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碑后拆碑的实地考察

  本报记者深入实地,考察黑龙江省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的台前幕后

  车水马龙的街道,来来往往的人群,记者置身其间,感觉和北方绝大多数县城无异。只有环顾街道两旁的店面,才发现这个县城的与众不同——几乎所有店面的牌匾都有中文和日文标示。这就是素有“龙江第一侨乡”之称的哈尔滨市方正县。从当地政府为日本“开拓团”树碑,到网民微博哗然发酵;从网友千里奇袭砸碑泼墨,到有关部门以布遮羞,拆碑掩埋……短短一周时间内,这个人口只有20多万的东北小县城,霎时间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深夜拆碑

  8月5日晚23时,家住方正县吉兴村的村民老张从睡梦中醒来。他断断续续听到从村外传来工程机械的轰鸣声。走出家门,抬头望去,两里地外的“日本坟”(当地村民把中日友好园林称作“日本坟”)灯光闪烁,轰鸣声正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因为前天出了网友砸碑泼墨的事儿,所以通往园林的各条道路都已被严密封锁。由于距离较远,老张没看清那里到底在做什么,便又回家睡觉了。几个小时后,轰鸣声渐渐消失。

  一大早,老张赶到园林外想看个究竟。园林内外负责安保的人员依旧很多,他沿着铁丝网外的土路绕向曾经立“开拓团”碑的地方。走到近前才发现,碑被拆除了。原来立碑的地方被一些黑色碎沙石掩埋填平。

  顺着泥土道上工程车车轮留下的痕迹,老张在距“开拓团”碑几十米外的导流渠中发现了秘密。一大堆新翻出的浮土把导流渠的一部分掩埋,虽然埋的严实,但还是有一小段碑体的残骸露在了泥土之外。

  本报记者几经波折赶到现场发现,昨天还立着盖帆布碑体的地方一夜间被夷为平地。园林内也逐步放松了警戒,村民和游客们被允许进入园内参观。一些远道而来的网友甚至在园林外点燃鞭炮以示庆祝。

  园林内除了一部分身着安保制服的工作人员,方正县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坚守在现场。记者向工作人员求证到,“开拓团”碑确系县政府安排拆除。但当记者问及碑体是什么时候拆的,是上级部门的安排还是舆论质疑的压力,以及园林公墓下一步的规划安排等问题时,在场的有关领导纷纷保持沉默。

  辩解与缄默

  事件的进展总是出人意料。7月30日,一则有关“黑龙江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了70万为侵华日军逝者立碑”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蔓延。该微博称,为了GDP和政绩,方正县花费70万元为侵华日军逝者立碑,以求吸引日商投资。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对于媒体及网络上公众的质疑,方正县领导迅速予以回应。8月2日,常务副县长洪振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立此碑,是为了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地展示这段历史,警示和教育后人认清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感受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情怀,牢牢吸取历史教训,永远珍惜世界和平。同时,洪振国否认了方正县立碑的举动是出于经济方面考虑的说法。

  8月3日晚,方正县政府开通官方微博。当晚20点55分开始直到午夜,官方微博接连发布三条微博,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园林内的“开拓团”碑状况。特别是一段视频中,伴着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让的钢琴曲《天空之城》舒缓的背景音乐,方正县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王伟新带着凝重的语腔陈述着树立“开拓团”碑的背景和意义,回答了媒体和公众的质疑,与之前洪正国的回应如出一辙。

  但是,一场由微博引起的风波并没有因为当事方开通微博迅速回应而得到平息。针锋相对的质疑与反质疑,被一场意外的网友千里奇袭砸碑泼墨事件所改变。

  8月3日下午,来自河北、江西、湖南等地的5名网友潜入园林,上演了砸碑泼墨一幕。事后媒体大量报道,5名网友的举动也得到绝大多数网民的支持。之后,又有几拨人试图进入园内进行泼墨,结果被戒备森严的安保人员拒之门外。

  5日,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开拓团”碑已经被厚重的帆布所遮盖。而方正县政府对事件从此保持缄默,两天时间里连官方微博也停止了更新。记者当天在方正县政府办公大楼内等候整整一个下午,未得到政府任何部门有关领导的回复。

  沉寂了整整一天,当日深夜出现了开篇所报道的拆碑事件。6日早晨,面对记者的提问,工作人员仍然保持沉默。

  但是,当日早晨在方正县官方微博里出现了一条消息:“方正县中日友好园林中的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极大关注,许多人对之提出质疑,该墙也被污损。因此,有关方面已决定暂时关闭园林,对名录墙进行处理。”

  是警示后人 还是另有所图

  “五千魂魄寄侨乡,历史堪沉痛;亿万世人观陵寝,心灵宜记铭”,这两句铭刻在“开拓团”碑上模棱两可的文字可能起不到警示后人的作用,随着碑体的拆除也会被人们逐渐遗忘。

  从含糊暧昧中建“碑”,到悄无声息地拆“碑”;从振振有词地回答公众与媒体质疑,到躲躲闪闪地解释拆碑闭园原因,这个过程让人看起来有点不解,但查阅方正县相关文件资料,结合县领导的公开回应,还是能够发现一些端倪。

