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报报道过不少高层次的专家研讨会,但今年10月22日
由中国青基会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召开的这场研讨会不同寻常。
年逾九十的老教育家斯霞、历史学家庞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
义、小说家金庸等近二十位专家学者用整整一天时间切磋研讨的,是
一部不足万字、尚未发表的《中华成语千句文》。“千句文”没有什
么特别深奥的地方,2000个成语基本上都是一个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应
该掌握的,为什么会得到众多名家、大家的青睐?本报登出“千句文”
研讨会的消息后,很多读者来信来电希望一睹“千句文”全貌,并据
此判断在“WTO”和“E”时代有无让孩子温习传统语文的必要。“千
句文”的创作者也愿意在定稿出版前,先行透过本报征求全国读书界
的意见。于是,全文刊发《中华成语千句文》和浙大研讨会的发言纪
要,就成了我们对中国语文、中国文化和这些孜孜传薪人的一种责任、
一种热望、一种回应。
依稀想起《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金庸(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小说家):《中华成语千句文》
构想非常好。这个文本整理得好,通俗,内容合理,像历史上的“千
字文”,许多传统文化的知识都已包括在内,如能向全国青少年推广,
很有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好的语文读本,而且有助于把中国传统文化
中好的东西长期记忆、传承下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中
国文化的一点贡献。
庞朴(历史学家):接到“成语千句文”后,我连读了4遍,感觉
创意非常好。小时候读过《三字经》、《幼学琼林》,那是一段温馨
的记忆。“成语千句文”与《三字经》等一样,是最伟大的教育构想。
本来我要到南京去开会,接到你们的邀请,南京不去了,你们的会非
参加不可。
滕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前副所长):“成语千句文”冠以
“中华”二字,显得很凝重。它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
材,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教材,是学习中国语文的好教材,是学习做
人、立身处事的好教材。我一直感到对青少年弘扬中华文化没有好的
创意和着力点。“千句文”是对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
和《千字文》的继承、发扬和光大,是一个创举,帮了教育部门一个
大忙。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归属感”
徐永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当今世界的经济、社
会生活日益走向全球化,例如因特网上95%以上的文字是英语,我们
为什么要策划这部只有中国人才能读懂的“成语千句文”?这些几百
年前、甚至2000年前的成语,岂不是“陈芝麻烂谷子”?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并不矛盾。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在《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报告中,既主张“了解各种社会,
接受多样性”,也倡导“对一定文化的归属感,及民族尊严
。我们
策划这部“成语千句文”,不仅要帮助孩子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说
到底,是为了培养“文化归属感”和“民族尊严”,在新生代中唤起
对中国精神、中国道德、中国气派的认同。
杨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值此进入新千年之际,面对经
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有识之士都会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思考着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如何承传、转化和激发其现代生命力,思考
着如何开创新文明的境界。在这个时代的兴奋点和焦虑点上,我们读
到了这部《中华成语千句文》,觉得眼睛为之一亮。
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历史命题,“千句文”是
篇幅有限的一个小册子,它们能够联系在一起吗?确实,现代中国文
化建设是需要几代中国人以及他们的人文学者进行长期的、艰难的心
血智慧投入的伟大工程,绝不能一蹴而就。因为文化工程实质上是一
种“人心工程”,有关人的素质、情趣、价值追求、精神家园和人生
设定的工程。我曾经说过,兹事其大,事关国魂、国脉、国力,即国
家的凝聚力。这部小册子就是以成语连缀的方式,勾勒着、探寻着和
发掘着中国数千年的国魂、国脉、国力,力求捕捉和把握到它的人文
精髓。
斯霞(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今天的青少
年对祖国的历史文化知道得太少,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们都不知道,
说不上几句。《中华成语千句文》把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基本上反映
出来了,如果能深入到青少年心中,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所以编“千
句文”是为青少年做了一件好事,编写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确是很不
容易的,已经耗去了许多专家的精力。我个人要为青少年表示深切的
谢意!你们辛苦了!
