长阵,从空中翩然飞回巢中;灶户盐丁们烧煮海水为盐,其所用的锅灶成千上万,煮盐升起的烟雾缭绕于空;产出的盐如白雪堆积,多达千万余堆;溪山之上晚霞光彩绚烂,使得屯栅(盐场)周围也映射出了光辉,预示了明日又是一个大好的晴天:雾霾已消,巨浪平息,连海市蜃楼也不让出现了。

  由于本诗直接而全面地描写了虎门靖康盐场,所以被广东盐业研究者反复引用,从而成为广东盐业诗的杰出代表作。虽然此诗言“煮海竟烧烟万灶”,似乎当时仍然采用较落后的锅撇煮盐法,但从诗后半部人们对晴好天气的向往,也可能已部分采用了节省燃料与人工的晒盐法。

  明英宗、代宗、宪宗时海南文昌籍诗人邢宥(1416—1481),有《草亭望海》七律诗云:

    丘山望海水溟溟,万斛龙骧一羽轻。
    沙碛煮盐凝皓月,潮痕遗贝丽繁星。
    硐州夜露金银气,神电晴岚鹳鹤呜。
    同会朝来望北阙,休归长颂海波平。【15】

  其中“沙碛煮盐凝皓月”,反映了明中期海南盐场海盐生产的场景:人们于海边沙滩上煮盐,使卤水凝结成洁如皓月的精盐。

  同为明英、代、宪宗时期的海南临高诗人王佐(1428—1512),赋《海边纪行》诗云:

    外家家住海南边,垂老频来岂偶然。
    几个渔舟依海港,两三灶户傍盐田。
    潮痕每准星长短,水候仍催月次躔。
    风景苍苍今似昔,可怜华发半盈颠。【16】

  从诗中“两三灶户傍盐田”句,可以看出当时海南海盐生产的情况,诗中“两三灶户”说明盐业生产者并不多,可见当时可能在海南已经从事无须过多人力、物力的晒盐生产,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海南盐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所致。此外,诗中还正式出现了“盐田”一词,更说明了当时海南可能已采用了盐田晒盐法。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东莞籍寿星诗人,心学大师陈白沙(献章)【17】(1428—1500)之高足林光(1439—1519),赋《赠冯廷伯佥宪赴岭南专督盐屯之政》诗云:

    玺书遥捧向炎方,半是阳春半雪霜。
    鹾政应谙罗强弊,戎屯看抑并吞强。
    汉廷尚屈桓宽策,岭峤何疑陆贾装。
    图像还期终剧论,送君归梦绕吾乡。【18】

  从此诗可以看出明中期在岭南有“屯盐”之政,似乎跟土地兼并日甚一日一样,朝廷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向岭南直接派检察官员专门监督官军抑制兼并盐田(“戎屯看抑并吞强”),而派去的管理盐政的官员也应当熟悉当地盐政的弊端(“鹾政应谙罗强弊”)。

  而成化时期曾任广州府学提举的保昌(今南雄)诗人陈进,赋《温炎泉脉》诗云:

    祝融何处更钟英,双井灵泉秉日精。
    金燧煙荧从地伏,银床鼎沸自天成。
    鸡鸣畅谷波初溢,盐熟蚕丛焰欲生。
    若使唐宗游赏及,玉龙岂独置华清。【19】

  此诗记载了当时可能在今粤北地区发现了温热盐水泉,看来当时已完全掌握了通过煎煮以提取盐水泉中盐份的技能,不然何来“盐熟”之辞呢(“盐熟蚕丛焰欲生”)?

  主要生活在成化、弘治时的东莞榜眼诗人刘存业(1460—1506)【20】有逸诗曰:

    雨飞不带云(言戽水淋沙如无云自雨也),
    日烈方凝雪(言日色之烈则盐花拥地白如雪也)。
    井滴无源泉(言漏管如泉下井,非有源也),
    竹铸牢盘铁(言盐锅以篾当铁也入
    茅藏蓄水池(漕木木池而有畏水,故覆以茅也),
    屋发隆寒热(言盐灶火气薰蒸,虽极寒,亦必汗流而热也)。
    目不见舆薪(言柴烧既尽也),
    始看汤波竭(言卤乃成盐也)。【21】

  此诗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东莞盐丁生产海盐的全过程,如实反应了盐丁劳作的苦辛:

  东莞盐丁制卤的方法是刮土淋卤法。首先筑盐田,以之堆积将要晒的盐沙,盐田边以沟水围之。盐丁每天从沟中向沙田戽水,好像无云之雨,诗的首句即描写此情景。经此劳作,盐田冒出盐花,雪白的盐花在烈日的照射下宛如凝雪(“日烈方凝雪”)。随后为淋卤。“井滴无源泉”是指流人卤井中的卤汁如无源之泉。卤汁需防水冲淡,所以槽、井皆以茅草遮蔽,故而说“茅藏蓄水池”。卤汁经检验浓度合乎标准,就可以煮盐了。煮盐所用锅一般叫“牢盆”【22】,多用生铁铸造,而广东却多用竹篾制成,故云“竹铸牢盘铁”。煮盐前,盐丁用茅草搭草寮将灶密蔽,即是颈联对句首字的所谓“屋”。虽处隆冬之中,屋内盐丁仍然热汗淋漓(“隆寒热”)。尾联说柴薪烧完后,水尽而盐成。

  本诗是难得一见的详细叙述海盐从提取海水到最后成盐的整个生产过程的诗篇,特别每句诗后的小注,使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当时制作海盐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23】。

