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
 
黄宗羲的人生定位与文化选择:以清康熙年间为中心
 


相关站点





北京师范大学  郭英德
 

    在清康熙十五年(1676),黄宗羲多次郑重其事地诠释“遗民”的内涵。他认为,遗民产生于国破家亡之际,表征着人间正气、道德人心。遗民有四种类型,即混世者、避世者、逃世者和入世者。在这四种遗民类型中,他格外称许入世者“为得遗民之正”。他心目中的遗民风范,是虽不出仕,但可用世,这是他独特的 “遗民心解”。黄宗羲在康熙朝整整生活了34年,他以切身的经历和体会,为遗民的生存方式做出自身的人生定位,这就是在坚守始终“不仕”的道德前提下,倡导入世弘道的儒者风范。既自觉地远离朝廷的政治权力,又主动地参与社会的政治活动,这是清初遗民普遍的生存方式,更是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黄宗羲所坚决拒绝的,仅仅是皇朝政权,而不是“当世之务”,由此他得以鲜明地确认具有独立精神的“民间身份”。同时,黄宗羲出于对天下万民的高度责任感,在康熙年间积极从事著书和讲学的文化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自身作为遗民的文化价值和生存意义。他的著述和讲学,旨在经世致用,隐含着保存一代之史、维系礼教传统的深远的文化目的,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招聘专才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