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棋艺理论
宋元时代的重要围棋著作,主要是《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和《玄玄棋经》。
宋太宗讲究棋艺,以提高棋艺增加围棋艺术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作法,客观上起到了提高围棋竞技性的作用,促进了棋手包括文人士大夫棋客对提高棋艺的注意和努力,同时也促进了棋艺理论著作和棋谱的撰述收集工作。使北宋时期,在短短的160多年时间里,产生了好几部重要的棋艺著作。纵观这时期的棋艺著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价值高,水平高,或集前人之大成,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或独辟蹊径,发前人所未发,对围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多出自文人学士之手或棋待诏之手。前者重在理论,后者重在棋艺和棋谱的收集,为围棋的发展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北宋初期,除前面提到的宋太宗《棋图》、徐铉《围棋义例诠释》和潘慎修《棋说》外,尚有:
杨希璨《四声角图》一卷,又《双泉图》一卷。杨希璨,北宋初年人,曾与贾玄对局,执白后行,输八路。
尹洙《棋势》二卷。尹洙(1001—1047)字师鲁,河南人,官至太子中允,与范仲淹善。此见明冯元仲《弈旦评》,《宋史·艺文志》六徐铉后有《棋势》三卷,但未注撰者姓名,且卷次有异,不知是否即是尹著。
唐绩《棋图》五卷。唐绩,字公懋,零陵人。哲宗元符进土,官至福州运制。
又《宋史·艺文志》六杨希康之后,宋太宗《棋图》之前,尚有无名氏《玉溪图》一卷。蒋元吉《棋势》三卷。从排列顺序看,可能都是北宋时期的棋艺著作。
又郑樵《通志略》卷四十五唐人棋艺著作之后还有:《棋本》一卷;应机子《棋势重元图》一卷、《围棋故事》一卷;王延昭《棋论》一卷、《诸家精选新势》一卷;《国手纲格》一卷。又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录《通远集》一卷。
上面诸书很早便散佚,具体内容都不得而知。
北宋仁宗皇祐中(约1052)左右,棋艺理论的研究和著述出现了重大的突破性的进展,其标志是《棋经十三篇》的产生。
关于《棋经十三篇》的作者尚有争论。徽宗年间棋待诏李逸民的《忘忧清乐集》最早收录此书,署作“皇祐中张学士拟撰”。其后,元严德甫、晏天章的《玄玄棋经》也收录此书,作“皇祐中学士张拟撰”。《宋史·艺文志》六有“张学士《棋经》一卷”,当即此书,但未明载作者姓名。又有认为是刘仲甫作的,这首见于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刘仲甫“著《棋经》效《孙子》十三篇”。李逸民《忘忧清乐集》收人《棋经十三篇》的同时,还收有刘仲甫《棋诀》,书中又有刘仲甫能通此十三篇之语。因此,刘仲甫不可能是《棋经十三篇》的作者。蔡絛与李逸民同时,不知何故有如此分歧。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则说《棋经十三篇》是张靖所作。李逸民《忘忧清乐集》收有张靖《论棋诀要杂说》一篇,观其内容与《棋经十三篇》极为相似。张拟,史无明载,不知是否有其人。张靖(1004—1078),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累官大理寺丞、屯田员外郎。皇祐元年(1050)或二年文彦博为相,擢自龙图阁,后迁淮南转运使,又知荆南。《玄玄棋经》题署作张拟,但注文中称张靖,由此看,张拟、张靖很可能就是一个人。清代丁丙《武林往哲遗书》最早提出张拟即张靖之讹。今人李毓珍更详加考证,认为后人误解“张学士拟”将“拟撰”的“拟”当作了人名,故出现了张拟撰的误说。所以,《棋经十三篇》的真正作者应是张靖。根据此书署衔和张靖仕历,此书当成于皇祐元年或皇祐二年。
《棋经十三篇》序称:“春秋而下,代有其人,则弈棋之道,从来尚矣。今取胜败之要,分为十三篇。有与兵法合者,亦附于中云尔。”表明一篇之旨是继承汉人以兵言棋的观点,探寻深奥的棋理。总结千余年来的棋艺经验,因此模仿《孙子兵法》十三篇的体例,撰成该书。
全书十三篇按棋局、得算、权舆、合战、虚实、自知、审局、度情、斜正、洞微、名数、品格、杂说排列,次第井然,全面而又系统。归纳起来,可分为几个方面:
一、推本棋局和棋子的形制,给以理论上的解释。认为“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棋局篇》)这是对班固《弈旨》中象地则、神明德、阴阳分、效天文的观点及敦煌《棋经》中有关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围棋形制最明确最详细的解释。
二、论述弈者应具备的棋艺修养和棋德。指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得算篇》);“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合战篇》);“知己之害而图彼之利者胜,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自知篇》);“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因败而思者其势进,战胜而骄者其势退”,“语默有常,使人难量,动静无度,招人所恶”(《度情篇》);“得品之下者,举无思虑,动则变诈,或用手以影其势,或发言以泄其机;得品之上者,则异于是,皆沉思而远虑,因形而用权,神游局内,意在子先”(《斜正篇》)。提出:“振廉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高者无亢,卑者无怯,气和而韵舒者,喜其将胜也;心动而色变者,忧其将败也。赧莫赧于易,耻莫耻于盗”(《杂说篇》)。这些要求的提出,使高雅的围棋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了保证,使那些不正之风不致蔓延。
三、论述对弈中的战略战术和基本要领。提出:“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宁输数子,勿失一先”(《合战篇》),将古人的经验概括得更为精辟。又指出:“弈棋布势,务相接连”,“局势已赢,专精求生,局势已弱,锐意侵绰”(《审局篇》)。“与其无事而强行,不若因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做到“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合战篇》)。要注意集中兵力,否则“绪多则势分,势分则难救”(《虚实篇》)。要调查深远幽深,辨明“有侵而利者,有侵而害者,有宜左投者,有宜右投者”,“有始近而终远者,有始少而终多者”(《洞微篇》)。在战术上,“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与势子相望,可以拆五”(《权舆篇》),“路虚而无眼则先觑,无害于他棋则做劫”(洞微篇》),“夹有虚实,打有情伪,逢绰多约,遇拶多粘”,“斜行不如正行,两关对直则先觑,前途有碍则无征”。记住易诵的要诀,如“角盘曲四,局终乃亡。直四板六,皆是活棋。花聚透点,多无生路,四隅十字,不可先纽”等。这些内容是全篇的精华,是千余年来弈家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四、明确围棋的规则。指出:“胜而路多,名曰赢局。败而无路,名曰输筹。皆筹为溢,停路为芇。打筹不得过三,淘子不限其数”(《杂说篇》)。又列举棋的名目,如冲、关、打、顶等,共计32名,列举棋品,即入神、坐照、具体等九品。所举棋名与徐铉《围棋义例诠释》基本相同,而所举棋品与邯郸淳《艺经》所列完全一致。这说明围棋术语早已定型,变化不大,也说明隋唐以后虽然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品棋活动,但品棋的原则和品名却一直沿用。
《棋经十三篇》是一部划时代的棋艺经典著作,作者以渊博的棋艺知识和高度的棋艺修养,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围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理论。全篇语言精炼生动,充满辩证思维,对棋手特别是初入门径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南北朝的时候,虽然出现过敦煌《棋经》,但其内容还不够丰富,其体例也不够详备,最为主要的是,它没能在棋坛流传,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棋经十三篇》却不同,它一经问世,就受到棋手们的重视,争相研究和学习,很快即被奉为棋家圭臬,以至于到了“我朝善弈显名天下者……人人皆能诵此十三篇”(李逸民《棋经十三篇》跋)的地步。又有“古人谓盘中走丸,横斜曲直,系于临时,不可尽知。而必可知者,是丸不能出于盘也,棋经,盘也,弈者,丸也”的评价(同上)。《棋经十三篇》对推动围棋进一步的发展,推动棋艺理论的发展和棋艺水平的提高,起了巨大的作用。