  享年九十五岁高龄的增城诗人、与其师陈白沙齐名的心学大师湛若水(1466—1560),亦赋《送黄小江佥宪进表毕还广州四首有序》诗,其小序云:

  夫皎皎者形物,泯泯者没己。是故显而微之,幽而不可掩,正而不为矫,和而不为随。其小江予尝从事于斯矣。自吾知小江于阳明子,后为权奸所黜,不见者垂十年矣。振落词华,一归本实。按盐于广,拜表于朝,往来相与论订,余甚欢之,作诗言别。【24】

  小序中言黄小江“按盐于广”,即黄时任广东巡盐御史。查道光《广东通志》卷十八,弘治时广东有巡按御史黄铠,直隶大兴人,甲辰【25】进士。

  主要生活在弘治、正德、嘉靖时期的南海籍【26】诗人霍韬(1487—1540),有《汪宪副诚斋平山海戎》【27】诗,诗中有“廉钦珠珍,田燸盐咸。维珠之纴,维盐之馋。匪珠匪盐,滥觞夷番”几句,即谈到明代广东另外一个重要的产盐区【28】,即滨临北部湾的原属广东的钦廉二州所属之海北盐场,当时广东海北道所辖的海北盐课提举司即设此处。此地因为擅渔盐之利,自然会成为争夺的焦点。到了明末清初,海北盐场及其所属龙门岛成为南明靖氛将军邓耀、凌海将军陈奇策等反清复明的根据地。

  嘉靖时潮阳诗人林大春(1523—1588),赋《送郁林王判官二首(王以盐法提举幕史来潮)》七言绝句诗云:

    汉家煮海储边计,幕下推贤遣使来。
    使者风流自江左,故将民瘼报霜台。(其一)

    风林郁郁武皇州,勾漏岩岩葛令游。
    此去三秋多碧树,应陪五马上丹丘。【29】(其二)

  明朝于广州府城内设置广东盐课提举司,辖潮阳县所设招收场盐课司等十四司【30】,林大春所送的王判官就是以盐法提举幕史的身份来潮阳招收场任职的,而且第一首诗的首句:“汉家煮海储边计”,即关涉到明代的开中法,即招商转运税粮到北方边疆等要害之区、以盐偿付脚价的制度,此制度对明朝巩固边疆地区曾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明末清初岭南盐业诗

  明末清初时期,广东的盐业生产量虽然有所下降,然而有关盐业的诗歌数量却不降反升。

  番禺(今广州东部,含今番禺和花都)诗人、著名抗清英雄黎遂球(1602—1646)次子黎彭祖(1629—?),赋《沈大夫石友以河内宪使谪司粤鹾邂逅相得留署中凡三年兹转佐信安尹诗以送之大夫高邮籍贵筑故首二句领起》诗云:

    样柯之水入番禺,甓社珠光粤海珠。
    香口用裁云朵判。绣心仍是玉般壶。
    龙城谪后文奇柳,羊石移来句劲苏。
    盬岸竞传盐铁论,岙门为绘越裳图。
    森罗远集梯山贡,亿秭曾蠲煮海逋。
    楚士每怜空抱璞,齐王何意识吹竽。
    谢家递见无双凤,秦树鏈翩八九乌。
    自笑幕开非记室,人言骖解为穷途。
    食鱼因我添醽醁,依鹊随君匝舳舻。
    片石支船辞五岭,支驴宿驿莅三衢。
    黄茅瘴底人方度,黑叶红时客未需。
    有志青云难远附,相思皓月几时俱。
    欲将商旅诸歌颂,续入甘棠献帝都。【31】

  诗题中言沈石友是以河内宪使的身份谪司粤鹾(广东盐法道),然而道光《广东通志》失载,故而可补史籍记载的空白。而“盬岸竞传盐铁论,岙门为绘越裳图”两句,则言及明清之际盐的引岸运销制度及澳门的近似于广东的风土人情。“亿秭曾蠲煮海逋”句谈到沈在“司粤鹾”期间,曾蠲免逋欠的盐引。

  黎遂球师陈子壮(1596—1647)之弟、明遗民、南海诗人陈子升(1614—1692),亦有《咏怀古迹乙卯》(五首),其四云:

          桂阳

    广郡延袤古桂阳,郡人不省是维桑。
    换盐忽漫逢宾客,食藕因思制楚裳。
    天下几州真刺史,我来一度旧刘郎。
    而今不作看花恨,消息王孙草尽芳(郴人以藕至连州易货)。【32】

  颔联出句“换盐忽漫逢宾客”,其中“换盐”一词,即涉及到粤盐销湘问题,而尾联小注内说湖南郴州人以其莲藕到广东连州换取货物,而广货之中自然会含有粤盐。

  同为子升所作的《韩公桥歌》七绝诗:

    船系连环石两头,一头盐饷接官邮。
    一头刺史登临处,清镜寒潭映北流。【33】

  本诗的第二句“一头盐饷接官邮”,则谈到当时有以盐充作军饷的现象,而且这些作为军饷的盐是通过官设驿站解送的。

  清初名僧释成鹫之父、明朝举人方国骅(?—1671)赋《趁市八首》七律,其一云:

    贾舶鱼航雪里来,冷烟残店竹檐开。
    难逢公子重迎亥,欲访吴门旧姓梅。
    兕酒已闻狂士哭,犊裙翻见关人哀。
    逋臣漫向鱼盐逐,一曲长歌日暮回。【34】

  诗的尾联出句“逋臣漫向鱼盐逐”,即道出了当时岭南地区人们追逐鱼盐之利的实情。

  而明遗民兼画马名家的东莞诗人张穆(1607—1687),其《答谢伯子先生》诗云:

