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藏历年——西藏民族文化考察纪行

  

  编者按:3月5日是藏历新年正月初一,在藏历新年来临之际,本报“西部纵深行”报道小组兵分两路从北京和墨脱出发,分别沿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两条著名的雪域“天路”奔赴拉萨,沿途采访藏族同胞,考察民族风情。2011年正值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记者此行深刻体会到国家重点投入建设的入藏“天路”为西藏社会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又亲切地感受到2011年藏历新年格外浓厚的喜庆气氛。

  记者到达拉萨的这一天正是藏历新年初一,街上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族同胞,根据其着装风格,大致能够分辨出其中的工布藏族和康巴藏族。布达拉宫广场上,“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显得尤其雄壮。在广场中央的五星红旗前,藏族同胞用鲜花拼出“欢度藏历新年”六个大字,烘托出节日的气息。其前立着两个巨大的“切玛”。“切玛”是一个四足鼎形状的木盒子,分为两格,左边一格盛糌粑,右边一格盛麦粒,藏族同胞在新年之际都要供“切玛”,祈求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来自各地的藏族同胞漫步在布达拉宫广场,纷纷在红旗下的“切玛”前合影留念。

  今年的藏历正月初一是3月5日,正值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在广场西南角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全国“两会”的新闻,广场上的人纷纷驻足观看,互道“扎西德勒”,金色的夕阳遍洒大地,映红了广场上每个人的面庞,“日光之城”拉萨沉浸在一片安静祥和的藏历新年气氛中。

  清晨喜插风马旗

  在拉萨市,各处都用藏汉文的条幅写着“欢度藏历新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等电视台都推出了联欢晚会,共庆新年。在城市之外,西藏的村子中保存着浓厚的藏族传统民俗。3月5日晚上,记者在拉萨安顿好后,第二天就到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香嘎村感受西藏新年的气氛。

  香嘎村位于拉萨市东面,318国道经过村中。我们一大早就到达村里,这时晨曦初露。丹增平措是我们做客家庭的主人。他在拉萨出生,在八廓街经营古玩文物,2008年又在香嘎村修建了新居。丹增平措家的主体为两层的碉楼,还有一个大门朝西的院子。记者进门前,主人出于安全考虑先将藏獒关进铁栏中,记者随他走过弯曲的道路进了小楼。这座两层小楼被分割为多个房间,布局错落有致。进入客厅后,主人马上用酥油茶和风干的牦牛肉招待记者。在这个客厅中,供奉着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士的画像,还有主人多年积累的各种藏品。

  坐了一小会儿之后,丹增平措请记者们到楼顶上去插风马旗。爬上一个几乎垂直竖立的梯子后,记者来到楼顶,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子。很多家庭都有汽车,令人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有的家里的楼角已经插好了风马旗。藏语称风马旗为“隆达”,是一种有5种色彩的旗帜,从上到下依次为蓝、白、红、绿、黄,据说分别象征着蓝天、白云、火、水和土地,最下面还有一面缀有经文的小旗,用从村边树林中砍来的杨树枝做旗杆,一般长达3米多。他们先摆上一个小的“切码”,点燃一盆火,燃烧带有香味的植物,然后将风马旗在烟火上掠过,再举到东北和西北的两个楼角,取代去年所立的那两杆旗,还要在两杆新立的风马旗之间用线缀上一串经幡。

  主人热情地给记者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表达欢迎之情,记者还被邀请亲身参与插风马旗。在仪式中,人人都要向空中抛洒糌粑和麦粒,因为丹增平措生在拉萨,所以大家都向布达拉宫的方向洒。在仪式接近尾声的时候,主人给每个在场者一一斟上青稞酒,因为记者是客人,所以得到先饮的礼遇。按照“三口一杯”的习惯,先喝一小口,倒满后再喝第二口,再倒满,第三次则一饮而尽。主人家的青稞酒是易拉罐装,还是上海世博会的赞助产品,记者喝起来觉得酒性温和,微带一些甜味。

  全村人一起立经幡柱

  访问丹增平措家之后,记者和他来到他的好友布琼家。布琼带领我们一行人去蔡公堂寺的一个分院,这座寺庙在村东北部,也供奉莲花生大士和宗喀巴。周围乡村的人几乎都来这里参加活动,多达400人。屋顶上的男子吹响了落地大长号,声音悠长,低沉浑厚。

  在寺院南边的小巷里,倒放着一杆长长的经幡柱。一根大木头被经幡包裹着,根部在一个大坑中。四组男子分别从四个方向拉着绳子,他们准备一起用力拉,将大柱子竖立起来。一位长者,手拿一个坠在细绳上的小石块,这是原始版的“线坠”,用以保证柱子不歪不斜地竖立起来。艾草燃烧,长号高奏,人们吆喝着逐渐将柱子竖起,而那位掌握“线坠”的长者则高声大叫,指挥人们调整角度。一时间,香烟腾升,吆喝声大作,一派热闹的节日气氛。柱子直立后,长者让竖立柱子的人用力撑住,而另一些人则搬来石头放入坑中固定经幡柱,记者也加入了搬石头的行列。一阵忙碌之后,柱子固定好了,地上也有一个小石堆,柱子上的带子也随风飘扬起来。

  传统的抱石头比赛

  经幡柱竖起以后,人们来到寺庙的西院,围成一个弧形。大家一起洒糌粑祈福,同时念念有词,记者作为汉族外乡客人,受到全村藏族村民的特别欢迎,被安排在弧形的中央,手洒糌粑,高喊“扎西德勒”,深刻体会到一份浓浓的汉藏同胞情。

  作为客人,记者还被允许在传统项目“抱石头”中先出场。两个男子一起从寺内推滚出一块有些近似卵形的大石头,估计重量有200斤以上,他们给它戴上白色的哈达。当地女子告诉记者不必搬起石头,只要摸摸它就能沾上福气。记者出场后,费了半天力气也只能让石头滚动一个个儿。知难而退后,又有几位壮年男子上场,但是他们或是因为角度不准,或是力气确实不足,也一一告败。不过即使不能搬起,同样能得到哈达。不少人是被推搡上去的,每一次有人尝试都会有喝彩声。在不少人未能如愿之后,一位身形强壮的男子上前,一阵用力之后,大石头被他两手抱起放到胸前,并且还停留片刻,人们纷纷喝彩并报以掌声。这位大力士名叫普布,他非常谦虚,认为能搬起来不足以炫耀。在这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还有竞技锻炼,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情趣。在场外,一位老者手持一只水舀子,给人们斟上青稞酒,无论认不认识,都可以享受。

  人们互相问候,“扎西德勒”这句祝福的话语声此起彼伏。在这藏族民族风俗浓郁多彩的节日里,人们久久不愿散去。藏族的好客、豪爽和崇尚力量,在这个春光初现的时节行诸言语和活动,令人感到温暖和亲切,记者也感受到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正像拉萨的阳光一样,温暖而明亮。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