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起汉俳——汉俳漫议

  一 汉俳是一种实验性诗体,由日本的俳句演化而来,至今只有约三十年的历史。

  1980年5月29日,日本俳人代表团来京访问。宴席上,赵朴初先生即兴作了一首汉语俳句:

  绿阴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

  这是中国人用汉语写俳句与日本俳人交流的开端。后来,把中国人用汉语写成的俳句,称为“汉俳”,正源于这首汉语俳句。

  1981年,林林回访日本,在京都写下一首《平安神宫赏樱花》:

  花色满天春,但愿剪来一片云,裁作锦衣裙。

  翌年,日本百科词典首次收入“汉俳”一词,其例句就是林林的这首汉俳。这标志着“汉俳”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得到俳句发源地的关注而记录在册。林林后来编辑出版自己的个人汉俳集,题名即为《剪云集》。

  在中日友好往来、文化交流频繁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国外交活动和民间文学团体往来,往往多以俳句对答酬唱,表达情谊。中国人写汉俳的就渐渐多起来,除赵朴初、林林外。钟敬文、公木、邹荻帆、李芒、袁鹰等前辈诗人或日本文学研究家,也纷纷加入创作汉俳的行列。今各人选取一例介绍如下:

  钟敬文《错过》:

  花事到荼蘼,又错过赏春时节,且待来年罢。   

  公木《别清水正夫先生》:

  逢君又别君,桥头执手看流云,云海染黄昏。   

  邹荻帆《一衣带水》:

  一衣带水情,李白晁衡翰墨亲,风流数当今。

  李芒《西湖断桥》:

  倾心慕许卿,孰料为伊拼死生,断桥难断情。

  袁鹰《京都春雨》:

  昨夜雨潇潇,梦绕樱花第几桥,未知归路遥。

  汉俳的出现也引起了冰心的关注,她曾经选取中国古典诗词里的名句,拼成一首汉俳:

  柳北是高楼,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楼上愁。

  1994年,由林岫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个汉俳选集——《汉俳首选集》,林林的序、日本现代俳句协会会长金子兜太的贺词,冠于书首。全书共收有三十三位诗人的三百首汉俳,全部为汉文、日文双语对译。

  中国古代诗歌传到日本,产生了日本人的汉诗、和歌、连歌,连歌分化出俳句;俳句又来到中国,演化出汉语俳句。对此,林林曾说过,“如果说汉诗是老祖宗,那汉俳有点像外孙了”,形象地比喻汉俳的出身与血统。

  二  汉俳的特点

  汉俳由日本俳句演化发展而来,我们知道,日语俳句堪称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诗歌,共十七个音节,按照五、七、五音数排成三行,十七个音节里,必须有一个表示季节的词汇,如春雨、萤火虫、柿子、雪等,称为“季语”。不用说,俳句的生命在于短小凝练,犹如中国国画之有“留白”,具有含蓄而馀韵悠长的审美效果。

  汉俳首先要求遵循五、七、五三行的字数和句数格式,要求有季语。此外,它既然是汉语诗歌,就有一个讲究平仄和押韵的问题。汉俳的押韵,从现在已有的汉俳作品来看,大致有三种形式:一、句句押韵,即三句的尾字均押韵。但有时押侧声韵,即通用同一个韵部的平声韵和仄声韵。二、隔句押韵,这是中国传统诗词常见的押韵形式。汉俳因只有三句,一般押在一、三句,也有在二、三句上押韵的。三、不押韵。关于平仄,并不严格,一般来说,只要字声平仄互出,形成一定的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就可以了。汉俳的用语也比较随意灵活,古典诗词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甚至通俗口语,都可以使用。从现有的汉俳来看,甚至也不限于必须使用季语。

  综上所述,汉俳创作的最低限度是遵守五、七、五的音节和句数,既可以有像上举赵朴初、李芒、袁鹰三首那样的古韵典雅;也可以像林林、邹荻帆、钟敬文那样的通俗明快;甚至如散文般自由、不押韵。可以说,如何摸索出具有汉语诗歌特色、又凸显俳句审美特点的汉俳写法,仍需要相关有识之士和诗歌爱好者给予理论上的关注和创作实践上的更多尝试。所以说,汉俳还是一个处于实验性阶段的诗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像上举钟敬文的那首《错过》,如口语对话一般说出,自然、无雕琢,却也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有人将这种以现代口语写成的自由体汉俳,称为“散俳”。试再举几首这样的汉俳(散俳),供读者品鉴。

  如钟敬文的《赠松枝茂夫教授》:

  (一)终于见面了——多年相慕的心情,凝在这一握!

