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经济史研究

  人类知识积累到今天,进行任何科学研究,无论自觉与否,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经济史学,情形更是如此。经济史既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没有一定的史学理论和经济理论作指导,经济史研究就没有灵魂。当然,理论有精粗之分、正误之别。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它不仅包含了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而且包含了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强大锐利的思想武器。它之成为我们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地形成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中,先进的学者经过了分析比较,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用以剖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从而产生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第一批有份量的成果。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公认的指导思想。自此,我国优秀的经济史研究成果,无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这些成果为丰富国际经济史学宝库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雄辩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史研究的巨大指导意义。
 
  四十年来,我们也走过一些曲折的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学习不够,领会不深,以及“左”倾政治思想路线的影响,教条主义成为经济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被一些人视为万古不变的教条,他们满足于对经典著作词句的摘引和注释,不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引出结论,而是用书本的原则来框划和剪裁史实。这就不但窒息了经济史研究的活泼生机,而且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声誉。其实,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停滞僵死的东西,是根本背离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使我们打破了许多禁区,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教条主义的困扰,改革开放,又逐步改变了封闭的研究环境,西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中国经济史研究,同社会科学其它领域一样,出现了思想空前活跃、成果空前丰硕的局面。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马克思主义又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继续前进,是摆在每个经济史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任务。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发展的、生气勃勃的,永远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在经济史研究中,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基本点。对中国经济史研究来说,就是必须严格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任何书本上的原则出发。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独立地经历了多种社会经济形态,有的经济形态发展得十分充分和典型,我国经济史料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罕有其匹的。民主改革以前,不少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分别滞留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领主制社会中,为我们保留了活的社会化石。近一两百年来,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变,新旧杂陈,呈现出丰富生动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形态。所有这些,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所未曾看到和没有研究过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史学理论和经济理论,主要地是从研究欧洲的历史与现实中概括出来的。他们的研究结论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无疑应当成为我们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指南和借鉴。但不能代替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更不能把它们变成限制理论发展的凝固不变的框架。如果进一步解放思想,清除教条主义的束缚,我们就完全应该而且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丰富生动的经济史资料的分析,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史学科;在经济史研究中,我们不但要对经济事件和经济过程作具体描述,而且更应该在这一基础上探讨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机制,剖析各种经济形态的各自特点及其演进规律,把经济史研究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强调理论的运用,鼓励理论的探讨。目前若干重大经济史问题上的分歧之所以长期未能解决,不单是因为材料的不足,而且因为对相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解释,归根到底,是由于理论认识上的歧异.这里就有一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经济史研究工作者应该下苦工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性的运用,也才比较容易获得共识。
 
  我们强调理论探讨,丝毫不忽视资料工作的重要性,相反,这种探讨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工作的基础之上。我们的研究必须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材料,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工作,才能作出正确的理论概括。任何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要付出长时期的艰苦细致的劳动。经济史研究工作者应该有甘坐冷板凳、不慕荣利的精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可能真正推进经济史的研究。近年来,在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下,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基本史实的实证考辨等基础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致使有的论著研究水平下降;或者没有扎实的微观研究为基础,而热衷于空疏肤浅的宏观体系的构筑,或者进行微观研究而提不出新材料,新问题和新观点,从而陷于低水平的重复。有些人从事计量研究,却不自己动手收集编制统计资料,而只一味重复别人整理的数字。这就难以摆脱前人的巢臼,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以上现象,妨碍经济史研究的健康发展,也是违反马克思主义根本要求的。
 
  我们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根本目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要求,通过历史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的分析,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同时探索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规律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从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经济学提供基础和素材,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提供便利。这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现在,我们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许多领域,有的是半明半暗,有的是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没有涉足。至于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也多属茫然。这需要广大经济史工作者进行长时期的资料积累、知识积累和理论探索,甚至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方克有成。古谚云;滴水穿石,众志成城。在经济史研究中,无论是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基本史实的实证考辨,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探索,只要是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在某个领域中做到其中任何一点,都是有价值的工作,都是为这个大工程添砖加瓦,都是值得鼓励和欢迎的。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还必须遵循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因为在学术问题上,谁掌握了真理,谁真正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凭主观意愿,不靠自我标榜,而靠科学的实践,并需要时间的检验。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科也只有在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相互切磋和相互辩难中,才能向前发展。
 
  还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史研究领域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实行开放政策也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在批判地吸收人类历史上积极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而从这个主义创立之日起,马克思恩格斯就不断跟踪和吸收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使自己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开放的思想体系。封闭只能导致教条和保守,无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行政禁止的办法,用简单拒绝的办法,违反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是行不通的。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史学理论和经济理论的传进,不但活跃了我们的思想,也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条件和契机。因为其中一切有科学价值的东西,都可以丰富我们的研究,并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营养料。至于其中错误以至反动的东西,也并不可怕,我们将在对它们的鉴别和批判中得到锻炼,而马克思主义也会在这种斗争中获得发展。在介绍和学习国外经济史方法与理论方面,现在不是开放得过头,而是开放得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前进,而不是后退。问题是前段引进这些方法理论过程中,分析批判得不够,我们还来不及消化吸收。这里的所谓批判,不是形而上学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而是加以科学的分析,揭露和摒弃其错误的内容,发现和保留其合理成份.至于鉴别和判断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理论教条,而应该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实践.在这里,实事求是无疑是最基本的要求。总之,我们既要解放思想,有兼容并蓄的阔大胸怀,又要实事求是,下批判吸收的细致工夫。我们希望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运用和吸收西方理论和方法上,进行勇敢的探索。当然,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未深入钻研,对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也只是一知半解,就企图贬低马克思主义,生吞活剥地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追求“轰动效应”以欺世媚俗,是不可取的。值得指出的是,当前有些同志不顾中国实际,热衷于用一些外来名词和概念构造宏观体系,有的甚至不经任何检验,就盲目引用和宣扬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结论。这些做法,尽管披着“创新”的外衣,却无法掩盖其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实质。当前,原有的教条主义还远没有廓清,新生的教条主义又在滋长,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仍须大力反对教条主义,不管是老的还是新的,是中的还是洋的,这样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经济史研究的健康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提供着丰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大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经济史研究无疑是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经济史论坛评论员,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