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楼

一、哲学(80种)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群经之首,原为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列入儒家经典,包括《易经》六十四卦和《易传》七种十篇(又称“十翼”),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渊薮。

2.《尚书》 58篇.〔阮元校刻本〕
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是上古时代的政事史料汇编,主要记载了上古帝王有关政事和治国的言论,也保存了古代经济、地理及社会性质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3.《仪礼》 17卷.〔阮元校刻本〕
记述古代礼制之书,与《礼记》、《周礼》合称“三礼”。历朝典章制度,大多以《仪礼》为重要依据,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至深。

4.《礼记》 49卷.〔阮元校刻本〕
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乃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之选集,相当于《仪礼》的“易传”。《大学》、《中庸》是其中的两篇,南宋时被列入“四书”。

5.《周礼》 6卷.〔阮元校刻本〕
记述西周政治制度之书,分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合天地四时之数。

6.《春秋公羊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春秋三传”之一,重在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而略于叙事,可谓训释之传。

7.《春秋穀梁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春秋三传”之一,比《公羊传》晚出,属今文经学,其宗旨亦在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只有少量叙事,间或有长篇对话。

8.《孝经》 18章.〔阮元校刻本〕
专论“孝道”之书,以“孝”为中心,将“孝”作为所有德行的根本,集中论述了儒家“孝道”,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殿军之作。

9.《论语》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为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10.《孟子》 战国·孟轲 14卷.〔阮元校刻本〕
记述孟子言行思想之书,为语录体,主张行“仁政”以成“王道”。行文磊落恣肆,气势磅礴,对后世散文影响至深。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毕沅考异本〕
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以“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

12.《墨子》 战国·墨翟 15卷.〔清孙诒让墨子閒诂本〕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著作总集。政治上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宣扬天志、明鬼;伦理上,以“义”为根本,建立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观。

13.《庄子》 战国·庄周 33篇.〔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庄子思想的代表著作,又名《南华经》,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

14.《公孙龙子》 战国 6篇.〔宋刻本〕
名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又名《守白论》,着重探讨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其中“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的命题,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中心。

15.《韩非子》 战国·韩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法家代表著作,集中体现了韩非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的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16.《列子》 战国 8卷.〔四部丛刊本〕
先秦道家学派著作,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内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把“道”融汇于故事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

17.《荀子》 战国·荀况 32卷.〔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本〕
先秦后期儒家学派的集大成之作,集中体现了荀子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亦主张“法后王”。

18.《文子》 春秋·辛钘 12卷.〔四库全书本〕
先秦道家著作,又名《通玄真经》,本归老子之学,杂糅名法儒墨诸家。其关于道的论释,颇为深刻,关于治身、治国、治世之道,也多有精辟之见,是后世研究道家学说的重要典籍之一。

19.《关尹子》 战国·尹喜 2篇.〔湖海丛书本〕
先秦道家著作,采用《道德经》的笔法,言简意赅地阐明宇宙和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根本规律,针砭时弊,表扬大道,揭示真理,拨迷正误,可谓是道家理论的集大成者。

20.《邓析子》 春秋·邓析 2卷.〔四部丛刊本〕
先秦名家著作,包括《无厚篇》和《转辞篇》,前者主要强调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后者主要强调君王对官员的控制。

21.《鬼谷子》 春秋·王诩 12篇.〔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纵横学派的代表作,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大抵崇尚黄老而侧重“心术”,以阴阳论为基础,为纵横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含有辩证法思想。

22.《鹖冠子》 战国·鹖冠子 3卷.〔学津讨原本〕
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鹖冠子为战国时楚人,隐居深山,以鹖羽为冠,故有此号。其书文字晦涩,内容复杂,思想深邃,千百年来既令人沮丧,更令人着迷。

23.《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26卷.〔清毕沅校本〕
又称《吕览》,乃吕不韦召集门下三千宾客编纂而成。以儒家为主流,以道家基础,旁采名、法、墨、兵、农、阴阳诸家之长,兼收并蓄,细大不捐,是先秦思想文化之总结。

