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濂溪太极图说探源考辨》札记

                           郭 彧

 

自清初以来,《周子太极图》的渊源问题争讼不已,似已成为学术界的一大公案。继黄宗炎、朱彝尊、毛奇龄、李恭之后,谓此图渊源出自道家者亦不乏其人。其中有影响者,如吕思勉谓“太极图之出于道家,殆不可讳”(1),陈钟凡谓“敦颐之学,上溯道家,其渊源所渐,可考而知。朱熹谓太极图者濂溪之所作,张式谓太极图乃濂溪自得之妙,并非确论矣”(2),冯友兰谓“要之周濂溪之太极图,与道教有关系,似为事实”(3),“黄宗炎的考证的意义,在于指出太极图从道教来的,这一点是重要的”(4),侯外庐谓“周敦颐的思想本受道家和道教的影响。据毛奇龄考证,太极图是模仿了彭晓的《明镜图诀》中的《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5),“清朝毛奇龄著《太极图说遗议》,胡渭著《易图明辨》,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真相大白。明末黄宗炎著《太极图辨》,作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周子太极图创自河上公’(意即创自道家)。他把太极图逐段分解,以与道教之说相对比,明证卓识,足以取信。……毛奇龄这个论断,无可怀疑。”(6),束景南谓“揭开周敦颐《太极图说》之谜的关键在于探明随唐以来道教太极图本身的真相,并弄清周敦颐《太极图说》同道图之间的渊源关系。前人这方面的研究虽力探其源却没得其实。实际上,道教关于无极太极的道图有逆则成丹的无极图和顺行造化的太极图两类图式”(7),“周氏《太极图》思想渊源于道教,是易家剽窃了道图,而不是道徒改造了易图”,“太极图渊源于太易图,是道徒把太易图改制成为太极图”(8)。1991李申教授《太极图渊源辨》一文(9)及1992年《话说太极图》一书问世(10),引起了学术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李申教授以道教史的研究成果(11),有理有据地辨析了《周氏太极图》的渊源,明确指出《太极图》乃周敦颐所自作,是道士窃之入《藏》,一步步地将其改造为丹道之图。这一考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足以引导人们继续深入地加以研究考辨。

 

刘承相先生是一位韩国留学生,在陈谷嘉教授的指导下,写出了颇有价值的《濂溪太极图说探源考辨》硕士学位论文。在国内仍有老一代学者主张“太极图有图有说,其图却并非周敦颐的创造,道教有《先天太极图》”的情况下(12),一个外国青年学者能写出这样论据充足,观点明确的学位论文,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濂溪太极图说探源考辨》一文在李申教授、赵瑞民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又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详尽而全面地对《周氏太极图》的渊源进行了事实求是地考辨。对朱震有关《太极图》传承之说、陈抟是否有《易》学著作、黄宗炎的源于《无极图》之说、毛奇龄的源于《参同契》之说、晁说之等人的源于释家说及现代学者束景南的源于道教“太易图”之说,一一进行了考辨。结论中指出“历代各家说法,各说均有极大矛盾”,“通过本文考辨,笔者以为《太极图说》来自佛、道之说不能成立,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濂溪自创说’最为合理。”

 

本人读过《濂溪太极图说探源考辨》一文之后,受益匪浅。个人认为文中见长之处有以下几点:

 

1.特别指出今日流传的《太极图说》之“图”与“说”,是经“朱子改正而确定的”。

 

2.据朱震《进周易表》谓王弼注《易》“杂之以庄、老之言”,“国家龙兴,异人间出”之言,

辨明朱震有关《易》图传承说的“崇陈抑老”本意,指出“希夷之学,老氏之学”说与朱震的本意相

悖。

 

3.指明“阴阳相含太极图”是“三种太极图中最晚出现”的。

 

4.引朱熹《答袁枢》“其图亦非古法,但今欲易晓,且为此以寓之”说,辨明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之法出于宋代,从而为辨《水火匡廓图》非出自彭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提出了力证。

 

5.以“康节终身不言陈抟的学问”为据,认为是“邵伯温为了抬高父亲的地位,以康节遗书中称颂陈抟之言,至于在康节之学统上连接陈抟。”刘牧、邵雍、周敦颐均不言其图之师承,的确发人深思。

 

6.指明“宋代人把陈抟视为‘高明之士’、‘隐者’,不以为异端者”。

 

7.以《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中其他图出于刘牧《易数钩隐图》和杨甲《六经图》为旁证,而辨

《太极先天之图》“是北宋以后之作”。

 

8.以较中国本为早的朝鲜本“均无图象,而只画线”之《十重图》为证,对毛奇龄所见之《十重图》提出非“密宗的原图”的疑问。李申教授亦指出:“日本吾妻重二持此说:敦煌本亦无图。”

 

9.以“‘陆参’与‘陆诜’显然是二人”辨明“濂溪与陆诜、张伯端亦毫无关系。”

 

当然,以本人拙见,《濂溪太极图说探源考辨》一文尚有“言不尽意”之处。今亦列出几点:

 

1.明初赵为谦《六书本义》所列“阴阳相含太极图”图名是《天地自然河图》。读章潢《图书编》可知,是章潢为与《周子太极图》相区别而命名为“古太极图”。

 

2.除“另外两种‘太极图’”之外,还有刘牧一圈上有黑白圆点的“太极图”。谓“太极图问世自濂溪始,以前无人画图”,似对刘牧的“太极图”有所疏忽。

 