朱作仁(浙江大学教育系教授):“千句文”对儿童识字很有帮
助。从1岁到十二三岁,是记忆力极强的阶段。最新研究表明,儿童的
口语词汇是书面语的2.5倍。老舍的儿子舒乙办了一所学校,从事传
统蒙学教育,这种做法值得思考。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很
多,背诵一些,对一生都有好处。现在的白话文没什么味道,什么
“爸爸好,妈妈好”“我爱爸爸,我爱妈妈”,一共5个生字,要教
2小时,依我看20分钟就够了。
“千句文”融中华历史、传统文化于一体,不仅表达精练和谐,
灵活浪漫,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深合中华民族发展的优秀人文底蕴,
更具潜移默化的多种教育功能,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成语是中华人文素质的“维生素”
秦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成语概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四个音节相当于西文的一个字,却可能是一段故事,故事里还有一套
哲理。围绕成语做文章的确是一个着眼点,在空间上适应整个华人世
界,在时间上能流传后世。
杨义:成语言简意赅,是文化信息传递和文化精神保存的极好载
体或种子。从一定意义上讲,千古流传的成语,是中华人文素质的维
生素,或者简称为“人文素”。“愚公移山”,凝聚着中国人克服困
难的何等坚韧的意志;“毛遂自荐”,使多少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因材施教”,包含着教书育人的何等智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体现着大胆尝试的何等胆略。这些成语一旦在青少年中广为传播,将
有可能成为他们知人论世、鉴古知今、安身立命的某种潜在的准则和
动力。
成语是一种熟语、习语,把它们垒积、连缀在一起,容易产生堆
砌感、累赘感,甚至油滑感。这部书的好处是在编写安排上起伏跌宕,
纵横开阖,错落有致,令人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感到振奋,为中华
民族的盛衰浮沉、治乱强弱的曲折命运感慨多端,增长自信心,也增
长忧患意识。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讲起,但这两千多个成语把握
历史进程的荦荦大端,写来极有气势,有些地方还有谈言微中之妙,
这就很难得。一些地方以小说书入史,比如写三国的一段,增加了文
字的灵动性。这是相当必要的,因为《三国演义》一类作品中刻划的
人物名目,已成为中国民间心理的原型。不讲这类书中的故事,是不
能深入了解在中国拥有大量民众的那些文化类型的。
庞朴: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么美,千锤百炼,传承至今被慢慢遗忘,
令人痛心!有些所谓“大家”的作品把“明日黄花”写成“昨日黄花”,
把“子午卯酉”写成“子丑寅卯”。言而不文,则行之不远。我们本
来有这个“文”,现在丢了怎么办?好在有中国青基会的“古诗文诵
读工程”和“成语千句文”,带有挽救、抢救性质。
王丽(中学语文教育讨论发起人):古人讲究“出口成章”,即
讲究文采和文辞的美。而现代人的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粗鄙、低俗。
这跟语文教育有关系,尤其跟语文教材有关系。《中华成语千句文》
以十分典雅、精美的四字句,将大量的成语编成孩子爱读易记的歌谣
体的篇章,对提高青少年的语言素养有很大的好处。另外,编者把成
语放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上,重新进行整合、编排,
这是对流传了几千年的成语生命的一次新的激活,也使成语的含义得
到大大的丰富和扩展。对学生来说,这比孤立地背诵2000个成语,或
者做那种“成语接龙”的游戏要有益得多,因为那样记住的成语是死
的。
旧瓶如何装新酒
李行健(语文出版社前社长、《汉语规范词典》主编):计算机
统计表明,4字以下的成语占百分之零点几,4字以上的成语也只有百
分之一点几。吕叔湘先生说过“成语就是四字歌”。把历史浓缩在短
短的四言韵语中,为学习历史、继承我国几千年优良文化传统创造了
条件。
王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建议把书名改成《四
字文》,与《三字经》、《千字文》等相对应。四字可解为四字语,
包括成语,也包括成语之外连接性或衬托性的四字词语。我考虑再三,
还是不要强调“成语”,以避免社会上关于“是否成语”的诘问。有
若干组成语存在n与ng不分的情况。这不是标准音应有的情况。假如每
行第二个词语押韵有困难,至少每行末句的韵尾必须相同。
杨义:成语造一点,还很有文化,只要言之有据就行。成语是一
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不必拘泥于千句。诗三百,实
际上不也是305首吗?