24.《晏子春秋》 战国·晏婴 8卷.〔孙氏平津馆本〕
记述晏子生平言行事迹之书,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成功地塑造了晏子这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而被后人视为传记之鼻祖,小说之滥觞。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书局本〕
虽题为管仲所撰,但实为战国时齐国“稷下学派”的学者托名管仲所为。内容庞杂,以法家思想为主,兼及道、名、儒等各家学说,还介绍了天文、历数、舆地、农业、经济等多种知识。

26.《商君书》 战国·商鞅 27卷.〔四部丛刊本〕
商鞅及其后学的言论著作集。倡导任法明术,从君主独裁的角度,推行法治,注重农战,主张极刑厚赏,以富国强兵为急务,而以去智愚民为手段,历来都是阳儒阴法的专制者的枕中鸿秘。

27.《慎子》 战国·慎到 1卷.〔守山阁丛书本〕
法家开拓性著作。政治上提出了较系统的法、术、势理论,主张“贵势”、“尚法”,精辟地阐述了“民能”与“君用”的关系,为后期法家之源。

28.《尹文子》 战国·尹文 2卷.〔湖海丛书本〕
先秦名家著作。分《大道》上下两篇,语录与故事混杂,各段自成起讫。上篇论述形名之理,下篇论述治国之道,以名家为主,综合道法,兼济儒墨。

29.《淮南子》 汉·刘安 21卷.〔庄逵吉本〕
黄老学派著作,为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撰而成。全书博奥深宏,融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于一炉,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古代文化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

30.《新书》 汉·贾谊 10卷.〔四部丛刊本〕
贾谊的政论文集,又称《贾子》,集中反映了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利民安邦。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非凡,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31.《盐铁论》 汉·桓宽 10卷.〔清张敦仁考证本〕
西汉后期政论文集。原为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此书,共六十篇,内容涉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西汉后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32.《风俗通义》 东汉·应劭 10卷.〔龙溪精舍丛书本〕
又称《风俗通》。考名物,辩风俗,观微察隐,臧否人伦,举凡社会生活之方方面面皆有涉及。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叙述简明,可资博洽,不啻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33.《法言》 汉·扬雄 13篇.〔四部丛刊本〕
扬雄拟《论语》问答体裁形式的哲学著作,基本宗旨是用礼义、孔孟之道批判先秦诸子及谶纬、神仙迷信,维护儒家正统观念,故名之曰“法言”。

34.《太玄经》 汉·扬雄 10卷.〔清嘉庆刻本〕
亦称《扬子太玄经》。扬雄表达宇宙论、本体论等哲学思想的著作,以“玄”为中心,揉合儒、道、阴阳三家,旨在捍卫和发挥正统儒家学说。

35.《说苑》 汉·刘向 20卷.〔湖北崇文书局百子全书本〕
刘向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之书,分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等二十门。

36.《新序》 汉·刘向 10卷.〔四部丛刊本〕
以历史故事阐发其政治思想的著作,采集舜、禹至汉代以来的各种传说及文献记载的嘉言懿行,分杂事、刺奢、节士、义勇、善谋五类,开魏晋小说的先声。

37.《新语》 汉·陆贾 12卷.〔汉魏丛书本〕
陆贾总结秦亡汉兴经验教训之作,旨在强调应“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用儒家“六经”来治国,主张“行仁义,法先圣”,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

38.《韩诗外传》 汉·韩婴 10卷.〔四部丛刊影印沈氏野竹斋刻本〕
训解《诗经》之书。韩婴为西汉今文《诗》学三家之一,书中杂引古事逸闻,证以《诗》词,以发挥其政治思想,犹如一部短篇寓言集,别具特色。

39.《尚书大传》 旧题汉·伏胜 3卷.〔皇清经解续编本〕
伏胜为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该书实则由其诸传弟子杂录所闻,加以己意,别作章句,纂辑而成。因其特撰大义,因经释文,故名为“大传”。

40.《春秋繁露》 汉·董仲舒 17卷.〔乾隆卢文弨校本〕
西汉今文经学的重要著作。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宣扬“天人感应”说,并用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