  树碑事件之初,面对追求GDP、吸引投资的质疑,方正县有关县领导否认了立碑是出于经济方面考虑的说法。

  记者在方正县政府网站有关“方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找到了有关日本开拓团的相关内容。

  该“纲要”第六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第五节“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中是这样描述的:

  ……集合中日两国民间、官方的力量,集中力量新建和修复一批正面揭露日本侵华铁证,体现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博大胸怀,反映日本开拓团民同样承受战争创伤的遗址、遗迹和博物馆……

  以展现开拓团来华及战争遗孤返日本期间历史全貌为主题的开拓团线路。把侨乡建设上升为国家外交战略服务的高度,提升方正侨乡资源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争取更多的日本公民和国内旅客观光凭吊,以侨乡文化旅游带动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构建新的旅游格局。

  记者还查阅了方正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方位扩大开放,筹建方正县驻日本东大阪办事机构,继续加强与日驻华使领馆联络,举办华侨联谊会、中日文化交流会等活动,深化与日本官方、民间友好交流合作等内容。

  在2011年初方正县侨联召开的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县委副书记张超强调,侨联组织的各界代表要大力吸引侨资,为打造人文东北特色侨乡作出积极贡献。

  细察县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县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资料,不难解释上文的一些疑问。

  气派的“日本公墓” 破败的烈士陵园

  据方正县政府网站介绍,中日友好园林景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有专人细心看护、打理,宽敞平坦的水泥马路从县城直通景区。

  王伟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了由县政府投资,大约人民币50万元左右。而相隔不到15公里的方正县烈士陵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通往陵园的是一条颠簸的土路,下雨多天后仍然有些泥泞。陵园大门是生了锈的简易铁艺栅栏,陵园内一幅破败景象。整个陵园大约1000多平方米,一眼望去一人多高的杂草丛生,满目荒凉。纪念碑前的两棵果树已经有一棵枯死,纪念碑底座台下砖瓦脱落,碑前装饰性的花盆内杂草丛生,一看就知道已经很久无人打理。

  有一个工人看护陵园,他告诉记者,每天只是做简单的清扫工作,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300元。附近居住的村民最近也得知县政府拨款修建“开拓团”碑的事情,他们表达了对此事的不满。他们对记者说,与其给日本开拓团立碑,不如好好把烈士陵园整修扩建一番。最不应该忘记的是这些为这片土地抛洒热血的先烈们。

  有钱立碑 无钱修路

  记者在方正县采访期间了解到,政府为日本“开拓团”树碑的事件在当地民众中引起了众多议论,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甚至不满。

  有人表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开拓团”也是日本侵华的一部分。现在给他们立碑,很让人不理解。

  一位出租司机更是义愤填膺,直截了当地说,政府有钱为“开拓团”立碑,怎么就没钱为贫困的乡村修路呢?方正县一些乡村的道路至今仍是土路,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得根本没法走。十多年前赵本山春晚小品《三鞭子》里的那种路,现在方正县还有。

  随后,出租司机邀请记者到他们村看看。这个村子叫前吉兴村,村子不算太穷,但有相当一段道路是土路,坑洼不平。前几天下雨的积水到处可见,如果遇到大一点的雨,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

  卖水泥也要标日文

  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的事情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同时,另一件与日本有关的事情也备受争议。那就是当地街头商铺所挂的牌匾必须要有日文,否则工商部门不给发牌照。

  记者在方正县街头看到,绝大多数临街的店铺都有中文和日文标示。这些店铺既有商场、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也有农机、装修、五金等消费行业。只是银行、邮局等国有单位的牌匾没有标注日文。

  一位店铺的老板就这项规定向记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宾馆、饭店等店面标注日文确实有必要,但他是做五金土建的,卖水泥也要标注日文?这个规定有点牵强。

  之前,在8月4日方正县有关负责人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否认该县强制商铺挂牌匾中必须要有日文的规定。

  方正县工商局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确有商铺牌匾上必须标有日文一事,但未透露原因和相关的文件规定。

  但记者查阅了一份2010年9月29日由方正县华侨商会发布的《侨乡形象工程建设调研报告》,有关“弘扬侨乡文化是侨乡形象工程建设的标志”的内容中明确提到:凡是有文字的牌匾、指示牌、宣传牌,都要书写中日两国文字。

  尾声

  “开拓团”碑终于拆了。解铃还得系铃人,只是这个过程让人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不管是70万元还是50万元,纳税人的钱在这样的闹剧中只能打一个无奈的水漂?

  普通民众和网友尚能倔强地坚守着民族立场和尊严,大是大非面前,党政干部又应该树立怎样的历史观和执政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朴素的价值观念,老百姓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崇拜 GDP和失去尊严!

  立在地上的“碑”拆了,希望藏在心中的“碑”也拆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