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棋具
最早的棋局和棋子多是木制的,也有石制的。扬雄《法言•吾子》:“断木为棋,梡革为鞠,亦皆有法焉。”韦曜《博弈论》:“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指的就是木制棋枰和棋子。棋字又作“碁”,从石,其音。《玉篇•石部》:“碁,音其,围棋也。”此字可能即因石棋子而来。曹操宗族墓地出土的棋子是松绿石制,显然是比较讲究的。棋局除木制的外,还有石制的,如望都出土的17道石棋局。也有瓷制的,如湘阴出土的15道瓷棋局和安阳出土的19道瓷棋局。再讲究一些的如“枰则广羊文犀,子则白瑶玄玉”(梁武帝《围棋赋》)等,那是帝王所用,非一般弈者可以问津。至于棋子的形状,一般都是圆形,即所谓“天圆地方”或“棋圆局方”。但也有例外,如曹氏宗族墓地发现的棋子,就是方形的。
与今天相比较,东汉时期的棋局尺寸都比较大。如望都出土的石棋局69厘米见方,高14厘米,棋局内的小格(即罫)约4厘米见方。湖南湘阴15道围棋局,边长55厘米,高2.1厘米,每罫约3.92厘米。马融说围棋“三尺之局”(《围棋赋》)。汉尺约当今天的7寸,3尺即今天的2尺1寸,约合69点4厘米,与出土的棋局差似。相对棋局来说,棋子的尺寸显得要小一些,如曹操家族墓出土的棋子,只有约1厘米见方,0.3厘米厚。
唐五代人为追求高雅的围棋情趣,对棋具十分讲究。玉石棋局,玉石棋子,魏晋六朝时已经出现,但那时毕竟还只限于皇室或达官显贵。到唐五代时期,却是十分普遍了。而且出现了许多用罕见材料制作的棋具。从“雕盘蜃胫饰,帖局象牙缘”(王绩《围棋》),“阑珊玉局棋”(温庭筠《咏寒宵》),“观棋玉石忙”(韩愈《送李尚书赴窘阳八韵得长字》),“海石分棋子”(李商隐《因书》),“棋分海石圆”(李洞《寄窦禅山薛秀才》),“海蚌琢成星落落”(齐已《谢人惠挹花笺并棋子》)等吟咏可看出,其棋局和棋子都是十分精致的。一般人如此,皇室和达官显贵就更为奢华了。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娱乐的需要,要各地进贡珍奇特异的棋具。如《新唐书•地理志》就有蔡州汝南郡贡珉玉棋子、沙州敦煌郡贡棋子的记载。陶彀《清异录》记唐玄宗有玉界局。今日本奈良正仓院有19道紫檀木棋盘,是唐朝皇帝的赠品,制作十分精工,棋局两边还有盛放棋奁的小屉,装饰极为华丽。新疆出土的《弈棋仕女图》和五代周文矩表现南唐宫廷弈棋场面的《重屏会棋图》,其棋局都是木制的,虽不知用什么材质的木料,但肯定是很名贵的,四周装饰也很华美。据《云仙杂记》载,当时富贵人家还有以紫檀心瑞龙脑作黑白棋子,和以碎金镶嵌棋盘的。紫檀木褐色而致密,龙脑香(龙脑香树的树膏)莹白如冰,而碎金金光熠熠,灿若天星,皆是至为珍贵的东西。用它们作黑白棋子和棋盘,其华美也可想而知。为增加弈棋的乐趣,唐人还非常讲究棋子敲击棋枰的音响和韵味,像吴融《寄僧》那种“棋敲石面碎云生”已觉不过瘾,于是又出现一种用响玉作的棋盘,以致下棋时,落子声能“与律吕相应”(冯贽《云仙杂记》)。为丰富和提高下棋时的艺术情趣,唐五代人可说是费尽心机了。
新疆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壁画《弈棋仕女图》
隋、唐、五代时期的棋具开始向精细和工艺品的方向发展,这是与围棋在社会上深入人心,以及全国围棋人口不断增加相适应的。从史料记载、出土文物、绘画三个方面分析、隋、唐、五代流行的棋盘主要有纸、木、瓷、玉、石等材料制作;棋子则主要有石、贝、玉、紫檀心、瑞龙脑等材料制作。