41.《大戴礼记》 汉·戴德 40卷.〔四部丛刊本〕
一般认为出自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之手,属今文学派。主要记述了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

42.《白虎通义》 汉·班固 10卷.〔道光陈立白虎通疏证本〕
东汉章帝召集诸儒于洛阳北宫的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史称“白虎观会议”。章帝亲临裁决,命班固整理会议记录,编成此书,乃今文经学的集大成之作。

43.《新论》 汉·桓谭 17卷.〔清严可均辑本〕
西汉大儒桓谭的政论集,以反对谶纬神学为宗旨。在对待生命问题上,驳斥了当时“长生不老”的谬见。在对待形神问题上,明确指出精神依赖形体。

44.《潜夫论》 汉·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写本〕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符的代表著作。政治上对东汉后期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哲学上提出了二元论的自然观,徘徊于唯物和唯心之间。

45.《论衡》 汉·王充 85篇.〔四部丛刊本〕
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作者王充是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自纪》篇中说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疾虚妄”,即反对当时的谶纬迷信。

46.《申鉴》 汉·荀悦 5卷.〔明文始堂本〕
东汉史学家荀悦的思想著作。其中对现实政治的评论,对谶讳符瑞的讥刺,都切中时弊,是西汉以来政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47.《忠经》 汉·马融 1卷.〔四部丛刊本〕
系统总结忠德的专门经典,不仅反映了两汉时期忠德的主要内容,而且标志着春秋时期所产生的忠德观念已发展成为较系统完整的忠德学说。

48.《人物志》 三国魏·刘邵 12卷.〔隆庆归德府刊本〕
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又名《鉴人智源》。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

49.《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20卷.〔四部丛刊影明刻本〕
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训诫子孙的著作,旨在阐述修身治家之法,传授处世为学之道,辨明时俗风尚之谬,开家训类作品之先河。

50.《中说》 隋·王通 10卷.〔四部丛刊本〕
亦名《文中子》,集中体现了隋代大儒王通的学术思想。该书模仿《论语》记述了王通及其门人弟子的问答,反映了隋末唐初士人的思想状况。

51.《朱子语类》 宋·朱熹 140卷.〔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
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一问一答之间,尽得儒学性命道德之精微、天人事物之蕴奥。

52.《近思录》 宋·朱熹、吕祖谦 14卷.〔清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
理学入门之书。按照宋明理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程序编排成十四门,将圣人之道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简便易行,其理自现。

53.《忍经》 元·吴亮 1卷.〔武林往哲遗书本〕
也名《劝忍百箴》。作者集毕生之精力,采集古时有关忍之言行诗谣计百条汇为一卷,可谓中国最系统的忍学教科书。

54.《长短经》 唐·赵蕤 10卷.〔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
纵横学著作,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深入剖析了君臣谋略的利害得失。

55.《传习录》 明·王阳明 3卷.〔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本〕
王阳明的讲学语录和论学书信,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56.《一贯问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晚年的哲学著作,书中在批判地继承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基础上,第一次正面提出了极富思辨色彩的“矛盾”概念,从而把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57.《明儒学案》 清·黄宗羲 62卷.〔二老阁冯全垓印本〕
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史专著,广采明代诸儒文集、语录,根据各家宗旨,分宗立派,总结其学说,开“学案”体之先声,对后世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58.《日知录》 清·顾炎武 32卷.〔四库全书本〕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穷毕生精力所写的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记事必求贯通,引证浩繁,精严过人,自谓“生平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59.《心经》 唐·玄奘译 1卷.〔上海佛学书局本〕
佛教经典,又名《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般若类的精要之作,旨在阐述以般若智慧观察万物性空、诸法皆空的佛理。全文仅260字,便于持诵,流传极广。

60.《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1卷.〔大正藏本〕
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后一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乃是全经的精髓。

61.《无量寿经》 三国魏·康僧铠译 2卷.〔大正藏本〕
净土三经之一,叙述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说法,谓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大愿,经漫长时期,积无量德行,在十劫前成佛,号“无量寿佛”。

