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序

    

序一

马曜

  本书是高立士同志所著《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的续编,着重论述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环境保护与水利灌溉的关系。傣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傣族的水崇拜与图腾信仰以至民族节日等文化艺术,都和水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水利灌溉,水稻栽培就无法进行,而要保持水源,就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傣族“垄林”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

  西双版纳东汉属永昌郡,南诏时属银生节度,大理国赐其首领帕雅真为“一方之主”,元置彻里军民总管府,明初设车里军民府,后改车里宣慰使司。清因之。西双版纳成为祖国领土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但从东汉至元初。中央王朝军事势力未进入该地,清宣统三年(1910)至民国年间,虽然实行土流兼治,而实权仍握于宣慰及各勐“召勐”(土司)之手,继续保持封建领主制及其基层政权——农村公社组织。由栽培水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灌溉制度,在家族公社向农村公社过渡和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对西双版纳各勐傣族传统的水利灌溉事业作为农村公社的重要公共事务和国家的主要职能,从其形成、发展到巩固的整个过程,已作了详尽的论述。对于形成这种水利制度的西双版纳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之上的封建领主制,我在作者1992年出版《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序言中已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现在我想简要谈谈作者在本书第二章论述傣族生态观的“垄林文化”。

  “垄林”是西双版纳傣族水利灌溉事业的基础建设,西双版纳垄林是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文化,作者指出垄林的七种功能:传统的自然保护区。用之不竭的绿色水库,植物多样性的储存库,地方性小气候的空调器,农林病虫害之天敌繁殖基地,预防风火寒流的自然屏障,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首要环节。傣族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以“垄林”——坟林——佛寺园林——竹楼庭园林——人工薪炭林——经济植物种植园林——菜园——鱼塘——水稻田组成。作者认为,只有“垄林”的所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启动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良性互动循环。有了垄林才有水和水利灌溉,也才有水稻的栽培发展。1958年以来,由于“左”的路线的干扰。西双版纳大部垄林被毁,严重破坏了傣族传统生态环保制度,造成水土流失,农业灾害增多。今年长江流域发生空前未有的大水灾,就是多年来严重砍伐长江上游和沿岸森林造成的恶果。我们应当破除那种认为少数民族事事落后的成见,向少数民族人民学习环保经验。高立士同志《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这本书,主要阐述了傣族人民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防止水患,恢复生态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故乐而为之序。

1998年8月18日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