    世外目不至,思君时梦游。
    兹游岂复梦,绝矫横中流。
    乱世感飘泊,衰年重离忧。
    天涯偶重见,握手仍生愁。
    问君犹善饭,焚膏阅坟丘。
    搦管遂千字,豪心不能休。
    廿年辞柴桑,别业青林幽。
    余有故国叹,剥落悲荒坵。
    快此最徧地,农贾饶身谋。
    鱼盐结海市,蜃气集云楼。
    武陵无复睹,渴览海天秋。【35】

  其中“鱼盐结海市,蜃气集云楼”句,可以看出当时岭南捕渔业与盐业之盛,甚至可能结集成为海市蜃楼。

  如果说上述广东诗人仅有零星篇章涉及岭南盐业,那么作为岭南三大家【36】之首的届大均(1630—1696),就有不少诗歌咏及广东盐业。如其《西台雨后行田》五言古诗云:

    蒙茏黄木洲,泛滥扶胥汇。
    池台俯闾井,耕钓存风概。
    濒海多涂泥,芳沃罕灌溉。
    春雨上膏滋,冬潮咸气退。
    烧盐有馀秆,垦土无留块。
    曰我沮溺人,耕断微禄代。
    宁须富粳稻,但欲除污莱。
    始晴命夫男,露田行不怠。
    汩汩引泉脉,苍苍悦山黛。
    虹生黄晕中,日出阴霞內。
    土坼百卉惊,基崩众流溃。
    殷勤语我农,旨否尝不逮。
    滂沱趣导渠,湍激宜安碓。
    在彼牛力偿,在此锄功贷。
    苗壮须附根,草肥或留菜。
    平生究水利,斥卤亦所爱。
    尽力志沟洫,开荒喜草昧。
    王道始力田,子职期秉耒。
    踟蹰盻有年,勤动终无悔。【37】

  诗中“烧盐有馀秆”句,谈到当时岭南地区有时以农作物秸秆为燃料,烧煮海水使成盐。

  大均之《合澜洲》五律诗云:

    合澜洲上望,蜃气雨中多。
    潮起三门海,风飜十丈波。
    盐田朝放水,沙潬晚收禾。
    鱼米兹焉贱,时时鼓棹过。【38】

  本诗颈联吟唱道:“盐田朝放水,沙渾晚收禾”,即早上给盐田里放进海水,傍晚在沙质的土地里收割禾稻。可能当时人们从事盐业生产的方式就是如此,即早上引海水进盐田,让太阳曝晒,尽量蒸发掉水分而生成含盐量高的卤水,最后再用禾秆烧煮以成盐。

  其《分水寓庐作》其一云:

    大雪嘉鱼出,南风白蚬肥。
    携来湘峡少,载向市桥稀。
    山海愁多盗.乡园老未归。

  先公涌口墓,咫尺亦相违嘉鱼产小湘峡,以大雪时出。市桥鱼盐所聚,密迩予乡。沙亭乱后,蛋船稀少,鱼贵于曩时矣。【39】

  诗后小注言“市桥鱼盐所聚”,其中“市桥”应指今广州番禺市桥,明末清初时已为当时岭南鱼盐的一个重要集散地,靠近大均的家乡沙亭。当时由于战乱,从事渔业生产的蛋户减少,所以鱼价比过去更昂贵,盐价趋高自然不在话下了。

  而大均的《雾重》其二诗曰:

    乘雾取凫雁,宜寒是水乡。
    蟹膏霜后满,螺柱雪前长。
    打网劳鱼妇,盘盐急海商。
    菊花嫌早放,辛苦及春阳。

  此诗颈联对句“盘盐急海商”即谈到因为天

  降大雾,从事海上运盐的商人因为盐船不能出发运营而着急不已。

  其《望海》其二日:

    虎门东浩淼,水与白云平。
    海蜃春多气,天鸡夜有声。
    烧盐农力暇,种草子田成。
    十亩茭塘曲【40】,吾躬欲往耕。【41】

  本诗又一次全面描写了虎门盐场的壮丽景象。其中颈联“烧盐农力暇,种草子田成”,直接谈到当时东莞虎门人利用农闲时节煎盐,而本用来种植作为煎盐燃料的荒滩,已逐步被改造成为良田。

  大均的《园菜》其三云:

    肉食吾何忍,家人菜色多。
    为菹盐苦贵,作酱药难和。
    丝落花成豆,萍浮叶似荷。
    羹鱼莼更荚,茎股采湖波。【42】

  本诗颈联说人们苦于当时盐价腾贵,无法腌制酢菜,自然也难于制作酱油(“为菹盐苦贵,作酱苟难和”)。

  大均作于丁卯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秋日的《刈稻丁卯秋日》六首其四云:

    沙田一望尽黄云,击鼓看禾海上闻。
    获稻舟如凫雁合,捕鱼人向水烟分。
    烧盐处处因禾秆,射弩朝朝及鳖裙。
    生钓河豚还大得,为渔吾亦胜为君。【43】

  诗的颈联出句“烧盐处处因禾秆”再次证明直到康熙二十六年秋天,东莞盐场仍然在用“禾秆”煎盐。

  大均之《南城眺望有作》七律二首诗云:

    帆拂城墙影不迟,海风吹乱扬潮时。
    楼飞似挟蛟龙气。笛奏休惊雁骛池。
    上下巡盐勤白打。东西抽货苦波斯。
    江鱼价贱金钱贵,疾苦炎州只自知。(其一)

    日斜愁见断头虹,飓母来时尚练风。
    海底鱼龙喧夜市,潮头宫阙起秋空。
    盐烧积雪千田白,花吐攀枝十里红。
    大小虎门多戍卒,莫令洋寇势相通。(其二)【44】