62.《肇论》 晋·僧肇 1卷.〔北京佛经流通处刻本〕
东晋僧肇的佛学论文集,书中以非有非无,即有即无,有无双遣的般若中道观,完整地阐述和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思想,把魏晋以来般若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祐 14卷.〔大正藏本〕
佛教文集。收录了从东汉末至南朝梁初三百年间的佛教论著,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对佛教的理解以及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与融合,是研究当时佛教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64.《童蒙止观》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佛教典籍。天台宗止观代表作,又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系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向其俗兄陈针所述,为有关摩诃止观之梗概及入道枢机之书。

65.《楞严经》 唐·般剌密帝译 10卷.〔大正藏本〕
佛教经典,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义上禅净密律诸派,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强调明心见性,依序修行,不啻于一部佛教修行大全。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
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佛教类书,书中博引诸经、律、论、纪、传等,概述佛教之思想、术语、法数等,又以内容之不同而分类,使用极为方便。

67.《六祖坛经》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
禅宗经典,为禅宗六祖慧能于韶州大梵寺坛上所说之法,系中国撰述佛典中唯一称“经”者。主旨在宣称人皆自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心性观,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

68.《五灯会元》 宋·普济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禅宗史书,系由五部禅宗灯录汇编而成。内容纵由七佛、六祖至“黄龙”、“杨歧”,横由帝王正请至禅师开堂,寻源溯流,浩瀚广大,禅思诗情,流贯始终,实为禅宗之宝典。

69.《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3卷.〔洪武十三年张本真刻本〕
道教典籍,现存最早的丹经著作,有“万古丹经王”之称。参,三也,即《周易》、黄老、炉火三事;同,通也;契,合也,明此书以“三事”言炼丹之事。

70.《太平经》 汉·于吉 170卷.〔重刊道藏辑要本〕
道教经典,又名《太平青领书》。采用问答体阐述了“三一为宗”的天人思想,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互补,构成了中国主体文化精神的核心,其深远影响足至当代。

71.《老子想尔注》 1卷.〔敦煌抄本〕
五斗米道重要经典,又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传说为东汉张陵或张鲁所作,用于教化道民。该书将儒家伦理和道教仙术相结合,是道教信仰和道教理论形成的标志。

72.《抱朴子》 晋·葛洪 21卷.〔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
东晋道家理论著作,分《内篇》和《外篇》,各自成书。《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以复兴儒教为宗旨;《内篇》强调“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寻求长生不死,提倡神仙道教。

73.《真诰》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书中征考甄辨早期上清派的传授源流,广征博引早期上清派经书,是研究六朝上清派历史、教义、修持方法的珍贵资料。

74.《无能子》 唐·无能子 3卷.〔正统道藏本〕
唐末道家著作,以“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为旨归,猛烈抨击唐末乱世纷争“乃圣人之过”,提倡修炼性命,自然无为,将老庄思想中的激进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

75.《化书》 五代·谭峭 6卷.〔道藏本〕
道教重要经典,作者谭峭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全书中心为一个“化”字,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简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求社会治乱的因由,指出实现太平治世的道路。

76.《云笈七签》 宋·张君房 122卷.〔涵芬楼翻明正统道藏本〕
大型道教类书,集北宋以前道教内容之大成,凡教理教义、方术科仪、神话源流、历史传记、经笈诗词,无不毕具,可谓一部“小道藏”。

77.《太上感应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华录本〕
道教劝善之书,将道教修养化为世俗生活之种种具体行为,宣扬天人感应,强调因果循环,劝人改恶从善,成为当时人们修身立本之书,清代著名学者俞樾为之作注。

78.《焚书》 明·李贽 6卷.〔国粹丛书本〕
明代思想家李贽的重要著作,又称《李氏焚书》。书中对儒家和程朱理学的大胆批判,表现出强烈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的斗争精神,虽屡禁而流传益广,影响极其深远。

79.《大同书》 清·康有为 30卷.〔蓬莱阁丛书本〕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系统阐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著作,书中以公羊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的“大同”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构建了一个所谓“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80.《仁学》 清·谭嗣同 2卷.〔清议报本〕
维新派志士谭嗣同的思想代表作,以“仁”为万物之源,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