棋盘
棋盘的制作原本非常简单,找一张纸,横竖画十九道,即已制成。凡是下棋的人都可自己动手制作。杜甫诗曰:“老妻画纸为棋局”、《云仙杂记》载:“王积薪每出游,必携围棋短具,画纸为局。”表明象杜甫、王积薪这样有身份的人也常自己“画纸为局”,那么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现象会更为普遍。但纸盘也有不利的方面,一是容易磨损,二是不够气派。对于上流社会的人,以及一般文人墨客来说,下棋讲究是气氛,一张皱皱巴巴、模糊不清的纸盘自会大大影响情绪。因此木制棋盘在社会上也相当流行。从新疆出土的唐《弈棋仕女图》、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来看看,贵族乃至君王也使用木制棋盘。
从河南安阳出土的隋朝瓷棋盘来看,已经具备工艺品的特征。而唐朝皇帝所赠日本的紫檀木棋盘,更是精美绝伦:棋盘呈框形桌状,布局协调大方,周围饰有花纹及飞鸟走兽,两边装有玲珑剔透的小抽屉。表明唐时对棋盘的要求和趣味已很高,而制作工艺也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
比木质更为高级的,还有玉制棋盘。《云仙杂记》载:“棋枰声与律吕相应,盖用响玉为盘,非有异数也。”玉制棋盘不仅名贵,棋枰声能与音乐相合,无疑会大大增加弈棋时的气氛和情调。此外尚有石制的棋盘,柳宗元记曰:“仙弈山,始登者得石枰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似说山上有石如棋盘;自然纹理,可以弈棋。但更常见的则是贵家在庭院石上,或慕隐之士在山中、寺庙石上,刻成棋盘。但这种棋盘不能移动,虽能留之久远,实用价值却不很大。
棋盘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为了配合记谱,出现了四大盘景式。所谓“四大盘景式”,也称“四大景盘字”、“写盘式”,就是按棋局入、平、上、去四隅,填入春、夏、秋、冬四组词,称“四景词”,作者为明代福建人吴晋叔。每组九十字,无一字相同(如图1)。每字代表棋盘上的一个交叉点,打谱时只要逐字寻检就能查到每着棋的落子位置。利于刻板印刷及节约纸张。我国古谱《石室秘传》、《怡怡堂围棋新谱》等都曾采用这种记录形式。另有“写盘诗”,是清巫信车改写过伯龄《三子谱》时所作,除“诗”与“词”文字不同外,使用方法皆同(如图2)。
棋子
棋子的制作比较复杂,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认为,选择天然颜色的材料最好。比如唐宣宗大中年间,日本王子带来的冷暖玉棋子,“池中生玉棋子,不由制度,自然黑白分焉,冬温夏冷,故谓之冷暖玉”,即是一种上好的棋子材料。但天然的材料不易获得,遂有配料烧制棋子,如驰名中外的“云子”即属此类。
隋、唐、五代流行的棋子有石、贝、玉为材料。但也有花样翻新,采用名贵香木为原料的。《云仙杂记》载:“开成中,贵家以紫檀心瑞龙脑为棋子,”这种棋子带有香味,下棋时想必会另添一番趣味。
唐朝,朝廷所用棋子,往往由地方进贡。据《新唐书·地理志》载:
蔡州汝南郡……宝应元年更名。土贡:珉玉棋子,……
沙州敦煌郡,下都督府。本瓜州,武德五年曰西沙州,贞观七年曰沙州。土贡:棋子、……大约汝南、敦煌所产棋子,在当时比较著名,因而作为贡品,奉献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