  从第一首诗颈联(“上下巡盐勤白打,东西抽货苦波斯”)可以看出当时盐课之重,使得中外盐商要么“白打”,要么因“抽货”而心“苦”。

  第二首的颈联与尾联,又一次咏唱东莞虎门盐场:从“盐烧积雪千田白”句可知,直至清康熙中期,虎门盐场的生产规模仍然很盛大,烧煮出的盐如雪堆积,千亩盐田皆成白色,可见当时盐业生产仍然是欣欣向荣。而从尾联出句“大小虎门多戍卒”可见当时国门的戒备森严,一方面弥补了有关盐场防务方面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扼守住虎门要塞,就可以使海上敌对势力无法联通成一气。所以当时的虎门不仅是重要的盐场,同时也是重要的海疆军事重镇。

  与屈大均同为“岭南三大家”之一、抗清烈士陈邦彦【45】(1603–1647)(大均业师)之子、顺德籍遗民诗人陈恭尹(1631—1700),也有部分诗歌咏唱岭南盐业。

  邦彦之《感怀十七首》其九云:

    番禺古都会,佳哉郁嵯峨。
    三江交洪流。海水扬清波。
    刘项争帝业,闭关自秦佗。
    黄屋与左纛,老夫聊自娱。
    山川足霸气,往往开雄图。
    中原鼎沸日,肝脑涂干戈。
    光岳气虽分,生齿存亦多。
    海国诚富强,金铁兼盐鹾。
    百货走天下,五兵雄诸华。
    盛朝为外府,乱政求金车。
    使者道相望,下民方荐瘥。
    北临汉台上,怅望伤如何。

  本诗可以说是自古作为岭南都会的广州之极具梗概的一部城市发展略史。其中“海国诚富强,金铁兼盐鹾”句,即谈到广州是因盛产盐铁而“诚富强”。

  邦彦的五古叙事长诗《王将军挽歌》,咏唱南明虎贲将军王兴据冈州(新会)抗清始末【46】。王兴以其坚持抗清,连其死敌清平南王尚可喜也对他敬畏三分,老诗人黄公辅更是依其抗清至死。后来王兴虽然失败,全家自焚死而犹荣【47】。而王兴等人之所以能坚持抗清到底,除了本人具有昂扬的民族气节外,更因为其擅山海之利(“海滨富斥卤”“煮波致财货”),也就是与其拥有煮盐冶铁的经济基础和与之相应军事实力密不可分(“铸冶成刀枪”)。另外一个抗清英雄靖氛将军邓耀据龙门岛,一直跟清军周旋,其抗清的基业也是因为他曾控制了海北盐场【48】。

  而恭尹的《端江五日写怀六首》其一云:

    五月牂牁水,今年少浊波。
    堤连沙衍出,山落石痕多。
    仰食资畲米,均输恃海鹾。
    东陲膏雨足。西土定如何。【49】

  诗中颔联对句“均输恃海鹾”,即谈到海盐在国家赋税收人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致国赋严重依恃盐税收入。

  恭尹的《秋园十首》其六:

    近郭非吾意,为园亦有初。
    本无锥可立,差免穴而居。
    就架扶丛菊,分泉育小鱼。
    今年盐价长,不必莳瓜蔬。【50】

  诗的尾联,跟屈大均一样,也谈到当年因为盐价上涨而没有必要腌制瓜果蔬菜了。

  恭尹之《铙歌有序十八首》其十四云:

    淮海盐坚物不胜,广盐力薄却相能。
    赣关近复通南引,独有湖南怨未曾。【51】

  本首七言绝句是难得一见的专门直接咏述广盐与淮盐的优劣及广盐销区问题的诗篇。本七绝首先咏述淮盐与广盐的优劣,淮盐虽“坚”而“物不胜”。广盐盐力(味)虽薄“却相能”。粤地海盐原先就近销往赣湘两省部分府州县,后因故停销,近来虽然恢复了在江西的销售,而对湖南的销售却仍然没有恢复,因而使盐民产生怨愤情绪。

  明末清初明遗民的精神领袖天然函呈和尚(1608—1686),亦有《吴观察采臣人海云吴督理鹾饷》诗云:

    乱后军储未易供,百蛮生事欲从容。
    羽书缓急空筹饷,闾井蠲输赖劝农。
    赋役尚宽僧户税,寻盟深愧虎溪踪。
    麻衣身在陪轩冕,秋叶萧萧落远峰(到底是山人习气)。【52】

  天然和尚此诗也谈到清初由于战事倥偬,农业残破,田赋征收困难,所以不得不将比较有保障的盐税充作军饷,而且专门用“鹾饷”【53】一词来称呼这种军饷,并派专官督理此事。道光《广东通志》卷四十四《职官表》三十五:吴嵩仞,北直人。进士。顺治十五年(1658)任按察副使。正好本年隆兴寺改名海云寺【54】。本诗应作于此年前后。

  天然函星和尚之首座、留存至今的广州海幢寺【55】开山祖、番禺诗僧阿字今无和尚(1633—1681),曾北上辽阳探望因反清而被流放的师叔剩人函可和尚(1611—1659)。释今无平生极其好游,曾十一次登罗浮,又渡沧海到海南。当其游琼途经阳春县时,赋《阳春县》诗云:

    小邑阳春县,荒冈睹岭尖。
    停轮惜白日,买饭爱青帘。
    水米贱于布,山柴只换盐。
    欲询明日路,乡语不能兼。【56】

  其中颈联对句“山柴只换盐”句,谈及属于南路地区的阳春县,当时可以用山上的薪柴换取海盐,从而可推知当时盐价可能很低廉,同时也说明当地盐场可能仍然需要用薪柴做燃料以煎煮海水成盐。

  而其《送沈石友鹾使之任三衢郡丞》(五首)其三云:

    回天消积害(盐司有积逋八十余万,公请蠲,以苏商困),持地任惊涛。
    独识人应忌,孤根节自高。
    酒浓沉块垒,诗捷发雄豪。
    静得神珠照,原无叱驭劳。【57】

  诗的首联出句小注言“盐司有积逋八十余万,公请蠲,以苏商困”,更是直言清代盐业官督商运之弊端:即由于官督商运制的制度缺陷,造成广东盐课提举司“有积逋八十余万”,使得盐商疲弊,沈石友请求蠲免所欠以缓解盐商的困乏。

  而具有明遗民思想倾向的康熙朝番禺籍著名寿星诗僧释成鹫(1637—1719),其《烧畲歌》,更是既生动细致又全面客观地描述了广东灶户盐丁们的血泪生活:

    野人赤脚走官道,踏上盐田看监灶。
    灶丁烧畲不煮海,万井寒烟风浩浩。
    道旁老翁知是谁,手拨畲灰归去迟。
    相逢举手相劳问,自言生长升平时。
    寒乡旧是煮盐户,出门咫尺无旷土。
    自从斥卤变桑田,丁男始识农与圃。
    盐场作田田有租,场中无盐仍追呼。
    一田二税互逼迫,十年两役纷支吾。
    荒年百室如悬磬,年丰谷贱为农病。
    县主场官交索租,孤儿寡妇疲奔命。
    今冬尽室输官仓,明年枵腹春耕忙。
    新丝卖尽又新谷,空拳无计完秋粮。
    城申富人巧生殖,九分出钱十取息。
    娇儿稚女相随来,薄暮得钱朝雇役。
    得钱未暖便纳官,归来入室摧心肝。
    人生恩爱岂不重,践土食毛良独难。
    田家耕田食贵米,盐户无盐啖清水。
    可怜半死白头翁,回首升平如梦里。
    烧畲煮灰灰作盐,持盐易米堪养廉。
    殷勤致语道旁客,蓼虫习苦不知甜。
    我闻老翁呜咽语,咄嗟涕泣零如雨。
    九重天高唤不闻,老翁老翁徒自苦。【58】

  由于盐业凋敝,昔日灶丁如今烧畲而不煮海,“斥卤变桑田”,“盐场作田田有租”,盐场不产盐而仍然强制灶户交盐税(“场中无盐仍追呼”),以致于种地的人食用昂贵的米,而生产盐的灶户只能喝白开水了(“田家耕田食贵米,盐户无盐啖清水”)。

  释成鹫的长诗《题赈荒图为马卧仙赋》更是记载了“岁之丁丑(康熙三十六年,1697)夏四月,米价高腾市舂歇”,使得“香山(今广东中山)在昔鱼盐地,回首沧桑见凋弊”【59】。

  除了广东诗人咏粤盐业的诗歌之外,在一些族谱中也有少量有关盐业的诗篇。如《凤冈陈氏族谱》卷十二《家翰诗·靖康即景》诗云:

    地极岭南枕人流,片帆冥渤去悠悠。
    蜃台幻出峦烟结,贾市依稀白浪浮。
    鱼屋数椽荆点径,平堤千顷草排洲。
    波熬秋尽连阡陌,不逊当年管氏筹。

  此诗又吟及东莞虎门靖康盐场【60】,特别尾联,更是直接言及靖康盐场的繁荣景象,甚至说当时盐场的盐业专卖政策,跟中国盐业专卖的鼻祖、春秋时齐桓公之相管仲的盐业专卖政策相比也毫不逊色。

  另外,《凤冈陈氏族谱》卷十二《家翰诗》还有两首诗,是专门写给靖康场两位盐官的:

      赠场大使俞父台新任陈弘智

    舟楫才猷台阁器,丹书初伞使鹾场。
    尼山会计原求当,胶鬲鱼盐足见长。
    一路福星悬泽国,四郊编户乐炎方。
    灶民从此瞻康阜,登弟(第)甘棠颂未遑。

       送场父母吴大使佚名

    合澜波浪静南天,厚泽曾深十六年。
    栅户不惊囹圄梦,灶丁长乐漏池田。
    圣明已注勤劳绩,黎庶徒思父母贤。
    惆怅洞庭湖水阔,裹阳馀我惠流传。

  这是两首迎来送往两位靖康盐场大使的诗。查《两广盐法志》【61】卷二十一,有如下记载:

  俞子鳞,浙江人。康熙二十五年任(靖康场大使);吴璧,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这样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陈弘智的诗应写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是弘智迎接俞子鳞新任靖康场大使时所赠之诗;而后一首诗是欢送场大使吴璧的,应写于雍正四年(1726),此时吴璧已任靖康场大使长达十六年(康熙四十九年至雍正四年),正好与诗中所述相符(“厚泽曾深十六年”)。诗中称颂吴璧任职期间灶户盐丁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栅户不惊囹圄梦,灶丁长乐漏池田”),正因为此,他才能久任场大使历十六个春秋,而其他靖康场盐官任职长者九年(高俊,雍正八年任,乾隆三年离任),短者仅任职一年(吕国昌,雍正七年任,八年离职)【62】。

四、歌谣中所展现的广东盐业

  此外,历代方志中也有为数不多的民谣,却真实而全面地反应了古代广东盐工的生活:

