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二、"清谈"词义考
 

相关专题

 

 

 

 

www.trostore.com




"清谈"一词常见于中古时期的文献。它不仅具有多义性,在同一层面上,还有许多同义词。对此加以考察,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对清谈文化的研究(关于"清谈"之本义与其它意义,可参看唐异明先生《魏晋清谈》之第一章《清谈名义考辨》)。

(一)"清谈"的语文学溯源

"清"字的本义是水澄澈,与"浊"相对。《说文》:"清,朖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济其清矣。"《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其中的"清"字皆是本义。由此引伸为纯净、纯洁之义,故段注云:"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引伸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
"谈"字的本义是言谈、谈话。《说文》云:"谈,语也。从言,炎声。"段注:"谈者,淡也,平淡之语。"如《孟子·离娄章句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其中的"谈"字皆用本义。在汉代,"谈"还专指讲究技巧的谈话。《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谈何容易。"《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谈",又可写作"谭"。《庄子·则阳》:"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陆德明《经典释文》:"谭,音谈,本亦作谈。"《疏》:"谭,犹称说也。"可见"谈"字还有称扬、赞美的意义。《三国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辂别传》:"若发于乾者,必有天威,不足共清谭者。"《管辂传》云:"此老生之常谭。"文中的"谭",即是"谈"。
"清谈"的根本在于"谈"。而所谓"清谈",是"谈"在先,"清谈"在后。汉末谈风甚盛。《北堂书抄》卷九八引《荆州先贤传》:
庞士元师事司马德操,蚕月,躬采桑,士元与之谈,遂移日忘飡。

案《太平御览》卷六一七引此文作"《荆州先德传》","蚕月"句上,有"德操"二字,"采桑"下有"后园"二字,"士元与之谈",作"士元往助之,因与共谈,元善神"(子烨案,此句文意不明,有讹脱);末句下复有"德操于是异之"一句。此文所记,乃汉末之清谈事实。但"清"与"谈"由单音词而合为一个双音词,时间究竟在何时?唐长孺先生说:"我们知道当玄学还没有兴起,老庄之学尚未被重视之先,业已有清谈一辞。所谓清谈的意义只是雅谈,而当东汉末年,清浊之分当时人就当作正邪的区别,所以又即是正论。"(《清谈与清议》,《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页290)这种情况的发生与"清谈"一词的出现在时间上应该差不多。《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王甫诘曰:"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搆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皆以情对,不得隐饰。"滂对曰:"臣闻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

范滂之答语说明当时士大夫集团以"清"自许,而以"污"斥责宦官及外戚集团。在东汉后期,"清"字已成为党人的专门评语,与士大夫广泛地联系在一起。例如:
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后汉书·党锢列传》)
陟少清直有学行。(同上,《羊陟传》)
少为诸生,家贫而志清,不受乡里施惠。(同上,《檀敷传》)

"清谈"乃士大夫阶级之产物,"清谈"一语必然出现在同一时期。从实际情况看,"清谈"一词的最早语源,是汉末建安时期的文献。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其二:

清谈同日夕,情盻叙忧勤。(《全魏诗》卷三)

"五官中郎将"是曹丕未称帝前担任的官职。曹丕《又报钟繇书》:
至于荀公之清谈,孙权之斌媚,执书嗢噱,不能离手。(《全三国文》卷七)

从时间上看,刘诗和曹文最早用"清谈"一词,时在汉末建安时期。《后汉书》卷五八《臧洪传》:
前刺史焦和好立虚誉,能清谈。

同书卷七0《郑太传》载郑太以"诡词"劝说董卓,有云:
……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郑太之评论孔伷,臧洪出刺青州,均在山东诸侯讨伐董卓之时,约当汉灵帝光熹元年(189),而庞统卒于建安十九年(214)。范晔(398~445)为刘宋史学家,《荆州先贤传》乃高范所作(见《旧唐书》卷四六,《新唐书》卷五八和《通志》卷六五)。其所言"清谈",虽不可确定为清谈的最早语源,但后汉时既有人物清谈之事实,则此语之起源也应当在彼时。观前二例可知,汉末士人用"清谈"一词评论人物,是带有贬意的,或谓"好立虚誉",或称"虚枯吹生",总而言之,都是虚浮不实的。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
悲风起于闺闼,红尘蔽于机榻,幸有袁生,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谈而已。(《全三国文》卷三0)

