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唐代以前围棋

第十二节 著名棋手

  (1)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国手——弈秋

  随着围棋在社会上的流行,出现了通国善弈的棋手。战国时齐国的弈秋,是第一位见于文字记载的围棋高手。据《孟子·告子章句上》载: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

  这一段话是孟子对齐王讲述“为政”的道理,以小喻大,说明做事须“专心致志”,不能“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有人认为这只是寓言,不能算是实录。但是从全文看,弈秋显然是当时社会上比较熟悉的棋手,事迹也广为人知。所以孟子才可能随手引用,并用他来讽喻齐王。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弈秋不仅棋下得好,而且还从事棋艺教学工作,弈秋可以算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国手。弈秋既然从事教学,想必对围棋理论有一定研究,限于史料缺乏,我们今天已难以窥知。

  (2)棋圣严子卿、马绥明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围棋高手,魏有山子道、王九真、冯翊、郭凯等,吴有严子卿、马绥明等。其中严子卿、马绥明在两晋时期被尊为棋圣。何为“棋圣”?葛洪《抱朴子》云:“棋之无敌者,则谓之棋圣。”可知严子卿、马绥明的棋艺水平要比山子道等人高出许多。

  马绥明的事迹已不可考。严子卿出身世家,据《吴录》载:“严武字子卿,卫尉畯再从子也,围棋莫与为辈。”“与皇象书、赵达数、曹不兴之画……时人谓之八绝。”

  能膺“棋圣”之誉,必是技艺超凡、鹤立鸡群的人。从先秦至民国,约历四千年的时间,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一共只有六个人荣获“棋圣”的称号,除严子卿、马绥明以外,还有清代的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以及民国期间的吴清源。

  “棋圣”之誉历来是由大众认可,而非“官选”或“钦定”,如杜甫之“诗圣”、王羲之之“书圣”、吴道子之“画圣”概莫如此。什么“圣”一由“官定”,往往流于一场闹剧。

  (3)南朝围棋三强——王抗、褚思庄、夏赤松

  南朝从宋文帝元嘉(424)初年至齐高帝建元末年(483),约五十余年中,出现的围棋高手有王抗、褚思庄、夏赤松三人。然而史籍记载中对他们三人的生平行止语焉不详。其中王抗、褚思庄曾在朝廷做官,历侍宋朝文帝、孝武帝、前废帝、明帝、后废帝、顺帝、齐朝高帝、武帝,可谓圣眷不衰。夏赤松是否曾到朝廷任职,却不见记载。这三人均以棋名世,足以代表南朝的最高水平。据《南史·萧思话传》载:

  萧惠基,善隶书及弈棋。……当时能棋人琅邪王抗第一品,吴郡褚思庄、会稽夏赤松第二品。赤松思速,善于大行;思庄戏迟,巧于斗棋。宋文帝时,羊玄保为会稽(太守),帝遣思庄入东与玄保戏,因置局图,还于帝前覆之。齐高帝使思庄与王抗交赌,自食时至日暮,一局始竟。上倦,遣还省,至五更方决。抗睡于局后寝,思庄达旦不寐。时或云:“思庄所以品第至高,缘其用思深久,人不能对。”抗、思庄并至给事中。永明中,敕使抗品棋,竟陵王子良使惠基掌其事。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朝围棋高手之间的比赛情况,以及他们的棋艺风格。王抗与褚思庄赌赛,“自食时至日暮,一局始竟……至五更方决”。看来两人竭尽所思,势均力敌,故而耗时颇长。棋赛耗时问题,并不像表面看去那么简单。一般地说,棋力愈高耗时也就愈长。这是因为高手很少出现明显的错误,局势往往相差甚微,如何保持或扭转局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计算。

  从棋艺方面看,“赤松思速,善于大行;思庄戏迟,巧于斗棋”。两人的棋艺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大抵夏赤松思路敏捷,大局观很强。而褚思庄则善于长考,计算精确。从艺术的角度考虑,棋手的风格愈鲜明,他的棋艺水平也应愈高。

  (4)北朝围棋高手——范宁儿

  北魏孝文帝时,出现了一名围棋高手,名叫范宁儿。据《北史·魏·蒋少游传》载:

  始孝文时,有范宁儿者善围棋,曾与李彪使齐。齐令江南上品王抗与宁儿,制胜而还。

  范宁儿到江南时,正值齐武帝萧赜当政。《北史·魏书·蒋少游传》也记载是萧赜令王抗与范宁儿对弈。因此是一场由皇帝主持,南北朝之间的冠军对抗赛。王抗是江南弈林上品之首,久负盛誉。但是在这场关系重大的比赛中却败给了范宁儿。这是否说明范宁儿的棋艺水平比王抗高呢?对于这个问题,明朝王世贞在其所著《弈问》中曾有精辟的论述:

  问:范宁儿之胜王抗,信乎?

  曰:有之。抗重而宁微也,宁儿以有心待抗,而抗以无心待宁儿。犹之乎司马仲达之于孔明也。且此一局耳,未可定也!

