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天下思想及其當代意義(論文大綱) 
 

 

 

 

 

 

 

 

 

 

 
       
  自世界經濟體系在歐洲誕生起,即已註定地球上各個區域的文明、種族、和國家之間關係將愈趨緊密;其後現代化浪潮襲捲全球,隨著通訊和交通科技的發展,尤使世界宛如地球村,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比過去更容易感受到國際因素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此一情景無疑使儒家經典中常出現之「天下」的一體共同感,有了具體呈現的面貌;反言之,儒家的天下思想無不可展現其與當代現實處境對話的生命力。

何況隨著全球邁向現代化的日愈演進,全球共同性的問題已越來越多,成為當代乃至廿一世紀重大的考驗。例如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物種大量滅絕、愛滋病蔓延、人對生命意義的失落、道德意識的式微、個人意志與集體利益的糾葛...等等。再加上冷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方興未艾,人們已開始憂心它可能帶來的全球性貧富差距的加大、國族及主權國家是否將趨於式微、國際化與地方化的矛盾、認同多重化與文明衝突的危機....等,皆使世人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更為深化,已成為當前重要的論述課題。

儒家的天下思想常伴隨著「治平」的觀念出現,也同時反映其對亂世處境的體會及求有所突破。這樣的企圖在某個層面來說,正與當前吾人對全球性議題的深切關注,有著可以互相對照的思想經驗。本文分析古代儒家經典如易經、尚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所論述的天下思想,約可得出下列幾組概念,茲分別借助具相關含義的標題涵括表述:

1.普天之下:「天下」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空間概念,也是與超越意義的「天」相應的形下世界的總合,它包括了一切自然萬物和人文世界之生發存滅及其連結互動的具體空間,而且與「天」超越的永恆性有一貫連結的關係,故能呈顯出天道公理的恆遍性。

2.天下雷行:在這個的形下世界的總合體中,天地相感如雷行天下而化育萬類,品物咸章。人文的力量必須茂對天時地理養育萬物,使之各正性命,各得其所。如此才能合乎天道,彰顯天下之為萬物育生而殊類各異的本質,則無所不利。

3.天下文明:人是形下世界與超越的天道間連結關係中的關鍵。人的天賦的理性能明暸這樣的連結關係並參贊之,彰顯之,故稱文明。人盡其天賦本性,處「文明」之事,即所謂人文。因此,天下者,即人文活動拓展至於極限的世界,也是人盡其所以為人的世界。又天地間既養萬物殊類,亦容庶民異志,故此人文的天下,也是人之集體共存互動最廣闊的疆界,即以人倫符應天理的世界。

4.天下國家:人的集體共存互動關係,是配合「天下」這個廣闊疆界的「中心----四方」空間方位而建置的,於是形成了:位於最高位階的核心中央以及九服四方之遠疏近親、層次有序的政治結構。換言之,於某種倫序紐帶關係的支持下,層級不同,規模大小不一,體制殊異的政治單位,都在這個天下的政治結構中,有其合理性與正當性。中國,得天命而執政之國也,有中國必有四方,彼此互為主體,合中國與四方而得為天下。既處四方之中,執政於天下,必有興滅繼絕之義,行大利於天下之事,方得以為中國。

5.天下為公:天下既為合中國四方所成,則天下即非一人、一家、一國所私有,而為天下人之天下。故稱「天下」者,即充份展顯人的集體生活有其共同性和公共性。執政於天下者,秉公去私,循其共同性和公共性,才能保天下之有道,此即王天下也;天下有道,則天下太平。反之則為霸天下,天下無道,天下必亂。

6.天下大同:既秉公行道於天下,不由所私,並無遠近不同,此謂大同也。而天地萬物,四海兆民,志類萬殊,唯君子有文明之德,以類族辨物,明其異同之理,所以能通天下之志,盡大同之道。故所謂天下大同者,係以君子行道於天下為基石----君子處於天下,盡其人道,同而能異,和合萬類,以符應天下所以為天下的本質。反言之,天下之於個人,亦是君子實踐自我存有意義的極大場域-----君子得志則兼善天下,不得志則獨善其身,必行道於天下也。

據上所述,儒家的天下思想應對吾人思考當代全球性問題有重要的啟發;而對照當前及廿一世紀的全球性問題,必可掘發儒家思想的新意義,並反省它的本質與限度。本文即針對此加以舖陳論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