       盐丁叹  旧志  漫叟

    煎盐苦,煎盐苦,煎盐日日遇阴雨。
    爬赚打草向锅烧,点散无成孤积卤。
    旧时叔伯十余家,今日逃亡三四五。
    晒盐苦,晒盐苦,皮毛落尽空遗股。
    晒盐只望济吾贫,谁知抽算无虚土。
    年年医得他人疮,心头肉尽应无补。
    公婆枵腹缺常霍,儿女遍身无全缕。
    场役沿例不复怜,世间谁念盐丁苦。
    盐丁苦事应难数,豪商得课醉曰歌,总摧得饺歌且舞。
    盐丁苦,盐丁苦状类圈羊,群恶宣骄猛如虎。
    何时天悯涸辙鱼,清波一挽沧溟溥。

  上述出自康熙《新安县志》卷十二的民谣,真实地反映了盐工生活的苦况:从事煎盐的盐丁已经非常辛苦,而天公也偏偏不作美,天天都是阴雨天。盐丫们不得不爬鹻上山打来野草来烧盐锅,然而空忙乎一场而无法成盐,“点散无成孤积卤”;由于劳而无获,所以,盐丁们大批逃亡,“旧时叔伯十余家,今日逃亡三四五”。而从事晒盐的盐工,其生活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长期艰苦的重体力劳动,使得他们“毛皮落尽空遗股”。本来从事晒盐只是希望改变自己贫困面貌,谁知朝廷抽税无孔不入(“抽算无虚土”)。结果盐工们是“年年医得他人疮,心头肉尽应无补”,即年年辛苦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用自己的心头肉去填补别人的疮伤。以致于盐工家中老父老母(也应包括盐丁夫妇)、妻子儿女食缺家常餐饭、衣无完整布匹(“公婆枵腹缺常湌,儿女遍身无全缕”)。盐丁们如此穷困,而朝廷仍然是照章纳税,对盐丁的困境毫无冷惜之心(“场役沿例不复怜”),所以他们发出“世间谁念盐丁苦”的浩叹。盐丁们痛苦的情事应该数也数不清,而豪富的盐商和总摧们得到盐课却是醉歌狂舞。盐丁的痛苦状况类似圈中的羊,而以豪商和总摧为代表的黑恶势力却是骄横跋扈、凶猛如虎。最后本歌谣发出这样的呼喊:什么时候苍天怜悯如同处于干涸车辙中之鱼的盐丁们,一挽大海中的清波,普降甘霖于寰宇(“何时天悯涸辙鱼,清波一挽沧溟溥”)?

  本民谣显然咏唱的是沙井的归德盐场。归德盐场始设于北宋时期,到了南宋和元代,已发展成为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63】。至明代,朝廷于臣上村(今深圳沙井大村内)设立了盐课司署,后来虽经改朝换代,盐场仍保持一定规模,直到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才被正式裁撤。【64】

  同样出自康熙《新安县志》卷十二的江振沛【65】的《鹾海谣歌旧志》,更因其多方面反应了盐丁们的苦难生活,所以作品一面世,就被当时人广为传诵:

    遐陬赤子难衣食,砍山煮海劳筋力。
    煎熬辛苦无奈何,徒思出作而入息。
    场户逃亡代破偿,县当里甲纳秋粮。
    饥寒切骨谁怜悯,憔悴一身当县场。
    夫妻劳勚生息少,形枯精耗多殇夭。
    聚敛惟拘足额求,摧科政巧多流殍。
    岂知水接东西江,则坏国初赋有常。
    一丁岁办二小引,户有三丁共贴帮。
    条科罪犯煎盐律,役满宁家应计日。
    盐丁生本是平民,终日煎办无优恤。
    县籍秋粮科灶田,场单据亩又税盐。
    灶盐两税丁重役,例免瑶差杂泛编。
    困穷救死常不赡,重敛横差欺莫办。
    累朝恩例付空言,吏缘为奸遂成渐。
    逼迫纷更损大和,忽惊地底出双鹅。
    奸雄相率偷生计,岁岁潢池频弄戈。
    廉明赖有东湖老,援拯深恩同再造。
    类编恩例恤盐丁,玩法群奸尽除扫。
    天假临场鲜侍御,痛察盐丁发深虑。
    奏将盐引减价银,焦枯重喜逢甘雨。
    馀生复逢林宪佥,职司盐法重垂怜。
    摅忠再为医民瘼,奏疏详明达席前。
    聪明览奏应矜惕,轸念舆情生感激。
    钦承真切转鹾司,务令残喘除心匿。
    奈何行法遇非人,自叹盐丁生不辰。
    户口伪增为足额,混差民灶不相分。
    重磨叠害因消索,悍差催盐如虎恶。
    冻雀何心恋纥干,愤飞都向生处乐。
    逃移接踵嗟时变,势若千钧悬一线。
    比邻无复报晨鸡,荒林每见巢春燕。
    严霜凛烈转阳春,玉烛春台郑父心。
    洞炤闾阎回死力,讴歌从此遏呻吟。
    肺肝铭缕思公德,入觐枫宸应指日。
    心悬烛影逐双旌,口碑咸海千秋勒。
    愿公报政早迁乔,薇垣亟返使星轺。
    甘霖大沛苏群搞,试釆重生赤子谣。

