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后记

  《中国农业通史》首卷《原始农业卷》(以下简称《原始卷》)经历了长时间的组织编写过程和对初稿的修修补补,勘误校正等过程,终于出版了。

  《原始卷》与它的有史以后各兄弟卷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它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文字,更谈不上有明确的纪年,时间的跨度又特别长,包括万年之久。

  原始农业是从早先的狩猎采集发展而来,两者不是两个先后衔接、截然划分的阶段,而是逐步过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寓质变于量变的过程,它的不平衡性,直到现在在世界各地还有极少数的原始农业残余。

  古籍记载中也有不少涉及原始农业的记载,但多偏于神话传说,还不免含有歧视误解的地方,时间先后不清,需要整理鉴别,取用其合理的部分,当然不可能光凭古籍记载,表达出原始农业的系统来。

  直到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起,特别是与其密切相关的考古学的兴起,才有条件对原始农业作进一步的调查、采访、探索和研究。借助于碳l4同位素测定年代的技术,提高了判断发掘遗址年代的准确度。显微技术对考古遗址出土的植物碳化籽实、植物硅酸体和花粉等遗存的鉴定,提高了鉴定技术的精确度,扩大又深入了发掘研究的视野和内含。

  原始农业的内容广泛,时间跨度动辄以千年为单位,其所涉及的大量是宏观视角下的内容,如沿海地区的海侵和海退,内地大陆湖泊数量的扩大和缩小、减少和消失的过程,气候条件的冷暖更替等变化,由此而带来的植物种类、植被的变化等,这些环境条件都必须有所交代。

  原始农业所种植的作物和饲养的家畜,都来自狩猎采集时期对采集、狩猎对象生活习性的熟悉和反复的试验,才驯化成为后世的家畜饲养和谷物种植。所以对狩猎的动物种类和技术,以及采集的植物种类和资源等,都必须有重点的介绍和叙述。

  原始农业生产离不开农具,原始农业是新石器农业的同义词,没有新石器农具的发明和使用,也就没有原始农业。没有逐步改进充实的新石器农具,也就没有继之而起的金属青铜农具和铁器农具。

  有史以后的宗教信仰,对天地鬼神祖宗的敬畏,起源于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崇拜;原始农业时期的陶器刻划、岩画、狩猎采集劳动中和休息时的歌唱跳舞等等,是有史以后的文字、绘画、音乐、舞蹈等精神生活的源头。

  人类求生的本质是保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婚姻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人类的婚姻经历了群婚、对偶婚等母系氏族的财产公有制阶段,向一夫一妻的父系氏族财产私有制过渡。原始农业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阶段,父系氏族社会的诞生,意味着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

  原始农业时期早已远离我们今天的现实,只剩下遥远的模糊记忆,了解或不了解它,对于今天的我们似乎都毫无意义,但这是一种莫大的误会。

  以上扼要的介绍可见,原始农业的内容是非常广泛而复杂,它所涉及的学科相应也很多,除了以考古学为主,还涉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人类学、古动植物学、植物驯化学、土壤地质学、遗传学、少数民族历史、史前农业历史……等包括宏观的和专门的两方面的学科。牵涉面这么广,当然不是任何单独一个人的精力和学识所能承担。如果组织相关学科的人员进行分工撰写,各抒所长,当然很理想,但最后必然面临另一种各学科间相互间矛盾、无法形成体系的困难。这就是编写原始农业两难的境地,接受承担是被动的不自量力的差使。

  近百年来,西方研究原始农业是世界性的,不局限于一国一地,所以取得的成就也比较全面。我国地大物博,其所积累的原始农业内含,经近半个多世纪来考古发掘研究的紧密启动,其陆陆续续所揭示出来的原始农业内容越来越见丰富多彩,原始农业的面貌也日渐明朗。但也必须承认,还有不少缺环的地方,这些欠缺的方面也是我们人力物力不足的反映。有鉴于此,本书编写不采取自我封闭的方式,而是在某些缺环的地方引用一些国外具有共性意义的研究资料,作为借鉴和完善内容。

  本书的结构是在开头概论和结尾的结论中间,分为十一章展开叙述:第一章中国原始农业时期的自然环境和原始居民,第二章中国农业起源的神话和传说,第三章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原始农业,第四章中国原始农业的植物栽培和利用,第五章原始农业的畜牧业,第六章原始农业工具,第七章采集和渔猎在原始农业时期的地位,第八章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第九章原始农业的精神信仰,第十章原始农业与科技、艺术的萌芽,第十一章原始农业对后世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第二章请朱自振先生撰写;第三和第六章请向安强先生撰写:第五章请徐旺生先生撰写。其余八章由笔者撰写。

  本书初稿写成后,承中国农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组织有关学科的专家们,进行逐章的审阅,包括采用的插图照片等在内,提出修改、补充、更换的意见,交还各章执笔者进行修改补充。完成这第一轮审阅后,再把全部稿件请李根蟠先生进行第二轮的通读审阅,其间又发现分章审阅时不可能发现的章和章间内容的不相呼应及矛盾差错的地方,一一作了纠正。特别是笔者编写的八章内容,除一般的更正错别字等之外,还细心的纠正、改写了叙述内容方面的差错,前后矛盾、遗漏等问题,并增补了一些必要的资料。借此机会,仅向第一轮和第二轮参加审阅的各位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中国农业出版社穆祥桐先生分工负责本书从组稿至审稿、校稿、编稿的全过程,对发现的问题,随时和作者联系沟通,也一并敬致谢意。

游修龄
2008年3月3日,于杭州华家池之蜗居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