这里所谓"清谈"已无贬意,但也没有晋人心目中的那种神圣、高雅的意味。至于庞统与水镜先生的清谈,时间已近三国。对于此事,《世说新语·言语》九记载颇详: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忼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二人讨论的是处世态度问题,一个倾向于出世,意欲建功立业,另一个崇尚避世,主张自然无为。这反映出生逢多事之秋的汉末士人对人生问题的关注,他们的清谈也表现出明显的思辩倾向。

(二)"清谈"的多义性

在中古时代,"清谈"之含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雅谈。即优雅的言谈。例如:
初平中,焦和为青州刺史。……入则见其清谈干云,出则浑乱,命不可知。(《三国志》卷七《臧洪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虽不能三思而吐清谈,犹可息谑调以防祸萌也。(《抱朴子》外篇《疾谬》)

前引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曹丕《又报钟繇书》,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见本文页9)以及后引夏侯惠所说"臣数听其清谈"(见本文页53),其中的"清谈"都是雅谈之意。
2.正论。即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评论。例如: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三国志》卷三八《许靖传》)
臣州茂德惟毅,越毅不用,则清谈倒错矣。(孙尹《表复起刘毅》,《全晋文》卷八六)
于时君不可匡,俗不可正,林宗周旋清谈闾阎,无救于世道之陵迟,无解于天民之憔悴也。(葛洪《抱扑子》外篇《正郭》)
谓清谈为诋詈,以忠告为侵己。(同上,《酒诫》)
……及武帝出祀南郊,招使默骖乘,因谓默曰:"卿知何以得骖乘乎?昔州里举卿相辈,常愧有累清谈。"……(《晋书》卷四四《郑袤传》附《郑默传》)
建武初,朏为吴兴,以鸡卵赋人,收鸡数千。及遁节不全,为清谈所少。(《南史》卷二0《谢弘微传》附《谢朏传》)

以上各例中的"清谈"皆有称扬的意义,并带舆论性质。
在正论的意义上,"清谈"与"清议"是相通的。"清议"是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基础。三国时魏国的曹羲在《至公论》一文中指出: "凡智者之处世,咸欲兴化致治者也。兴化致治,不崇公抑割,情以顺理,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清议非臧否不显,是非非赏罚不明。故臧否不可以远实,赏罚不可以失中。若乃背清议,违是非,虽尧不能一日以治。"(《艺文类聚》卷二二) 所以"清议"一词屡见于中古文献,而多寓贬斥、批评之意。例如:
……(阮简)父丧,行遇大雪寒冻,遂诣浚仪令。令为它宾设黍臛,简食之,以致清议,废顿几三十年。(《世说新语·任诞》一三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
道化隆于上,清议行于下,上下相奉,人怀义心。(《晋书》卷四七《傅玄传》)
……又以纯父老不求供养,使据礼典正其臧否,……司徒西曹掾刘斌议以为:"……圣恩恺悌,示加贬退,臣愚无所请议。"(同上,卷五0《庾纯传》)

唐长孺先生说:"在初期清谈与清议可以互称。"(《清谈与清议》,《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页290)由以上诸例可以看出,只有在"正论"的意义上,"清谈"与"清论"才可以"互称",而在其它意义上则不可以"互称"。同时,二者"互称",也并不限于"初期",而是贯穿于整个中古时代。南齐·萧遥光《上明帝表荐王暕、王僧孺》:
势门上品,犹当格以清谈;英俊下僚,不可限以位貌。(《全齐文》卷六)