继《棋经十三篇》之后,宋代还有两部重要的棋艺著作,一是刘仲甫的《棋诀》,一是李逸民的《忘忧清乐集》。
刘仲甫的《棋诀》见于《忘忧清乐集》。共分布置、侵凌、用战、取舍四部分。《棋决》得益于《棋经十三篇》不少,是刘仲甫自己对弈经验的总结,也是《棋经十三篇》中某些理论和思想的发展。如“盖布置棋之先务,如兵之先阵而待敌也。意在疏密得中,形势不屈,远近足以相援,先后可以相符”,较之《棋经十三篇》中“夫弈棋布置,务相连接”的论述又深入了一步。又如:“取舍者,棋之大计。转战之后,孤棋隔绝,取舍不明,患将及矣。盖施行决胜谓之取,弃子取势谓之舍。若内足以预奇谋,外足以隆形势,纵之则莫御,守之则莫攻,如是之棋,虽少可取而保之;若内无所图,外无所援,出之则屈,而徒益彼之势,守之则愈困,而徒壮彼之威,如是之棋,虽多可舍而委之。”这段话较之《棋经十三篇》的“与其恋子而求生,不若弃子而取势”,“势孤援寡则勿走”的说法,要详尽精辟得多。因此,《棋决》也是一篇不可忽视的颇有价值的棋艺著作。
李逸民《忘忧清乐集》大约成书于北宋末年,分上、中、下卷,是一部棋艺理论著作和棋谱的汇编本。上卷所收的棋艺理论著作有张靖的《棋经十三篇》、刘仲甫的《棋诀》、张靖的《论棋诀要杂说》。所收的棋谱分为古谱(《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晋武帝诏王武子弈棋局》、《明皇诏郑观音弈棋局图》、《烂柯图》等)和宋代高手对局谱(《诸国手野战转换十格图》中郭范和李百祥的对局谱《万寿图》、刘仲甫和王珏的对局谱《长生图》等)。中卷收《空花角图十二变》等八种角上局部图形的变化。下卷收入以平上去人四字定角和从一至十的顺位计数的识图方法;有名的死活棋势,如“高祖解荥阳势”、“三将破关势”、“独天飞鹅势”等37个。
《忘忧清乐集》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棋谱集,它保存了大量的北宋时期的棋谱、棋势,使我们千载之后,得以一睹古代棋手精彩纷呈的对局。这些棋谱、棋势,给我们了解研究古代的棋制、棋规、棋艺风格和棋艺水平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元代围棋发展的最重大事件,是《玄玄棋经》的出现。《玄玄棋经》本名《玄玄集》,取《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意思。因书中收有《棋经十三篇》,故通称《玄玄棋经》。该书由严德甫、晏天章辑撰。严德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晏天章,字文可,是宋代著名词人、官至宰相的晏殊的后代,也是庐陵人。二人俱善弈。严德甫年长一些,20岁时已擅名江右,他“初集弈法为书”,“且辑棋经”。晏天章是世家子,“以家藏诸谱,又增益之”。二人本系棋友,于是对弈之暇,各呈识见,各举心得,参互考订,钩深致远,编选注释,成就此书。书成后,虞集、欧阳玄及晏天章分别作了序。
全书取古代六艺之名,分为礼、乐、射、御、书、数6卷。礼卷为虞集、欧阳玄和晏天章序,以及张拟(靖)《棋经十三篇》、皮日休《原弈》、柳宗元《序棋》、马融《围棋赋》、吕公《悟棋歌》、徐宗彦《四仙子图序》。刘仲甫《棋诀》等文献经典。乐、射二卷为受一子至受五子局面图,以及“破单拆二”、“破斜飞拆二”等边角图势,附有部分术语图解,较之《忘忧清乐集》又有了一些变化。御、书、数卷为《唐明皇游月宫》、《项羽举鼎》、《孙膑陷庞涓》等棋势,共计378型,属于定式和死活研究。其中以死活研究最为详尽,最为精妙,是全书的精华。这表明元代围棋在局部攻杀上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玄玄棋经》约成书于元至正九年(1349),书成之后广为流传。明代《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均收入,被历代棋家奉为典范。该书于日本宽永(1624—1643)时代传人日本。宝历三年(1753),日本还出了《玄玄棋经俚谚抄》,可见其影响之大。
元代棋艺著作,除《玄玄棋经》外,尚有《通玄集》、《清远集》、《幽玄集》、《机深集》、《增广通远集》、《自出洞来无敌手》等,这些集子撰人不可考,影响较小,很早便散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