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城邦崛起的罗马帝国
罗马在起初只是意大利中部台伯河沿岸的一个小城邦。但到了公元1世纪,它已统治了一个帝国,其疆域北起不列颠,南抵利比亚和埃及,西至西班牙,东达叙利亚地区。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它的幅员辽阔,还有其生命力的长久:从公元前3世纪征服意大利起,直到公元5世纪蛮族入侵时为止,罗马帝国维持了约700年之久。这种非凡的扩张历程是通过同大大小小的邻邦——北非的迦太基等强大城邦,东方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后继者等君主,以及占据着西班牙、高卢等地的诸多部落——进行不间断的战争而完成的,直到罗马再也没有对手为止。
早在古典时期,人们已开始讨论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希腊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在意大利居住将近17个年头,创作了一部记载罗马帝国兴起的历史。这部书成为我们了解罗马扩张相关记载的基础,但并非所有人都接受他的解释,即罗马原本就是一个扩张性的城邦,冷酷无情地追求着统治全世界的目标。
多年以来,现代学者们结合自己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的看法,对罗马帝国进行了较为温和的评判,并利用“防御性帝国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它的发展。该理论认为,从本质上讲,帝国的产生是出于安全需要所迫而出现的不得已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威廉·哈里斯的影响下,人们又开始更多地强调罗马的扩张性和军国主义,并且这两个特征都被视为是在一个追逐荣耀与财富的贵族集团推动下产生的结果。更晚近的时候,阿瑟·埃克斯坦调和了上述两种分析方法。他提出,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古代国际关系格局中,所有的国家都必须同时既是扩张性的,又是防御性的,在这方面罗马的做法跟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只要瞥一眼地图,就会发现惊人之处。罗马帝国的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内陆海——地中海。在中国或波斯等帝国里,一支军队可以从帝国的一端沿陆路畅通无阻地行进到另一端,但在罗马帝国,这却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罗马作家老普林尼认为,罗马的中心地理位置对它成为世界统治者极其有利,这个看法在地中海的背景下是成立的。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而意大利位于地中海中心,因此,罗马的帝国既是海上的,又是陆上的。罗马的许多胜利是在陆地上取得的,但罗马的扩张也依赖于对海洋的控制。直到统治了地中海后,罗马军队才开始越过阿尔卑斯山,向北方进行大规模的扩张。为了理解罗马帝国,我们不能低估地中海的重要性。它使得商品、思想有机会在此前一定程度上处于隔绝状态的不同地区间进行流通。通过对战败臣服地区的掠夺、课税得来的帝国利润,也可以借助比陆路交通容易得多的方式被运往罗马。同等重要的是,罗马可以确保自己从远方获得充足的食品供应,沿海路从西西里、阿非利加和埃及运来谷物。这使得罗马城的人口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虽然罗马需求水平的提高无疑导致了其他地区的物资短缺。
作为帝国的最初源头,台伯河畔的那个小城邦也在两个重要方面影响了帝国的发展历程。首先,在其扩张的最初阶段,统治罗马的不是国王、皇帝或武将,而是一个由贵族元老院和平民大会共同构成的共和政体。这使得帝国拥有了弹性和稳定性,那是由个人创立、统治的帝国往往不具备的。例如,亚历山大的庞大帝国仅维持了十年,就因他的死亡而分崩离析。直到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城的这种政体系统才最终瓦解,让位于元首制。
罗马的另一个令人惊异之处在于其包容他者的能力,这进一步增强了帝国的弹性。作为一个城邦,它的公民要和同盟者们一同参加战斗;但与希腊城邦不同的是,罗马乐于将公民权向外来者开放。在公元前1世纪初,罗马与意大利同盟者之间的一场战争使意大利的全体自由民都获得了公民权,并逐渐改变了罗马的国家性质。其后果之一便是,臣服于罗马的各国统治精英成了帝国统治精英的一部分。因此,他们非但没有领导自己的人民抵抗罗马,反而成了罗马政权的拥护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得以进入罗马元老院,有的甚至成为元首。罗马城本身则逐渐与帝国融为一体。
罗马帝国是靠暴力建立的,即便在它建立之后,暴力的征兆仍无时不在。罗马政权最持久、最引人注目的遗物便是它的那些竞技场,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罗马当地的圆形大竞技场。但帝国是不能仅仅仰仗暴力而生存的。臣民在帝国里享受到越多的既得利益,他们便越乐意支持这个帝国。罗马史家塔西佗曾记载过,被征服的不列颠首领们是如何慢慢地开始欣赏罗马文化的:他们讲拉丁语,穿罗马长袍,光顾浴室并享用丰盛的酒宴。塔西佗不无讽刺意味地评论道:“懵懂无知的他们把这一切都称为文明;但事实上,这些正是他们所受奴役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爱丁堡大学)
吕厚量/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16日第2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