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贲思
读书有几种情况,打个也许不大恰当的比方,可分计划内的和计划外的。
计划内的又可分两种情况:一种属于打基础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古
今中外的主要名著都在必读之列;一种是围绕正在研究的专题,有目的、有选
择地进行阅读。计划外的阅读,指的是并无明确任务和既定目标的广泛涉猎,
往往遇到什么就读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就读什么,即使没有兴趣的,信手拈来,
随手翻一翻也未尝不可。这样的读书,由于没有任务的迫使,就会感到轻松自
如、没有压力。切不可小看这种无计划、无目的的“泛读”,日积月累,所得
也会相当可观。许多知识就既得益于计划内的精读,也得益于计划外的泛读。
古人说,开卷有益,斯言信然。
对所读的书进行思考,应该成为一个习惯。思考不仅能帮助人们巩固读书
所得,使知识的积累更加扎实,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人们深化所获得的知识。
有的人“好读书不求甚解”,如果由于读书较多,不能做到每书必求甚解,这
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对所读之书统统都不求甚解,那还有什么知识的积累可
言。那种不经过消化的囫囵吞枣式的读书,即使能获得某些知识,也只能是一
些皮毛的、外在的东西,还没有转化成为自己的认识。要完成这个转化,就要
靠思考。古人论治学,学问和识见并重。学问即知识,识见即经过思考所形成
的见解。这是很有道理的。在学问和识见的关系中,识见是起统帅作用的。当
然,如果没有学问做基础,识见也会流于空疏不实。
坐在书斋里默默沉思是一种思考,通过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所读、所想
记述下来、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思考,而且是更为积极、更为重要的思考。这
种形式可以是读书摘记,可以是心得笔记,也可以是短文、随笔或其他。这是
一项必不可少的承前启后的工作,它既可以把以前的读书、思考所得加以贯通,
加以系统化,又可以为以后撰写学术论文和著作作准备。这个环节十分重要,
抓住了它,就等于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个学术工作者或者有志于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如能养成勤读、勤想、勤
写的习惯,并能持之以恒,就必有所成。
摘自《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