3.谓“来氏太极图”是对“古太极图”的“加以创新称为圆图”似乎不妥。从高雪君《易经来注图解》卷首《图象补遗》中的《伏羲卦》图来看,此图似来源于十二辟卦圆图。又谓“该图画之简单而适用范围极广,于河图、洛书、四象、八卦、十二辟卦、二十四节候等容易融合,产生许多类似图”,此说亦有商量。与《来知德圆图》类似之图有见于元代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之《文王十二月卦气图》及明韩邦奇《启蒙意见》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与“知觉运动荣瘁开落”二图,此皆先于来氏图而存在。

 

4.谓“韩国国旗上有该太极图样,在世界上影响较大”,亦不确切。其实从逻辑推衍的过程看,有“黑白鱼眼”之图是杨甲《六经图》中《伏羲八卦图》(初爻画于外)的演化图,亦是朱震《汉上易传卦图》中《八卦纳甲图》(初爻画于外)的演化图(13)。而类似韩国国旗上之无“鱼眼”之图,则是俞琰《易外别传》中《乾坤坎离图》的演化图。谓此样图式的产生“成为千古之谜”,似乎不妥。

 

5.谓“濂溪《太极图》,其实是‘太极演化图’”之说,如果是针对《易传》“易有太极”概念而演化出此图,则无有疑义。如果说是“至宋世周敦颐改构造的太极图,当是太极演化图”,则“至宋世周敦颐改构造”之说,令人费解。

 

6.朱震一面说“先天图”传自陈抟,一面又于《周易图》中称方圆六十四卦合一之图为《伏羲八卦图》,并谓“右伏羲八卦图,王豫传于邵康节,而郑夬得之”。此事当考:邵雍于共城对王豫讲学时是将方圆六十四卦合一之图称之为《伏羲八卦图》,而于三十七岁迁居洛阳之后对张岷讲学时方改称之为《先天图》。

 

7.“《太极图说》之‘二五之精’是指‘阴阳五行’,是图象的第二圈与第三五行图合而指称”,此说亦有商量。《周子太极图》五层图式是解《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之义而作。“会五于一”,皆寓“太极”之义。佐以《易通》而理解之,第三层图式是本汉儒之意以四季为四象,“分土王四季”,水生数一合中五成数六示冬;木生数三合中五成数八示春;火生数二合中五成数七示夏;金生数四合中五成数九示秋。此图左阳右阴,“五行一阴阳”,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天一阳数,地六阴数,此即五行之水一阴阳;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二阴数,天七阳数,此即五行之火一阴阳,阴阳归于一太极。与《易通》“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始终”之义同。谓“二”为两仪,“五”为五行,并有“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之说,此为一解;谓火数二合木数三为一五,象阳仪,水数一合金数四为一五,象阴仪,四象归于两仪,两仪归于一太极,此又为一解。以邵雍“万物各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次”说(14)度之,第三层图示亦寓有“二”,“二五之精”即四象、两仪之精——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而已。《周子太极图》当“会五于一”来看,不当以“二”专属之第二层图式,以“五”专属之第三层图式。

 

8.谓“太极先天之图”之“《图》与《太极图》相同,《说》则完全不同”,则辨之有失。此图与朱震所列《太极图》、杨甲所列《易有太极图》、朱熹所改定之《太极图》皆不同处是:“阴静”二字标于第一层图式左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标于第三层图式左右;“万物化生”标于第四层图式左右。而“水”绕过中“土”与“木”直连,则同于朱熹改作之图,与朱震、杨甲所列图不同。“阳动”二字之标注,则与杨甲图同,而与朱震、朱熹图不同。

 

总之,刘承相先生《濂溪太极图说探源考辨》一文,是近几年来继李申教授之后考辨《周子太极图》渊源的一篇不多见的学术观点明确、立论恰当、论据充分的好文章。特别是几处见长的考论,有发前人所未发处。至于本人出于拙见而提出来的几点仅供参考的意见,多数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无他,希望“更上一层楼”而已。本人深有感触的是,如此高水平的考辨文章竟出自一位外国留学生之手,而我们国内青年学者能于此方面有如此功夫的学术著作却不多见,任俊华同志的《周敦颐太极图渊源再审思》一文,可谓凤毛麟角了。

 

1998.4.5

 

注释:

 

(1)见吕思勉著《理学纲要》第36 东方出版社 19963月第一版

(2)见陈钟凡著《两宋思想述评》第31 东方出版社 19963月第一版

(3)见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1933 第二编 1992 中华书局本 下册822

(4)1986年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55

(5)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1959年本 第四卷上册540

(6)见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第二章第二节

(7)见束景南《周敦颐太极图说新考》《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2

(8)见束景南《太易图与太极图——周敦颐太极图渊源论》《东南文化》1994年第1

(9)载《周易研究》1991年第1

(10)知识出版社19927月第1

(11)任继愈主编的《道藏提要》于1988年完成。0436号《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提要》(王卡先生写)已有“此图原不著撰人与年代。其中图象哲理,汲取邵雍、周敦颐之《易》学。……从知此书盖出北宋后”之考证成果。

(12)见容肇祖《周敦颐与道教》一文《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第2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月第1

(13)张惠言《易图条辨》解说赵撝谦《天地自然河图》,有“观此数说,则此图元初出于建安,明人盛传之。……为此图者,盖由朱子发纳甲之图,用周元公太极之法,环而入之”之说。依其说,用林至《易裨传》之法,变《纳甲图》为黑白块之图,用弧形线中分巽初爻、坎中爻、艮上爻、兑上爻、离中爻、震初爻,然后以巽初爻之半块黑补震初爻之半块白,离中爻之半块黑补坎中爻之半块白,兑上爻之半块黑补艮上爻之半块白,再变画坎上爻黑块为“白鱼之黑眼”、离上爻白块为“黑鱼之白眼”,即得此“阴阳相含太极图”。

(14)见《皇极经世·观物外篇》