"格以清谈",即"格以清议"之意。而上文所引含"正论"之义的"清谈"各例,均可以"清议"替换之,而不会影响其原意的表达。刘敬叔《异苑》卷六:
刘聪建元三年,并州祭酒桓回于途遇一老父,问之云:"昔乐工成凭今居何职?我与其人有旧,为致清谈,得察孝廉,君若相见,令知消息。"回问姓字,曰:"我吴郡麻子轩也。"言毕而失。回见凭,具宣其意。凭叹曰:"昔有此人,计去世近五十年。"中郎荀彦舒闻之,为造祝文,令凭设酒饭,祀于通衢之下。

麻子轩所说的"为致清谈",也是指清议而言,这就是说,通过麻的清议,使乐工成凭"得察孝廉"。麻子轩自以为有恩于彼,所以虽处鬼道,仍然向桓回称述此事。可见在这里"清谈"与"清议"的意义是相通的。又《抱朴子》外篇《疾谬》:
……或假财色以交权豪,或因时运以佻荣位,或以婚姻而连贵戚,或弄毁誉以合威柄。器盈志溢,态发病出,党成交广,道通步高。清论所不能复制,绳墨所不能复弹,遂成鹰头之蝇,庙垣之鼠。
俗间有戏妇之法,……今既不能动蹈旧典,至于德为乡闾之所敬,言为人士之所信,诚宜正色矫而呵之,何谓同其波流,长此弊俗哉!然民间行之日久,莫觉其非,或清谈所不能禁,非峻刑不能止也。……

文中的"清论"和"清谈",亦皆指清议而言。
在中古时代,"清谈"一词的最常见意义,是指士族知识分子以探讨有关《周易》《老子》《庄子》的玄学问题以及其它方面(包括儒学、佛学等等)的学术问题为基本内容,以讲究修辞和技巧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谈讲和论辩(参见本文页1,并参见本文页18所引《颜氏家训·勉学》)。例如:
出补元城令,终日清谈,而县务亦理。(《晋书》卷四三《王戎传》附《王衍传》)
又沙门支遁以清谈著名于时,风流胜贵,莫不崇敬,以为造微之功,足参诸正始。(同上,卷六七《郗鉴传》附《郗超传》)
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鲁褒《钱神论》,《全晋文》卷一一三)
世重清谈,士推素论。(《宋书》卷五七《蔡廓传论》) 
曹爽常大集名德,长幼莫不预会。及欲论道,曹羲乃叹曰:"妙哉!平叔之论道尽其理矣。"既而清谈雅论,辩难纷纭,不觉诸生在坐。(《北堂书抄》卷九八引《何晏别传》)

在这个意义上,还出现了许多同义词,见于文献者,主要有:
1."清言"。例如:
相见得清言,然后灼灼耳。(《三国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辂别传》)

"灼灼",意谓明白、显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过清谈析理,义理自明,了然于心。又如:
郑叟不合,垂钓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扇上画赞》,《陶渊明集》卷六)
许珣能清言,于时士人皆钦慕仰爱之。(同上,《世说新语·言语》七三刘孝标注引《晋中兴士人书》)
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世说新语·文学》三三)
……唯亲旧以鸡酒往,与共饮啖清言而已。(同上,《简傲》三刘孝标注引《文士传》)
好《易》《老》,善清言。(《晋书》卷四九《阮籍传》附《阮修传》)
最有操行,能清言,文义可观。(同上,卷六二《祖逖传》附《祖纳传》)
少方雅,有志操,能清言。(《梁书》卷四三《张嵊传》)
方今泰阶端平,天下无事,修日养夕,差得从容。每钻阅六经,泛滥百氏,研寻物理,顾略清言。既以自慰,且以自警。(萧统《与何胤书》,《艺文类聚》卷三七)

由以上各例可以看出,"清言"作为"清谈"的同义词,它指的是口头上进行的"清谈",即口谈。以上各例,"清言"皆作动词用,但也有作名词用的,例如:
垂长衣,谈清言,竟是谁功?(《裴启语林》一0二)
这种用法是比较罕见的。

2."咏"。此系晋人口语,尤需注意。例如:
人问王夷甫:"山巨源义理何如?是谁辈?"王曰:"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世说新语·赏誉》二一)