廖可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这个文本有美、新、
高三个特征。美,指语言美,有些成语和段落一语中的、天衣无缝,
如行云流水,琅琅上口。新,指编者以当代眼光对古代历史文化进行
新的审视,剔除其中的糟粕,彰显其中的精华。虽然搜集编排的是古
代已有的成语,但经过挑选和组织,整体上焕然一新,贯穿着积极开
放的当代意识,有别于现在许多简单地重搬《三字经》等旧本的作法。
高,指精神境界高,没有庸俗的气息,整个文本洋溢着爱国主义和人
道主义的高尚格调。
成中英(美籍华人,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书面发言):千句文
文辞华丽,音韵铿锵,极富宏扬通行之价值,更有要者,千句文内涵
丰富,观点正确,宏扬中国文化历史,不离科学思想,如言“大陆漂
移,七洲四洋”之句。各项分类亦极有创见。在突显中国文化上尤见
功力。
王焱(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千句文”立足于当下
中国的语境来重述中国历史和文化。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既
不能以古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宜反历史主义,完全从今天的角度看
古人。有个建议,褒贬意义特别强的词少用。
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是活的。汉语不断呼唤我们
从文明轴心时代的原点再出发、再创造。“成语千句文”的意义无论
怎样褒扬,都不会有过高之嫌。
理工与人文修养并重
张浚生(中共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世界四种大河文明,尼罗河
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只有黄河文明唯一没有中
断,源远流长。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如果把自己的历史都忘了,
那很可惜,对民族发展不利。我是学工科的,现在高校理工和人文相
分离的状况亟待改变。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受到人文熏陶,对素质的提
高很有好处。
另一方面,建议“千句文”中加一点现代科技的内容,虽然这方
面成语不多,造一点行不行?比如写丝绸之路,用“东来西往”不也
可以吗?古代说“南来北往”,只是因为当时东西交往不多。
黎鸣(学者、自由撰稿人):调查表明:现在90%的小孩最喜欢
的是明星,爱父母的不超过10%,最讨厌的是爸爸、妈妈、老师。人
类的教育进入一个误区,应试教育等于知识教育,一味灌输,致使不
少大学生得了抑郁症、狂妄症。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人学”教育,
从孔子的私学,到隋唐科举,到宋代学堂,直至陶行知,意识形态虽
有些不同,但内容都是一致的,即教人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成
语把中华民族几千年“人学”教育的传统积淀下来。继承传统必须熟
悉成语。
“千句文”不能迁就时事,搞成“一朝天子一朝文”的东西,否
则所行不远,就不可能成为新的经典。
开蒙读物需要聚合全民智慧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这项工作潜力深厚,前景
看好,作者有才气、有魄力,是一部很优秀的青少年读物。开电梯的
小姑娘平时看什么?就是这类东西。我们要向金庸先生学习,把通俗
文化磨精。
庞朴:“千句文”整体上非常好,简直无以复加,个别地方需要
修改。有的段落转韵太急,不能琅琅上口。转韵时需要连叶二句,否
则转不过来。
成中英:建议将现有内容大分类,如:(1)宇宙原始(2)中国
古代史(3)中国近代史(4)文明成就(5)文化特色。
“百家争鸣”中缺名家。“文章宗匠”中希望增加“格物致知,
理一分殊”等关于理学的重要命题部分。“明朝兴衰”中希望增加王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等重要命题。“西学东渐”中希望增加对日本
侵华的记述,让下一代永记不忘。
许医农(资深编辑):如果寄希望于以“千句文”来概括中国传
统文化,那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做起来很难。不能求全贪大。本书以
“史”为经,全文36节,结构不均衡,比如三国分量过重,其实三国
在历史上并不太重要。
秦晖:本书既以成语为纲,就要迁就成语,例如有关“三国”的
成语较多,可以占较大篇幅。“千句文”要传播价值,但肯定不是价
值的经典,因为它不是一本道德哲学著作。它要传播知识,但不能指
望它成为百科全书。
有些地方正统思想太浓,如“王莽篡汉,偷天换日”,“光武中
兴,回天挽日”。
廖可斌:既然叙述中国历史,有些段落,如五代十国,就不宜完
全不提,以免脱节。现在的文本已注意押韵,但基本未考虑平仄,如
欲传之久远,这一方面也应尽可能考虑。
金庸:“中国功夫”一章,我觉得这个名字西洋化了一点,能否
改为“侠义精神”或“阳刚之气”?这一段是否写得长了点?“人在
江湖、身不由己”一句,虽是武侠小说的熟语,但考虑到黑社会经常
作为托辞,可以去掉,写到“至情至性,仁者无敌”就可以了。
斯霞:我是小学教师,看到“千句文”,就会想到孩子们看得懂
看不懂。“千句文”每句都有丰富的内涵,青年老师也不一定都懂,
学生读起来困难会更多。我想,要配合“千句文”,编写相关的辅导
材料。一些不常用的难字最好加上汉语拼音,查词典时就会方便得多。
李行健:总体讲文句艰深一些,一般人不易懂。为便于推广,可
否写得再浅近一些?能不能搞两个版本,分中、高两档。
滕纯:我去过天津的一所小学,二年级识字量达3000个。做成语
接龙的文字游戏,一个同学在5分钟内一口气能说出250个成语。靠什
么?靠积累。我们不要低估孩子。
“千句文”可以选择若干所中小学进行诵读活动,通过诵读来检
验和修改。还可以召集中小学语文教师,征求意见。
徐永光:《中华成语千句文》完全是孙文华个人理想主义的产物,
为“千句文”他真正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做到这个程度,大体上不
失历史的脉络,不易。
我再谈一谈编写这类书的方向性问题,也就是它的职能问题。它
的第一职能是语言文字教育,第二职能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教育,第三
职能才是讲述历史的职能。
行文篇幅还可以更自由一些。追求价值,不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