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明清之际士人谈兵为研究对象,经由对“谈兵”这一行为及所谈话题的分析,探究士人(“文士”,“文人”)与“兵事”的关系,文臣、文士在军事事务中的参与及参与方式,以及导致参与的制度条件,讨论鼓励了士人谈兵的诸种因素,以至军事参与对于士人心态、行为方式、自我角色意识的影响。
本文所分析的,是作为文士、文人行为的“谈兵”。所谓“文士”、“文人”,前者与武将,武人相对待,后者则指“儒者/学人/文人”类别划分中的文人类,即士人中主要从事词章的那一部分。文人谈兵,兴趣通常在兵谋、方略。本文认为,文人的有关行为在儒学氛围中,具有某种挑战性,不妨视为文人的“文化姿态”。
本文将明清之际有关“兵制”的谈论也纳入了研究视野。明清之际士人的兵制论往往借诸有关“三代”的经典描述而展开,论题在“兵-民”、“文-武”关系上尤为集中。兵民分、合,文武分、合,被作为批评明代兵制、追究明亡原因的重要线索。有关“兵-民”的论说往往围绕屯政(军屯)而展开,与“文-武”有关的话题则集中于权力机构中文(臣)武(臣)与军事有关的职能,与明末军事中文臣武将的实际关系。扩大了文臣军事介入的制度性安排,尤其主要出于军事目的的督、抚之设,以及兴起于明代的士人游幕,也可供解释明代士人谈兵的热情。
本文的分析还及于其他与“兵事”有关的话题,如王夫之对刑法中“徒”、“流”的意义追究,顾炎武关于武装民众的主张,吴应箕有末关制科“兼行骑射”的批评。围绕新型火器的谈论也在本文的分析范围。
明清之际的士人以思想言论的活跃而著称。即使在本文所涉及的极有限的范围,这一点也得到了证明。尽管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大幅度的军事制度的变革与军事观念的更新,士人的有关谈论仍然包含了富于深度的文化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史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