  本歌谣首先历叙盐丁的种种苦难与不幸:因为谋生艰难而当了“砍山煮海劳筋力”的盐工,无奈而辛苦地煎熬卤水成盐,只能徒劳地思念当年当农民时过的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生活。由于其他盐场灶户大量逃亡,剩下的盐丁只好被迫代替逃亡者偿付盐课,县衙又把他们当作编人里甲的农民,还让他们交纳秋粮。他们饥寒切骨,谁会怜悯他们,只能憔悴地当盐工。盐丁夫妻终年劳动,休息的时间很少,使得他们“形枯精耗”,生出来的孩子也“多殇夭”。显然,这种无休无止的重体力劳动不但损害了盐丁们的健康,甚至于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殖和繁育后代的能力。

  其次控诉征收盐课的种种弊端:以总摧为代表的征盐税者只知道“聚敛惟拘足额求”,巧立名目摧征盐课使得野外多流亡者和饿殍(“摧科政巧多流殍”)。同时整个广东东、西江的盐场已经根本不遵守开国之初所订的盐课常例,使本来为平民的盐丁“终日煎办”而没有“优恤”。而且他们不但要纳盐税,还要交田赋(“县籍秋粮科灶田,场单据亩又税盐”)。盐丁困穷得救死还常不赡,还要重敛和横差他们。累朝历代所谓“恩例”已成为一纸空言,收税的小吏们夤缘为奸,已经蔚然成风。

  再次盛赞部分清廉的盐官们的善政:有位号东湖的盐官公正廉明,他“援拯”盐丁,恩同再造。他分类编订“恩例”,善待优恤盐丁,舞文弄法的群奸被他全部扫除;另一位人称鲜侍御的盐官,好像老天通过他来痛察盐丁的苦难,他经过深思熟虑,向朝廷上“奏将盐引减价银”,盐丁们如同焦枯的禾苗又一次喜逢甘霖;又碰到一位盐官林佥宪【66】,“职司盐法”、垂怜盐丁,为了医治民瘼,向朝廷呈上详明的奏疏。皇帝览奏后应同情盐丁并自警,进而轸念民情,将批示转达盐课司,令其务必改正,从而除去人们的心病(“务令残喘除心匿”)。

  最后主要叙述革除弊政的艰难历程:首先执行盐法者用非其人,盐丁们只能自叹生不逢时。这些所谓的“行法者”通过虚增户口来凑足税额,混杂农民和灶户,使他们无法区分,然后重复征税(“重磨叠害”),而且剽悍的差役们催征盐税时像老虎一样凶恶,所以盐丁们只好作鸟兽散,愤然逃亡他乡另谋生活出路(“冻雀何心恋纥干,愤飞都向生处乐”)……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从古代广东诗人咏唱岭南盐业的诗歌中,大体看出广东盐业自古代至清朝的发展脉络,一些篇章所涉及的内容甚至可以填补中国盐业史的空白。这些历经尘劫而留存至今,从而显得弥足珍贵的吉光片羽,可以作为研究岭南盐业发展史的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值得人们仔细玩味和认真研究。

注释:

【1】本文所涉粤诗含海南及已属广西的原钦、廉两州与今港澳地区。

【2】陈永正.全粤诗[Z].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3】明胡震亨编清康熙刊配钞本《唐音统签》卷八百一十九、《全唐诗》卷四十五。

【4】陈尚君辑《全唐诗续拾》卷八引厦门图书馆古籍部藏民国五年印陈祯祥撰《颍川陈氏开漳族谱》。

【5】《东都事略·邵哗传》。

【6】两广地区在北宋时称广南,分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此即今广东和广西之名的由来。今云南文山州亦有广南县,此由明时所设府名而改,与宋时的广南无关。

【7】阮元《广东通志》卷十四《职官表》五:邵奕,大中祥符四年(1011)知广州军州事;陈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雍熙二年(985)进士。以秘书少监于大中祥符八年知广州军州事,在任仅一年。九年,李应极上任。所以,奏免计口卖盐弊政事应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

【8】余靖.武溪集:卷一[z].

【9】余靖.武溪集:卷二[Z].

【10】清李书吉等修嘉庆二十年刊《澄海县志》卷七《山川》所录此诗略有异文,曰:“筑堤开井易通津,神宇盐亭又鼎新。力小但能支五事,增光更俟后来人。”

【11】明戴璟修嘉靖《广东通志稿》卷二《山川》,康熙《澄海县志》卷一《山川》,黄挺、马明达《潮汕金石文征》引翁方纲《粤东金石略》、孙星衍《寰宇访碑录》。

【12】即李昴英,与余靖后先齐名,原有李忠简公祠立于海珠石上,其祠与海珠寺均为广州名胜,后代文人对此多有题咏。

【13】文溪集:卷十五[Z].

【14】(明)崇祯东莞县志:卷七[Z].

【15】湄邱集:卷二[Z].

【16】鸡肋集:卷九[Z].

【17】陈白沙是广东唯一从祀全国各县孔庙的心学大儒,与明王阳明(守仁)相伯仲,其开创的江门学派(也称陈湛学派),影响极其深远。

【18】南川冰蘖全集:卷十一[Z].

【19】(清道光)直隶南雄州志[Z]:卷十七.

【20】东莞人无中状元者,存业即为莞人科甲最高者之一(整个科举史上东莞有两人中榜眼,另一位为清乾隆时武榜眼植璋,民国《东莞县志》卷六十八有传)。

【21】见雍正《东莞县志》卷五之《盐法》,此诗《全粤诗》失载。

【22】清龚自珍有《咏史》诗云:“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诗中以“牢盆”指代清代富甲天下的淮扬盐商。

【23】在《东莞历史人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587—588页《刘存业》一文中,谢创志先生参照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对本诗有更加详尽的解读,可参看。

【24】甘泉先生文集内编:卷二十五[Z].