  (二)绿发油油的——真是我想象中的,老翻译家么?

  又如林林的《帮厨》:

  帮点厨房活,切掉三斤冻牛肉,手好冰凉哦。

  再如晓帆《琴手》:

  自从那一夜,弹响了你的心弦,我才算琴手。

  这样的句子,以不熟悉俳句的中国人一般审美习惯来看,或许比较难以一下子认同它也算是诗歌。但反复品读,那种对日常生活细腻而敏锐的触觉,那种对内心感受的真切捕捉,正有日语俳句的精神在闪烁。

  三  汉俳的生命

  由于日语是多音节语,一般由两、三个甚至三、五个音才组成一个词,表示一个独立的意思,如“花”为双音节,“樱”为三个音节;汉语是单音节语,如风、花、雪、月,梅、兰、竹、菊,一般都是一音一词一意。所以说,同样十七个音节,汉俳就比曰语俳句在容量上有所增扩,表现力也有所增强。但是,写汉俳,含蓄和馀韵仍十分重要,应该被视为汉俳的生命所在!

  首先,汉俳要继承俳句的神髓。日语俳句节奏短促,语言极其凝练,意项与意项之间多跳跃、不联贯。它往往通过白描一个场景,或捕捉一个动作,含蓄地抒写一段情思,诙谐地表述一种理趣。如最著名的俳旬有荒木田守武的“蝴蝶翩翩舞,疑似落花返枝头”;松尾芭蕉的“古池静悄悄,青蛙跳入水声响”等等。汉俳创作应该充分吸取俳句的这种审美特点,切忌平铺直叙。在短短的十七个字中,作者既要保持情绪上的矜持,又须注意安排出情感上的波澜、意趣上的出人意外,营造出峰回路转的格局,在有限的词句中,给予读者心灵的撞击,以产生不同凡响的阅读效果。好的俳句,正如林林所说:“关于俳句的艺术感染力,小泉八云氏曾有恰好的比喻,他以为最好的短诗,正如寺钟的一击,使缕缕的幽玄的馀音,在听者的心中永续的波动。”(林林《徘句学习笔记》)好的俳旬,又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那些美丽的花瓣和馥郁的花香,还没有展开和放出,但已足够令人激动而充满想象了。所以,写作汉俳,就是诗人要为读者营造“钟磬的一击”,或是献给读者“含苞欲放的花蕾”!

  其次,汉俳可以借鉴中国诗歌的营养。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绝句、短词、小令等,都是短小诗歌,它们为汉俳的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示范,将是中国人日后实验和创作汉俳的艺术宝库。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语言简洁,意项跳跃,如画卷般舒展,情绪上又收放自如。又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即景记事,顺手拈来,自然平易,背后却蕴含十分丰沛的意态情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些都很有俳句的韵味,接近俳句的审美风格,能够为汉俳创作提供构思或灵感。

  另外,俳句或汉俳的短小简洁,古典语和现代语兼容,押韵不严格等特点,很适合快节奏、高效率、疏离了古典音韵格律的现代人阅读欣赏或尝试创作。在现今日本,俳旬仍然十分活跃,无论城乡、不分文化程度高低,全国各地有许多俳句爱好者协会,会员们写作俳句,互相鉴赏,并自费出版俳旬刊物。报纸、电台、电视台也常常进行俳旬征文,刊播个人俳句的优秀作品。产生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的大国,希望汉俳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也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入认识和喜爱,为诗歌的大花园增添一枝新蕾;也在滚滚红尘的现实社会中,为喜爱它的人们,开拓一片艺术的天空。

  我热衷于习作汉俳,这里选取几则奉献给读者,以求正于行家,并示“以文会友”、寻求同道之意。

  即景记趣的:

  夏日

  寂静夏日长,白头翁飞来探访,小楼纱窗旁。

  夏夜

  夏夜多喧哗,霓虹街灯映半空,遥想萤火虫。

  咏物寄情的:

  中秋

  薄云浮玉盘,可是嫦娥觉露寒,白絮为遮拦?

  早梅

  人间四月天,希望总在枝头跃,劈啪响人先。

  酬唱抒怀的:

  纪念祖父逝世二十周年

  亚伯飓风后,廿年风雨素书楼,今日南音奏。①

  悼伟长伯

  爱国一生愿,风雨如晦情志坚,科学救故园。②

(文章来源:《文史知识》2011年第2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