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清代围棋

第五节 高部道平访华——中日近代围棋交流开始

  清代末年,当中国围棋节节下降的时候,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围棋活动正在蓬勃兴起。中、日围棋的一衰一盛,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

  围棋自我国传人日本后,长期以来深受日本人民喜爱。早在距今400年前,日本已完成了废除围棋“座子”的重大改革。待到16世纪,日本丰臣秀吉(1536—1598)、德川家康(1542—1616)相继执政,对优秀棋家赐于世袭俸禄,使他们有条件心无旁骛地钻研棋艺,开创流派,传子授徒。从此,日本围棋在多组织、多流派的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不断提高发展。到了19世纪明治维新以后,秀甫、秀荣、秀哉先后执棋界牛耳。“方圆社”、“本因坊”两大围棋门阀英才辈出,日本围棋水平已远远超过了中国。

  事实上,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对日本人民酷爱国棋的情况也并非全然无知。在清末以前,两国围棋爱好者已进行过多次接触,从中国《杜阳杂编》、《旧唐书》到日本《三代实录》、《怀风藻》等多种古典文献中,都散出有关于双方围棋交往的轶事。明代李言恭、郝杰在《日本考》中,甚至还扼要介绍了部分日本围棋术语,足可证明此时中国学者对日本围棋已作过并非泛泛的观察。及至晚清时期,少量日本、琉球棋谱已经输入我国,当时棋谱编印家认为“中山(指琉球)、日本,皆我同文”(见《寄青霞馆弈选•凡例》),加以收藏、翻印。但此时处于自足状态的中国棋手对海外来谱早有先入之见,并不认为其中有可资借鉴的内容。由于历史的(如清王朝的闭关自守政策、日本幕府时期的锁国政策)、地理的、民族的(如习俗、语言等)各种原因,两国棋手彼此之间始终缺乏应有的了解,棋手的交流也迟迟未能实现。。

  光绪年间,学者黄遵宪在1887年写成的《日本国志•礼俗志》中已提到:“(日本)围棋最多高手,豪富子弟、风雅士夫,无不习之者……”接着,到了光绪后期,旅日华人中也出现了以棋会友的围棋爱好者,民间的围棋交往渐渐频繁。可是,上述这些交流,或没有留下实战纪录,或仅属于业余爱好者之间的相互切磋,不能用以判定两国围棋水平的高下。而真正两国棋手等级的较量,始于高部道平来访。

  高部道平(1882—1951)生于日本东京,17岁入日本“方圆社”深造,曾先后师事名手岩崎健造与日本本因坊秀荣,22岁获四段称号。27岁时,他参加日本围棋组织“围棋同志会”。接着,他开始了足以辉煌弈史的漫游,走向朝鲜、中国……

  1909年间,高部道平来到保定,顺路走访了在中国担任翻译的中岛比多吉。中岛是一名业余棋手,他认识当时在保定任陆军学堂总办的段祺瑞,并经常与聚集在段祺瑞周围的中国棋手交流,双方互有胜负。经中岛出面介绍,高部战胜了包括段祺瑞在内的所有中国名手。将对手纷纷降至让子,显示出日本职业棋手的先进技术与扎实功力。从此,高部成为段府的上宾。据日本濑越宪作《支那之棋界》引中岛比多吉的口述,当高部向段祺瑞缕述日本棋界状况,表明自己仅是一名“四段”棋手时,使在座中方棋手大为震惊。

  同年,段祺瑞改任第六镇统制,他将高部道平介绍给任商部右侍郎的棋友杨士琦(见日本渡边英夫《中国古棋经之话》)。据汪云峰评辑的《问秋吟社弈评初编》,1909至1910年间,杨士琦出使江南,召集南方名手在南京与高部道平对局。结果王彦卿、陈子俊等知名棋手均被高部让2子,双方互有胜负。棋界人士认为,高部的棋力不弱于已故国手周小松。于是,高部的棋名在中国不胫而走。

  1910年下半年,南京举办由清末官商合办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招徕各大商埠的来往游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名手也相继来到南京。此时,多数棋手对高部的棋艺仅属耳闻,并未一试,难免将信将疑。于是,有社会名流愿出面为东道主,邀请高部至南京赴会。

  南京会战,自然引起四方名手与社会人士的一致关注。上海名手范楚卿等率先登场与高部下对子,结果大败;继而被高部让2子,又败。镇江籍名手丁学博此时年事已高,被推为棋界耆宿,与高部受2子连弈2局,胜负各一(见《棋国阳秋》)。

  10月,高部道平在南京杨士琦府邸“韬园”让中国名手张乐山2子对局,高部又以三子半获胜。这局棋谱纪录至今犹存,成为中日围棋交流史中值得回顾的一局(见《中国古棋经之话》)。接着,高部在“南洋劝业会”让张乐山2子继续对局,两人前后共弈七八十局,张乐山仅胜13局(见高部道平《围棋圣典•绪言》)。面对铁一般事实,人们不得不承认双方实力悬殊。一名日本四段棋手,已足以让中国一流高手纷纷甘拜下风。那么,中日两国围棋的巨大差距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部道平30岁时曾归国半年,晋升五段。随后又来中国,他的足迹遍及北京、上海、保定、青岛、济南、南京、东北等地,来往中国南北前后达17年之久,到处宣传日本棋法。他与中国棋手对局数量极多。据1926年《新闻报•快活林》记载,高部让潘朗东、吴祥麟、顾水如2~3子均不下百局。又从流传棋谱中可见:他与汪云峰、伊耀卿、段俊良、范楚卿、姜鸣皋等亦曾大量对局;此外,受到他指导的还有王子晏、陶审安、何星叔、刘玉堂、林新猛、朱叔庄、周美权、唐善初、王幼宸等。高部道平交流广泛,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张静江都曾邀他对局。至于段祺瑞与张静江之弟张澹如是当时棋界重要支持者,他们与高部对局的数量更是多得难以统计。这些对局谱,部分散见于报刊围棋栏,部分被棋谱《问秋吟社弈评初编》(1917年北京宣元阁版)、《中日围棋对局》(1919年上海有正书局版)及《海上近年名手彙集》(未刊)收录,估计失散或未经发表的尚有十之七八。

  高部道平除了与中国棋手交流外,还曾与同时来访日本棋家进行示范表演。如1919年lO月(阴历),高部在上海东亚饭店与访华日本棋手广濑平治郎表演;接着,他又与日本少年棋手岩本薰表演。据《海上近年名手彙集》批语:这两局棋由中方社会名流集资,每局悬赏100银元。由此推断,当时对来访日本棋手待遇丰厚,这是他们乐意继高部以后接踵来访的重要原因。

  高部道平的来访,揭开了近代中日围棋交流的序幕。大量对局,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将中日双方棋力悬殊的实况大白于天下,使中国棋手懂得了长期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带来的严重危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从此,日本围棋书刊不断引进,学习日本棋法蔚为风气,促成了中国围棋(包括废除“座子”及“还棋头”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些颇有生气的变化都是在高部来访后迅速引起的,因此棋界有识之士对高部访华给予很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