【25】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

【26】今广州市西半部及佛山市部分地区。

【27】渭臣文集:卷七[Z].

【28】广东最早和最重要的产盐区原多集中于广府(广州府)沿海地区(今珠江人海口以东莞为中心的珠三角沿海地区),后来逐渐向岭东(今粤东)、南路(今粤西)和海南道(今海南)及海北道(原属广东钦、廉两州。今大部分地区于20世纪60年代已划给广西)地区扩展。可参看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北京:人民出版社l997年9月版,第499页。

【29】井丹林先生文集:卷六团.

【30】郭正忠冲国盐业史:古代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1】(清)陈恭尹.番禺黎氏存诗汇选[Z].

【32】中洲草堂遗集:卷十四[Z].

【33】中洲草堂遗集:卷十七[Z].

【34】(清)黄登.岭南五朝诗选-卷七[Z].

【35】《铁桥集》。

【36】“岭南三大家”另两位为陈恭尹和梁佩兰(1630—1705)。梁虽为明遗民而仕清,与屈、陈始终不仕清的政治态度迥然有别,但不影响其互为好友而经常往还酬唱。

【37】屈大均.翁山诗外:卷一[Z].

【38】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六[Z].

【39】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八[Z].

【40】康熙二十五年(1686)闰四月,两广总督吴兴祚以茭塘黄女官沙(番禺茭塘司)之田三十七亩惠屈大均自耕之。大均所耕地应与虎门隔海相望,故其诗中多咏及之;且大均嫡妻王华姜殁于东莞士绅尹源进的未修成之兰陔别墅;后又迎娶东莞石氏女为侍姬,名之曰香东;其子明洪以博罗籍入学为诸生。凡此种种,大均就自然会常常往来于莞穗之间。

【41】屈大均.翁山诗外:卷之又八[Z].

【42】屈大均.翁山诗外:卷之又八[z].

【43】【44】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十[Z].

【45】陈邦彦与南海陈子壮、东莞张家玉几乎同时因抗清而殉国,被并称为“岭南后三忠”,与原供奉于南园(今广州孙中山文献馆)抗元三大忠(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后先辉映。

【46】独漉堂诗集:卷二[Z].

【47】王兴墓至今仍然巍然屹立于广州粤秀公园内的粤秀山上供后人瞻仰拜谒。

【48】明清之交江浙与两广多有坚持抗清者,清乾隆时编《贰臣传》,列卷首者为洪承畴,而整本书中所列贰臣竟无一粤人。

【49】【50】独漉堂诗集:卷五[Z].

【51】独漉堂诗集:卷十[Z].

【52】瞎堂诗集:卷十四[Z].

【53】古人也称此种军饷为盐饷。

【54】《瞎堂诗集》三、《海云禅藻集》、《循行堂集》。海云寺原址在今番禺南村雷峰,抗日战争时全毁于当地无赖恶徒,今其地为养鸡场。

【55】寺在今广州海珠区(俗称河南)海幢公园内,曾问其开山祖于寺僧,彼竟浑然不知。

【56】阿字无禅师光宣台集:卷十八[Z].

【57】阿字无禅师光宣台集:卷十九[Z].

【58】咸陟堂诗集:卷三[z].

【59】咸陟堂诗集:卷四[Z].

【60】东莞虎门靖康盐场影响极为深远,留存至今的东莞八景就有“靖康海市”。(东莞古八景为:黄旗山顶挂灯笼,市桥春涨水流东,凤凰台上金鸡叫,宝山石瓮出芙蓉,靖康海市亡人趁,海月风帆在井中,彭峒水帘好景致,觉华烟雨望朦胧。此八景今仍被刻于东莞市东城区旗峰公园内黄旗山顶灯笼基座上。)

【61】(清)李侍尧.梁国治.两广盐法志[Z].

【62】(清)李侍尧.梁国治.两广盐法志:卷二十一[Z].

【63】明代广东设立了两个盐课提举司:广东盐课提举司(治在广州府城内)和海北盐课提举司(治在廉州府城内)。广东盐课提举司就有十四盐场(小江场、石桥场、招收场、矬峒场、淡水场、咸水场、归德场、黄田场、海晏场、东莞场、靖康场、隆井场、双恩场和香山场),海北盐课提举司管辖今粤西地区、海南和已屑广西的钦、廉两州在内的十五个大盐场(博茂场、武郎场、白石场、大小英感恩场、临川场、三村马袅场、官寨丹兜场、白沙场、西盐白皮场、博顿兰馨场、蚕村调楼场、陈村乐会场、东海场、新安场和茂晖场)(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3第4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

【64】《沙井镇志》(2002年6月版),详见《沙井盐丁在民谣中复活》,载2003年5月18 日《晶报》(深圳)。

【65】江振湍,即江振沛,明新安人。父早丧,事母能孝,博通经传,放情山水。家近云溪寺,日往憩焉。尝赋《鹾海谣》,人传颂之。康熙《新安县志》卷十有传。

【66】道光《广东通志》卷十八载明万历朝有巡按御史林秉汉,福建漳浦人,进士。

Lingnan Salt Presented in Guangdong’s Ancient Poem

Li Junming and Zhang Huili

  Abstract:Salt as important goods related to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causes the soul excitement of poets that presents in their works. The ancient Cantonese poetry was also included in it.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of”Quan Yue Poetry”, there are nearly eighty People, two-hundred and seventy poetries involving salt from the Liang of Southern Dynasties to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From these poetries, we can outline the venation of salt development history of Lingnan, some contents in poetries can fill the gaps of salt history.

  Key words:Yue Salt; Salt Poetry; Salt History

原载《盐业史研究》2010年第4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