  王世贞所说“抗重而宁微”,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范宁儿身份不显,事迹也没留下什么记载。从他“与李彪使齐”看,大约只是李彪的一个随员。他从文化荒原的北朝来到人文荟萃的江南,自然要被王抗等人所轻视。俗话说“骄兵必败”,王抗的输棋,看似偶然,却也含有一定必然的因素。范宁儿以不凡的棋艺战胜声名卓著的王抗,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是可想而知的。

  (5)国手坐天下——梁武帝萧衍

  南朝围棋之盛,莫过于梁武帝萧衍在位的48年。

  萧衍出身侨居南兰陵的素族,早年就博通众学,尤其擅长文学,与著名文人沈约、任昉等齐名。他在任雍州刺史期间,乘齐朝内乱,积极准备起事,五○一年,发兵攻入建康,灭齐建立梁朝。

  萧衍并不是一个好的皇帝,而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围棋更是他毕生的爱好。《梁书·武帝纪》描述他说:

  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何之后也。……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所谓“棋登逸品”即是说萧衍的棋艺水平已超出九品等级之上,可算是当时第一高手。

  萧衍做皇帝以后,不仅自己嗜棋如命,而且大力提倡推广,朝廷上下掀起了一股名副其实的围棋热。

  (6)唐代第一高手王积薪

  王积薪是唐玄宗时著名之棋待诏,活跃于开元、天宝年间,是盛唐围棋艺术的杰出代表。著有《棋诀》三卷、《凤池图》一卷,均未流传下来。只有《棋诀》的要点,向为棋家所宝爱,转载于唐以后的多种棋谱中,这就是著名的“围棋十诀”:

  1.不得贪胜。2.入界宜缓。3.攻彼顾我。4.弃子争先。5.舍小就大。
  6.逢危须弃。7.慎勿轻速。8.动须相应。9.彼强自保。10.势孤取和。

  “围棋十诀”言简意赅,是王积薪毕生棋艺经验的结晶,无论对棋家还是爱好者,都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影响所及,遍于海内外。日本棋圣“本因坊”秀策,曾将“围棋十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用来教授入门弟子。

  (7)国手宰相王叔文

  王叔文(公元753—806年),越州山阴人,唐德宗时,因棋艺精湛,被选为棋待诏。叔文不仅以棋鸣世,而且胸怀大志,满腹经纶。他在宫中长期侍奉太子李涌下棋,有时在李涌面前指摘朝政,头头是道,无不切中要害。李涌见他颇有经世之才,遂把他收为心腹。

  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驾崩,太子李涌即位,是为顺宗。顺宗推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宰相,任王叔文为翰林学士(时称内相),又兼充度支盐铁副使,掌握财权。又用王伾、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施行罢官市、免进奉、惩贪污等措施,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谁知不久顺宗病重,宦官俱文珍等勾结朝中旧派官僚,迫使顺宗退位,拥立宪宗登基。韦执谊、王叔文执政未满五月而失败。王叔文、王伍被杀害,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史称“八司马”。王安石曾说:“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才也!”

  王叔文积极推行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这次“变法”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也曾发出耀眼的光芒。作为一名国手兼政治家,王叔文无疑是历代国手中最值得纪念的人物。

  (8)顾师言“三十三着镇神头”

  顾师言是唐宣宗时的棋待诏。生平史料无多,最脍炙人口的事迹,即以“三十三着镇神头”,战胜日本国王子。但在唐代国手中,顾师言有两个“第一”是其他人比不了的。一是在中日围棋交流史上第一个与日本第一高手进行比赛的国手。二是在唐代国手中唯一留下一局完整棋谱的人。因此他在围棋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

  顾师言与日本王子的对弈,在围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这是中、日第一国手之间的较量,从结果看,日本当时的棋艺水平,与中国相比,显然有相当的差距。二、这是中外以及中日之间,第一次正式的围棋交流。顾师言三十三着“镇神头”传奇致胜,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千百年来流传不息。

  此外,顾师言留下了一局棋谱,即“盖金花碗图”,也是唐代国手留下的唯一完整棋谱。

  “盖金花碗图”载于南宋名谱《忘忧清乐集》中。由于宋代的围棋比之唐代,已有实质性的提高,故宋代棋家在编撰棋谱时,已基本不收唐代的棋谱。《忘忧清乐集》中仅收“唐明皇与郑观音”的一局棋,以及贾玄与杨希粲的一局棋,再就是这局“盖金花碗图”。对于后人了解和研究唐代的围棋,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据说这局棋是在御前进行的,由棋待诏顾师言与阎景实对决,胜者可获皇帝御赐的“盖金花碗”。本局由顾师言执黑后行,双方共下243着,结果顾师言胜一路而夺取“锦标”。

盖金花碗图

  待诏阎景实与顾师言争压盖金花碗一只,阎景实白先,顾师言黑胜一路。共243手,黑杀白6子,白杀黑6子,黑有6子,黑有40路,白有39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