《老》《庄》乃清谈名士之教科书,以山公之才望而不读,绝不可能。"不读"者,非真谓不读,而是说不常读。据《晋书》卷九一《儒林传》记载,范宣素以儒学自命,"言谈未尝及《老》《庄》。客有问人生与忧俱生,不知此语何出。"宣告之曰:"出《庄子·至乐篇》。"(子烨案:《庄子》原文作"人之生也,与忧惧生",与此小异)客人说:"君言不读《老》《庄》,何由识此?"宣笑曰:"小时尝一览。"由此事可以推知山涛"不读《老》《庄》"之假。故"时闻其咏"的"咏"字,必指清谈无疑,否则下面就不会有"往往与其旨合"的结论了。又如:
许掾尝诣简文,尔夜风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语。襟情之咏,偏是许之所长,辞寄清婉,有逾平日。(《世说新语·赏誉》一四四)
……于是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晋书·王衍传》)

文中的"咏"字亦皆指清谈。与"咏"字搭配而成的语词还有"言咏"、"谈咏"、"理咏"、"咏谑"、"咏语"、"咏言"等等,也都是指清谈。
"言咏"。例如: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乞食》,《陶渊明集》卷二)
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世说新语·文学》五五)
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晋书》卷七九《谢安传》)

"谈咏"。例如:
惔有俊才,其谈咏虚胜,理会所归,王濛略同,而叙致过之,其词当也。(《世说新语·品藻》四八刘孝标注引《刘惔别传》
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晋书》卷七七《殷浩传》)

"理咏","咏谑"。例如: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世说新语·容止》二四)

"咏言"。例如: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王羲之《兰亭诗》,《全晋诗》卷一三)

"咏语"。例如:
(郭)璞奇博多通,文藻粲丽,才学赏豫,足参上流。其诗赋诔颂,并传于世。而讷于言,造次咏语,常人无异。(《世说新语·文学》七六刘孝标注引《璞别传》)

3."言"。例如:
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世说新语·文学》九)
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许,……(同上,五六)
刘尹道江道群"不能言而能不言"。(同上,《赏誉》一三五)

与"言"字搭配而成的词有"言理"、"言谈、"微言"(关于"微言"的意义,参见本文页26)和"言玄理"等等,亦皆指"清谈"。例如:
(韩伯)好学,善言理。(同上,《德行》三八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
裴仆射,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薮"。( 同上,《赏誉》一八)
自昔诸人没已来,常恐微言将绝,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同上,二三)
朗善言玄理,文义艳发。(《晋书·谢安传》附《谢朗传》)

4."谈"。例如:
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世说新语·赏誉》八六)
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赌矣。(王僧虔《诫子书》,《全齐文》卷八)

与"谈"字相应的搭配词有"谈议"、"谈理义"、"谈论"、"谈讲"、"谈话"、"谈道"和"谈义"等等,亦皆指"清谈"。例如: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晋书》卷九六《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
博览经史,善谈理义。(同上,卷六三《邵续传》)
卫玠武昌见大将军王敦,敦与谈论,咨嗟不能自已。(《世说新语·文学》二0刘孝标注引《玠别传》)
卫瓘有名理,及与何晏、邓飏等数共谈讲,……(同上,《赏誉》二三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
王敦为大将军,镇豫章,卫玠避乱,从洛投敦,相见欣然,谈话弥日。(同上,五一)
王丞相过江,自说昔在洛水边,数与裴成公、阮千里诸贤共谈道。(同上,《企羡》二)
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南齐书》)卷二四《柳世隆传》)

以上所举"清谈"的同义词都是比较常见的,也有某些特例,如《三国志·管辂传》说裴徽与管辂"一相见,清论终日,不觉罢倦。"此处"清论",可视为"清谈雅论"的缩语,实际上也是指清谈。
通过以上考察可以看出,古人使用"清谈"一词,情况十分复杂。对有关"清谈"的每一种语境,都应该作具体的辨析,这样才可以作为立论的依据。





版权所有 苏航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